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4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4章

12/17/2016 星期六 路加福音 14章

「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神國裡喫飯的有福了…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路14:15,24)

在中國人古老的觀念裡「大樹底下好遮陰」,「遇到了貴人」對人生平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

同樣的,在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社會裡,同桌吃飯是結交貴人、平步青雲的好機會。

所以,主耶穌在路加福音 14章中,用了兩個吃飯的比喻來講神國的原則。

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兩個比喻之中,有人講了這一句話:「在神國裡喫飯的有福了」。

顯然,這個人還沒有體會到天國的筵席、與地上的筵席不一樣的地方。

天上的筵席不是為了要為結交權貴而來的地方;它反而是讓人覺得謙卑、不配的地方。

得到在天上筵席而來的好處、和能力的人、不是處心積慮要為自己的得富貴而來的人,而是自認為不行的人、被世人所瞧不起的人。

這不是因為天父不向這些人發邀請函、而是他們自己不願意來。

也不是因為他們執意不肯來,而是他們也曾有那份心意要來(14:16);但到了主人準備好、日子到的時侯,他們又不來了(14:17)!

為什麼呢?他們嫌主人選的日子不方便,打斷了他們的生活起居、照成對他們的不方便。

是的,天上的筵席會打破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因為,天國的信息是強而有力的、天國的邀請看似平常,但帶給人的卻不是可有可無、放在一邊等著不時之需、見機就好用的方便之物而己!

它要人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投入;它帶給人的是在他平日的生活中,首先而來的是一個破壞性力量。只有堅持下去的人,才能看到它所帶來的祝福。

所以,主耶穌在這裡不是為了沒有聽過福音的慕道友講的;而是對那些不願意委身的基督徒而說的。

我們有時也會落入把信仰看成我們生活的附屬品;只要它是在方便、需要的時侯,能為我們服務就好了;但請不要打斷了我自己的計劃。

但主情願要的是自覺不配、但肯委身的人(14:21-23)。而讓那些自以為有把握的人吃了一驚:原來能上主筵席的人、都是被自己原先看不起的人。

主的筵席將要讓世上所有的筵席都淪為一無是處;那我該看中的是誰請的筵席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3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3章

12/16/2016 星期五 路加福音 13章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路13:14,15)

大多數人都是滿有好奇心、對身邊發生的事也很有興趣、希望對所有的事都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就像兩週前,奧克蘭的倉庫大火;燒死了36個人。這件悲劇是如此的靠近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對我們的震撼的確不小!

因為罹難者都是愛好、或從事藝術工作的年青人;他們的衣著外表、行為尺度,與我們這些中國移民非常的不一樣。

雖然我們嘴上不說,心裡面難免會如此假設:是不是這些人比灣區的眾人更加有罪,所以受到神這樣的懲罰?

主耶穌也遇到了有人問衪類似的問題。基本上,這些人在這問題中有兩個假設:

第一, 如果神是公義的掌權者,這些事件必是出於神公義的懲罰;所以,這些人的罪孽深重。
第二, 如果不是如此,神要不是不公義,讓無辜的人白白失去生命、要不然就是無能、不掌權世事。

主耶穌的回答是非常的直接了當:「不是的!」。這兩個假設都完全錯誤!

首先,神是公義的。但神的公義不是像人自以為義一般的狹窄:在祂完全的公義中,沒有一個人能逃避不滅亡的命運。

其次,神是掌權的。就是因為祂的掌權,今天我們才可能不致滅亡;今天我們才可能還有悔改的機會。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來看這些不幸的事件呢?只能以福音的角度來看。

如果,這件事把我們帶到自義的裡面,我們的罪豈不是更深了嗎?

如果,這件不幸的事不能把我們帶到傳福音的急迫性裡,我們的同情心到那裡去了?我們忍心看到這些人白白的滅亡嗎?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2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2章

12/15/2016 星期四 路加福音 12章

「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 (路12:22,23)

對我們這些定居在硅谷的人來說,應該不難體會到這一個事實:一個人生活的品質不在乎於擁有物質上的豐富。

在街上,動輒看到幾十萬的汽車;買房子的價格是以百萬為單位來計算。然而,患有憂鬱症的、婚姻亮紅燈的、在工作瓶頸中掙扎的人,也常在我們的旁邊、到處都是。

人都是向前看的。生命的動力來源、不是自己現在擁有多少;而是從他的希望、目標、心志、和品格衍生出來的。

人總是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己經存夠了?還是不是就差那一點? — 最令人羨慕的就是能把那一點點變成許多、許多的人。

所以,我們耗盡了不少的精神、時間,來憂慮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卻不常為自己已經有的感恩。

事實上,當還沒有達到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之時,我們還是可以擁有一個豐盛的生命。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期盼、一個希望;這是一個達到完美生命的期盼。

這期盼並不是一廂情願的空想,而是有主耶穌的應許、聖靈的帶領;在信心中看到了生命得著釋放、身體得著救贖的那一天。

這讓我們每一天都能積極的盡我們該盡的責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因為,我們是有希望的人。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1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1章

12/14/2016 星期三 路加福音 11章

「我若靠著別西卜趕鬼、你們的子弟趕鬼、又靠著誰呢?這樣、他們就要斷定你們的是非。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 (路11:18,19)

相信不止只是我一個人,在傳福音的時候,遇到一些主觀意識很強、卻又自認是非常理性、客觀、而且是實事求是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在踫到一些前題的敘述時,就卡住在可能或不可能的問題上,像:有神嗎?怎麼會有神蹟?為什麼只有你講的是真理?

可惜是,我們常被這些問題纏著,在努力為對方找答案的同時,就無法再下去、進入福音頁真的內容了。

主耶穌也踫過這一類的人;他們自認是清楚知道神蹟的意義的人。

事實上,能行神蹟的人很多;包括他們自己、和跟隨他們的子弟,但他們自認為只有自己是正宗的。

所以,他們就說耶穌是靠著別西卜(鬼王)趕鬼。這就類似今天的簡化論者(reductionist) – 把所有的事情都簡化為不是黑、就是白;而且,最可惜的是認為只有自己是白、其他的說法都沒有道理。

主耶穌馬上就指出他們在邏輯上犯的矛盾:照這種簡化法,應該只有一種成功的趕鬼方法。如果耶穌靠著別西卜趕鬼成功了;那他們的子弟豈不也是靠著別西卜、才能趕鬼嗎?

這些人不能一方面如此誣賴耶穌;一方面又指望他們的子弟不會反過來斷定他們的不是。

這就好像今天有一些人怎麼看抑鬱症(depression):生物學家說,這是由於大腦化學成份失調;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心裡無法承受壓力;而宗教、道德家說,這是因為罪;要不就不要把自己埋在罪惡感裡、要不就得認罪悔改!

但聖經告訴我們,人是有許多層面的:我們有物質性的身體、也有靈性上的需要、更有群體、團契生活的需求。

所以,抑鬱症可能是化學成份失調、也可能是生活壓力的關係;但不應該把認罪悔改的因素、排除在痊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即使在單純的簡化論法當中,也可以看到什麼是合邏輯的、什麼是最重要的。所以,主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

求神不僅是使我們是講邏輯的人,也是能分辯是非的智慧人。

然而,我們最終的目標還是這段經文的結尾:「卻還不如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0:21-42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0:21-42

12/13/2016 星期二 路加福音 10:21-42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路10:33)

看到一件不幸的事,人總會有些同情心的;就如中國人所說的「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但如果像孟子一樣,只憑這一點,就論定人性本為善;就有失於偏頗了。

聖經不問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而是問他有没有同情心之後的行動。

耶穌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沒有講到那二個見死不救的祭司、和利末人的心裡狀況,只說他門從另一邊繞過去了。

我相信他們還是有同情心的,只是估計了一下當時的狀况,就選擇了視而不見的作法。他們是可以找到足夠的理由來消滅從同情心來的感動的。

因為這個被強盜打傷的人有很大的需要:他需要水、需要療傷、需要食物、需要住宿、需要保護、需要友情、需要關心;這不是一點側隱之心就可解決的問題。

但是,只有這位好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動了慈心」原義是胃腸絞動,直通心腸的一個深刻的感覺。不但有深刻的感情、也帶有強烈的意志。

所以,位好撒瑪利亞人所行的不只是由於一時的衝動,而且也是意志上完全的負責及承擔。

耶穌看見我們,對我們就是同樣的動了慈心:衪知道有許多人雖然脚上沾著衪在十字架上為他們所流的血,他們還是排斥祂。

許多人情願再有更多的理由、留在罪中;衪還是願意把衪的生命為他們捨了。

有很多的宗教都勸人行善;用的是功利、陰德、回報做為它的動力。

基督徒行善卻是因為我們已經得了基督的生命;白白的得的多,我們就可能白白的捨的多。

基督明知得衪好處的十之八九都不會感謝衪;衪還是照樣給。

我們給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在喜樂中從基督來的豐盛。這就是愛神愛人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