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21-34

12/22/2018 星期六 馬可福音1: 21-34

「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他。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馬可福音1:32-35)

記得在我所服務的啟創公司,第一次聽到了老板說:「我昨天就要它完工!」(I want it done by yesterday),非常吃驚,因為今天才交辦的任務,怎麼可能昨天完工呢?

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人的笑話。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老板的確是很認真的說,而且也實在是要我們馬上就做完的。

工作的時間長、緊張、壓力大…對我們這些在硅谷做事的人來說,是每天生活的寫照。

其實不僅是工作忙,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家庭的責任、教會的事奉…有做不完的事在等著我們。

即使做善事,好心地想要回應身旁人們的需要,我們都會很容易把自己淹沒在忙碌的裡。

面對著這麼多緊迫、急時的要求,我們無可避免的用瘋狂的速度、直覺的反應去回應。但卻不常有機會去想:這些動作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能夠在忙碌、荒亂中停下來是一種操練、學習;讓自已退後一步、用不同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靜下心來禱告、交托。

禱告之後,再看到的環境就不一樣了!然後再決定做事的步驟和方法,這時候,我才更有愛心和耐心,做起來也更能專心。

能夠分辨、看清輕重緩急、了解自已的限制才是使人能更有效、做得更美的方法。

今天,我能夠平靜的來看人們的需要、和大家對我的要求;我才能更有能力、更有效的服事眾人。

即然耶穌要在天未亮的時候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我豈不是更需要安靜、禱告嗎?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11

12/21/2018 星期五 馬可福音1:1-11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馬可福音1:1)

信耶穌是很特別的。許多人把信耶穌認為只是一個宗教的選擇;因為,所有的宗教都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勸人行善、和平相處,基督教也不是如此嗎?

但是信耶穌卻不止於歸入了基督教。它雖然提供了人生意義的答案、也能促使人在行為上的有轉變;但它卻不只是一套人生的哲理而已、也不只限於一種使人向善的力量。

最特別的是:基督的信仰中心是在一個人的身上;一個有血、有肉、言行舉止都可以被考察、被模仿的人。

這就是馬可福音一開始,就用這一句非常簡潔的話,道盡了基督信仰的內容:「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信耶穌是超過了理智上的信服、超過了對教義、教條的遵守;而是建立了與基督的關係。

藉著與基督的關係,能把我們和神的關係建立起來。這是因為耶穌特別的身份:神的兒子。

神的兒子擁有神完全的形象、特質、和品格。因此,認識、接受、並與耶穌保持親近的個人關係,也讓親近祂的人有了神完美的形象、特質、和品格。

這就是福音:一個好消息、超過了任何宗教的禮儀、教條、道理、和方法。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生活的要件;正常的神人關係是豐盛生命的來源;兩者都不可缺少的。

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把這人生這兩件最重要的事都一起解決了!

福音的起頭在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耶穌、福音的成就靠耶穌;褔音對我的影響也是因為耶穌與我的關係。

這就像任何一個重要的良好的人際關係一樣:要花時間、要去注意,但卻是一件很自然、一點都不難的事。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6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6章

11/30/2016 星期三 馬可福音 16章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可16:14)

耶穌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因為我們最基本的教義:祂的神性、赦罪的權柄、賜豐盛的生命…都建築在耶穌復活的事件上;這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瞭的。

然而,在褔音書當中,我們卻發現,耶穌親自帶領的門徒們卻在相信耶穌復活上有許多的困難。

事實上,主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多次的提到祂必須受死與復活(10:34,13:26,14:8);但門徒似乎沒有意料到這些事情會真正這麼快的發生。

即使發生以後,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有兩次、不同見證人的證明,但門徒們還「卻是不信」(16:11)、「也是不信」(16:14)。

但我們也不好這麼快的就定了門徒們的錯,即使最好的門徒、最有信心的基督徒(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也有軟弱的時候。

然而,重要的不是有一時的軟弱,而是那最後得到證明的信心。歷史上的記載也告訴我們,這十一位門徒後來都至死忠心、且有多人殉道。

是耶穌復活的榮耀把人們起初的懷疑、帶到信心的好果子。

讓我們從門徒的不信,學習我們的功課:對自己信心的不足不要太驚訝。

讓我們的身邊環繞著信心穩固的屬靈同伴;讓我們互相的守望、彼此的代禱。

求神籍著在我們心中的聖靈,成為一個能抵擋不信、支取信心能力的人。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4:12-42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4:12-42

11/25/2016 星期五 馬福音 14:12-42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儆醒….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可14:34,36)

記不得是長輩教的、還是從書上看來的;但從小我就有一個「男兒有淚不輕流」的觀念。

所以,失望、痛苦只能藏在心裡,在他人的前面總要保持個男子漢的氣概。

這個觀念影響到了之後對自我的看法、及交朋友的態度;非常不願意在好朋友面前承認自己的需要。

然而,第一次讀到主耶穌在客西馬尼、上十架之前,心裡最難過、憂傷之時,不但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而且邀請他們與主一起儆醒。當時的感受是深刻的、震撼的。

主耶穌是位完全的人,衪不但在道德、品格、能力上是完全的;在情緒、感性上也是完全的。如果主耶穌在甚是憂傷時都需要有人陪伴,何況是我呢?

雖然門徒們失去他們陪伴主最需要他們的時刻,但聖經卻留給我們一些體會主心意的空間。

主耶穌很少為自己求過任何事,但祂這個簡潔的禱告:「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卻成了我們向神祈求的最好的禱詞。

完全的順服、完全的交託;既使是在沒有一個他人能夠分擔的時候,主總是在那裡。

不再是好漢打落牙和血吞的豪情;而是願意把自己的軟弱與弟兄們一起分擔的安全感。

有勇氣把自己打開,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和代禱;這也是對主有信心的表現。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3:32-14:11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14:1-11

11/24/2016 星期四 馬可福音 13:32-14:11

「耶穌說、由他罷,為甚麼難為他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他所作的、是盡他所能的,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 (可14:6-8)

從小開始,在我所有的記憶中,聰明乖巧、最得老師喜愛的同學,總是非女生莫數。

雖然我們這些粗枝大葉、常遭老師處罰責罵的男生嘴上不服氣;但憑良心說,還不得不承認,她們的確是比我們好。

隨著年歲的增長,在這方面的男女之別漸漸消失了;直到我信主、進了教會之後,又開始有了這種感覺。

因為,姊妹們的心思的確比較細膩,對屬靈的事也比較認真;結果當然是走在弟兄們的前面。

其實,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己,也有聖經的根據:主耶穌在地上最後的一週裡,所稱讚的僅有兩個人;而且兩位都是女性。

一位是不在耶穌身邊的窮寡婦(12:41-44);另一位是常跟耶穌的馬利亞(14:3-9,約12:3-8)。一位是寡婦、另一位是未出嫁的閨女。

但她們有相同之處:都不是有錢人、也沒有說什麼話,但她們以行動來表示了她們對主的愛、顯明了她們對主的了解,真正的摸到了主的心腸。

事實上,聖經原文用同一個字來形容她們所做的:「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12:44)的一切…都;與「是盡他所能的」(13:8)的盡,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所有的。

主珍惜的不是她們的擺上價值值多少;不論是兩個小錢、或三十兩銀子都不算什麼,而是她們愛主的心,用她們的行動,在主最希望的時刻為主完全的擺上。

馬利亞如果不知道主即將上十字架,主耶穌怎會為她解釋說:「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14:8)的呢?

可見得:做的對、做的好、做的美不但是要有行動、還要在最恰當的時候有行動。

當彼得、雅各、約翰在迷迷糊糊的打瞌睡(14:32-42)之前,馬利亞早以知道、也體會了主將要的擺上。

今天在教會裡,如果弟兄們還是同樣的迷糊、落後在姊妹們之後還不自知;不但傷主的心,也拖延了神國的擴展。

弟兄們!我們能不儆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