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19 星期六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路加福音7: 41-43)
四年前為了寫一篇紀念岳父的文章,又重新讀了一遍他在晚年親筆一字一句寫下來、密密麻麻七十多頁的回憶錄。
我的岳父生長在中國南方、廣東梅縣的鄉村,在抗曰戰征時為了從軍、獨自步行走到重慶報考空軍官校,後來成了開轟炸機的飛行員、1940年代就來過美國受飛行訓練。
他的一輩子該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特殊經歷,但那些都不是他回憶錄的重點;反而是在一些關鍵時刻中,他所遇到的「貴人」。我對其中兩個貴人的印象特別深刻。
頭一位是岳父收到了在數千人報考空軍官校中、僅有的三個名額的錄取通知後,幾天都為了找不到保證人而無法去報到的事、一籌莫展地在圖書館望窗興嘆的時候,一位不知名的官員知情之後,就直接簽名蓋章、保他入學。
另一位是美國空軍訓練基地的牧師,在他眼睜睜的看到自己的飛行炸射考試在及格邊緣、差一點就掉到被刷下的那一半人名單上;這位牧師安慰他、教他禱告、信靠神,並帶他信主。
我的岳父是位感恩的人,因為他一輩子不忘記在他最需要的時候,那些曾經幫助他的人。
然而,照我的觀察中,像他這樣的人必竟還是少數。現今大部份的人還是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成就當成自己努力的結果。
更可惜的是,也有不少人就像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一樣:不常想自己是怎麼樣才達到今天的身份地位的;反而要扒著自己有的、去判斷批評別人。
所以,主耶穌用了一個比喻、要他判斷:這兩個債得恩免的人、那一個更愛那個免了他們債的債主呢?
「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是法利賽人的回答。
這是正確的答案、也顯示出他對主耶穌原先的錯誤態度。
今天,主耶穌也在用同樣的問題問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貴人嗎?
誰是我的貴人?我的言語行為可以與貴人為我做的事相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