4/12/2019 星期五
「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 (路加福音5:12,13)
自1995年美國北卡州浸信會的蓋瑞巧門(Gary Chapman)牧師、出版「愛的五種語言」不久之後、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行列、經久不衰。
這本書主要的內容是:人們表達愛的方法基本可以分為五種 — 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接受的禮物(Receiving gifts)、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和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
每一個人所習慣表達愛的方法不一樣;而且,每一個人所期盼得到愛的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要表達對他人的愛的時候,不是用我所習慣的表達方法;而是要清楚了解對方所期盼的方式、而給予對方所能接受的愛的表達方式。
這並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所以需要刻意去經營、堅持去操練的藝術。
其實,當一個人真心去愛另一個人的時候,他自然會把自己擺到對方的思維中、也會很自然的給對方所最期盼的、來滿足對方需要;不見得非要讀過蓋瑞巧門的書才知道該怎麼做。
主耶穌就是我們愛人的最好的榜樣:當這個滿身長大痲瘋的人俯伏在地、求主耶穌醫治他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被醫治的禮物。
但這大痲瘋的人還是有點心虛;他不知道主耶穌願意、還是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在自己這個眾人都瞧不起的對象。他說:「主若肯…」,言下之意是主若不肯、那也是在他以往經歷中、常常發生的事。
他所需要的不只是大痲瘋能得醫治、也是被人群接納的肯定;而這被肯定和接納的需要、比起病得醫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長大痲瘋的人是不潔淨的、常被人拒絕的、也沒有人敢去踫的。
所以,主耶穌先在醫治他(服務的行動)之前、先伸手去摸他(身體的接觸) ,然後說「我肯」(肯定的言語) ,「你潔淨了罷」(接受的禮物)。
短短的一個行動、一句話,耶穌就把對這長大痲瘋的人的愛、表現的這麼完全。
今天,你我是怎麼樣的來愛我的配偶、孩子、家人、弟兄姊妹、和鄰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