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19 星期三
「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 (路加福音 16:3,4)
我們都很熟悉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三個比喻、也知道那是對混在群眾中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說的(15:1,2) ;我們也對不義管家的比喻(16;1-12)、有相當的熟悉度,因為這是不容易解釋的一個比喻。
然而,我卻不曾想過這兩個段的敘述有什麼關聯?為什麼路加要把它們放在一起?
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不義管家的比喻是對門徒說的(16:1)、可是法利賽人也在旁邊聽到了這個比喻(16:14) ;可見得這個比喻的主題是通用在門徒、與法利賽人身上的。
同時,這個比喻講的是面對控告及交帳的準備;主耶穌可能是要同時提醒門徒、與法利賽人今天所受的托負和將來面對的審判。
這位管家被人控告浪費主人的財物,讓人奇怪的是:他面對主人,居然也不為自己辯護、就這樣默認了。
從前的財主或大地主大多不是事事躬親、而是把家財的經營管理交給管家;財主不問詳情、只看結果。
管家有理為自己留一份、做為合理的工資;但他也有權限來調節佃農所該上繳的,做為豊年、貧年的調合;免得在貧年的時候,佃農無力繳租、逼得他們非要把自己或家人賣做奴隸才行。那對地主、對佃農都是不好的下場。
管家對浪費主人財物的控告無話可辯、只能默默接受被辭掉的決定。在這時候,他對自己有一個從客觀的分析: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這種願意面對現實的心態、與小兒子的回轉很相似:「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麼。」 (15:17) 可見這個自覺是15,16章比喻的共通點。
在自知無力自己解決難題的現實下,想辦法解決;「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是這管家的靈巧之處、他自覺之後能設法解決是被主所稱讚的。
有人知而不覺、明知道處境的危險、但不知道如何回應;有人不知不覺、對將遇到的難處毫無警覺;但最好的還是又知又覺: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中做最好的準備、這就是主耶穌比喻的重點吧!
今天,我如果不意識到自己在主的托付上、所成就的非常有限;那就成為不知不覺的人;如果知而不做任何非常措施、那也就成為知而不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