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前書 3:1-12

8/6/2016 星期六 彼得前書 3:1-12

「你們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他比你軟弱,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他,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 (彼前 3:7)

中國人說「主婦能頂半邊天」;西方人也從「重男輕女」進展到「打破玻璃頂」、「男女平等」、「女權至上」。

在男女問題上,社會強調的是從平等、到一方要比另一方面強;兩方的競爭從政治、職場,延伸到了家庭。然而,這是一件好事嗎?

但是聖經卻告訴我們:男女原來就有不一樣的地方:構造不同、體力不同、角色不同、責任也不同。

男女、尤其是夫妻關係,不是建築在平等、或對立的地位,而是在互補、互助、彼此成全的角色。

「作丈夫的要和妻子同住」,這表示家庭的主要責任是在丈夫身上。

丈夫在家中是主要的保護、資源的供應者,他要提供家庭在物質上、精神上、及屬靈上的安全感。

使徒彼得說這是「按情理」、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長篇大論辯證的事。

彼得只提出其中一個原因:「因他比你軟弱,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比你軟弱的原因是:妻子在體力上不比丈夫旺盛、在情緒方面,雖然比丈夫細緻、但一般不比丈夫來的穩重。

然而,夫妻是一體、「一同承受生命之恩」。這個生命是肉體的生命、也是屬靈的生命、更是神創造人、人在犯罪之前與神毫無隔閡的生命。

所以,丈夫也應該在屬靈上做一個領導者。

在論到屬靈上的領導之前,丈夫他自己與神的關係是最重要的。

因而,「禱告沒有阻礙」該是丈夫他最在意的事。

丈夫怎麼能在禱告上沒有阻礙?從敬重妻子開始。

愛妻子固然重要,敬重妻子更是使她能發揮神給她的恩賜、來建造一個榮神益人的家庭。

丈夫和妻子的不同、不是為了彼此爭競、而是彼此成全;這中間的鑰匙是在丈夫的怎麼看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前書 2:17-25

8/5/2016 星期五 彼得前書 2:17-25

「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彼前 2:19)

沒有人願意白白的受苦,但遇到苦難卻是大部份人在人生中都有的經歷。

於是,人就尋找各種避免苦難的方法:能防就防、如果不幸遇見了,最好能逢凶化吉;再不然,也要想得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但是,聖經卻要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受苦:同樣的受苦,可以使一個人變得艱酸刻薄、但也可以使另一個人的生命成長。

同樣的苦難,帶來不一樣的結果,這因為各人的選擇不同。

當一個人被苦難壓得不堪負重時,他怨天尤人、在失望中離開神,他的心態、言語行為就越來越艱酸刻薄。

但是同一個人、他也可以選擇在苦難中更去了解、體會神的愛;還是設法在神的話語中找到安慰、和鼓勵。

這並不是他勉強自己、逆著人性去做的選擇。其實,這是很有邏輯、有理性的分析結論:

1) 如果這苦難是我自己的罪犯所引起的;這是我認罪悔改的好機會。

2) 如果這苦難是別人的罪犯所引起的;這是我練習赦免他的好時機。

3) 如果這苦難是從神而來的試煉;這是我原來就要學習信靠祂的好功課。

即然基督在十字架上能忍受冤屈的苦楚,身為耶穌門徒的我、還有什麼資格要求神不要讓我有苦難呢?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前書 2:4-16

8/4/2016 星期四 彼得前書 2:4-16

「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神的僕人。」 (彼前 2:16)

十九世紀中,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句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不但把自由高舉到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也為熱血革命的年青增添一份浪漫的情懷。

年紀稍長後,就知道自由並不是我有、或沒有的選擇;自由也不是只為了我自己的。

自由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產物、也是在一種特別、單一的情況下,才需要特別去強調的。

自由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在當時的一個特殊情況下,要去爭取的。

同樣的,基督為我們帶來的自由,也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彰方式、及不同的意義。

然而,就像恩典常常與律法混淆在一起;我們很習慣性的、也很容易的把基督裡的自由以一種形式所取代了。

一個被困在孤島的人,自由該不是他心裡最掛念的事。

同樣的,真正的自由也只有在與別人相處時,才是自己最珍惜的。

所以,我們所享受的自由、是與別人一同的享受;而不可能建築在別人的犧牲之中。

如果我的自由是從被壓榨的憐舍、被惡毒遮蓋的弟兄姊妹身上而來的話,那自由只是一個幻象!

自由不是個人的擁有、而是為他人著想的付出。

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神的僕人。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前書 1:13-2:3

8/3/2016 星期三 彼得前書 1:13-2:3

「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彼前 1:13)

耶穌基督帶給我們的恩、首先是靈魂的救恩(1:9)。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恩;使徒彼得告訴我們要「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因為,在那時,有一個更能得著稱讚、更有榮耀、與尊貴的恩典(1:7)。

現在正處於這兩個恩典當中的我們,應當思想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該怎麼樣過這段日子?

在恩典中、又在等待恩典中,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無拘束的過日子;因為今天我們還是有該負的責任、該有的次序、該過的生活。

這不是一個要在靈裡得自由中的無拘無束、還是得一板一眼的照律法行事的選擇問題;而是在信心中要怎麼過一個持久、一貫、可以面對神、和人而無愧的生活見證。

在聖靈的帶領下,我們還是可以活出來一個有規律、日常的生活。

規律和次序並不是屬靈的敵人;用律法解釋、評論他人的外表才是主耶穌所批評的假屬靈。

每天堅持非做不可的讀經、禱告、默想,並不是律法主義。

我們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混亂、和隨興很容易使我們流於以自我為中心、而破壞了對神的敬畏和依靠。

追求屬靈而不約束、謹慎,好像沒有岸的河水,是氾濫、和災禍。

在等待那更大恩典中的今天,要約束我們的心、謹慎自守。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前書 1:5-12

8/2/2016 星期二 彼得前書 1:5-12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彼前 1:6,8)

對許多從台灣來的留學生來說,兵役開始的幾個月新兵入伍訓練,是一生中在體力上最艱難、最辛苦的一段經歷。

對我個人而言,那更是一個不小的試煉:因為不只是體能的透支、連帶著在心裡上也受到了很大的煎熬。因而,在短的幾個月當中,有兩次被送到醫院急救,幾乎撐不下去了!

雖然如此,在那段時間中,也有些值得回憶的插曲。

其中之一是:平常兇惡至極的訓練班長,在分發個人信件的時候,也稍顯得拾回一點人性,給我們幾分鐘的空檔讀信。

當信發完了以後,大家都如在乾渴中享甘苓一般的讀家信、營房一片寂靜。

這時,突然聽到有人一聲輕笑。班長馬上就接著說:「那個人有女朋友來信就這麼的發俏啊?站起來讀給大家聽,好讓哥兒們同樂一番!」

這說明了一個原則:在試煉中能支持繼續向前走的原因,就是對將來的盼望、和心愛人的惦記。

這也就是在彼得前書中,那些分散寄居的聖徒可以堅持在信仰上的動力。

使徒彼得用「活潑的盼望」來形容當時在難處中的信徙。因為他們的盼望是:「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1:4)。

有這麼大的盼望,他們的靈就活潑起來了。

所以,這些聖徒在難處中的喜樂是自發的,彼得不是用命令句叫他們喜樂,而是用現在式描述他們喜樂的事實。不但是喜樂、而且是「大有喜樂」!

但是,彼得也不避諱他們在百般試煉中,難免有憂愁。然而,彼得提醒他們這憂愁是暫時的。

這些憂愁之所以可以被喜樂遮蓋過的原因,就是對基督的愛。

心裡所愛的人帶來的應許、就像在新兵訓練營所收到的情書一樣,能把在試煉中的人提升起來。

彼得用「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來形容這種心情。

我是否嚐到了「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