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015 星期天 尼1-3章
「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罷、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罷。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 (尼2:17,18)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演說家。
1940年德軍佔領了比利時、和大部份的法國時,英國選舉的結果是由各黨派組織的聯合政府。
邱吉爾當時面對意見紛紜的國會發表了一篇「我們要在灘頭作戰」(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說:「…除了熱血、汗水、和眼淚以外,我一無所有…我們不計一切代價,不顧一切恐懼,不管路途是多艱難,一定要得勝;沒有勝利,我們就無法生存。」這篇演說鞏固了英國上下同心抗敵的決心。
同樣的,雖然尼希米個人對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很有負擔(1:2-11)、又得到了亞達薛西王完全的支持(2:1-8)、他也做了功課,私下考察實況(2:9-16);但他仍然需要耶路撒冷居民的合作。
尼希米怎麼動員這些長久妥協在自私、偏安的百姓們呢?與當今愛開空頭支票的政治候選人不一樣的是:他沒有答應事後的甜頭。他只提醒大家要面對遭難的事實,「你們都看見了」、但沒有人出來做任何事。所以,他的呼籲是「來罷、我們重建…城牆!」
從我開始、但我需要你們。來罷!這件工程對我們的好處,就是重建我們為神子民的尊嚴、免得再受凌辱。
再加上尼希米的個人見證:「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 神的施恩放在王的詔書前面,這正是這一代基督徒政治家所缺乏的。
百姓的回應是什麼?「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罷。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
為什麼百姓願意答應尼希米的提議呢?
尼希米不但如邱吉爾一般,是一位上等演說者;更重要的是他靠著神的引領,能夠激發百姓們內在的熱情、也能移觸及他們內心痛癢的深處 — 一位有效的領導者是能作到這一點的。
今天,我不見得要像尼希米、或邱吉爾一般,能做那麼大的事。
但我能像他們一樣,看得到大家不願去看的事實嗎?
現在教會的光景荒涼嗎?
如果不荒涼、為什麼基督徒被邊緣化?
為什麼教會被嘲笑是跟不上現實的死硬派?
來罷、我們起來建造罷!我的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