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3:1-31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3:1-31

11/23/2016 星期三 馬可福音 13:1-37

「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 (可13:7,11,32,33)

對主耶穌再來日子的預言,一直是大家很有興趣的題目。尤其是自身處在難處的基督徒,恨不得主早一點來。

其實願主早一點再來,是一件很自然的想法。連門徒們第一次聽到耶穌講到這件事時,都免不了問那是什麼時候?(13:4)

然而,耶穌不提那個時間,只是很詳細的說明到那時間的過程、和在那過程中當有的態度。

可見得我們該注意的重點應該是:今天要以什麼態度來迎接、等待主再來;而不是去猜測主是那一年、那一日再來。

主再來固然是好的無比,但再來之前的日子卻不是好受的(13:7,9,12);還好的是,主答應把那些日子減少了(13:20) 。

那麼,我們該以什麼態度來等待主再來呢?經上告訴我們的是:(1) 不要驚慌(13:7)、(2) 不要憂慮(13:11)、(3) 要謹慎、(4) 要儆醒祈禱(11:33)。

歷代中的確有些假先知把末世的時間表、世事的演變與聖經的對照分析的令人驚歎、也造成人心約恐慌。但是,主告訴我們的是:不要聽他們、也不要驚慌。

末世之前,基督徒所受的迫害是劇烈的;我們不知道現今我們為信仰所受到的迫害是不是到了末世之前的那種程度。但我們只能說,這些迫害對我們並不是在意料之外的事,不要憂慮是主對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的提醒。

而我們平日的生活態度就該是謹慎、儆醒、和祈禱。

與其想辦法把我們所處的世事,用聖經的記載來強解,還不如謹慎的觀察世事,儆醒的過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常常為神國在這地完全的彰顯來禱告。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2:28-44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2:28-44

11/22/2016 星期二 馬可福音 12:28-44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 可(12:41)

對教會運作熟悉的人幾乎都知道:奉獻是一件有隱私的事,除了數算奉獻的同工以外,包括牧師、長老在內,其他人最好不要知道個人奉獻的情形,以免產生了差別的待遇。

然而,主耶穌不但對著奉獻箱坐著,還仔細的看眾人是怎麼奉獻的。

這當然是因為主耶穌和我們的身份不同,祂是神、聖殿的主人,有權察看個人奉獻的情形。同時,衪是公義的主,不會像人一樣以外貌待人。

其實,耶穌知道一切的事,祂大可不必著奉獻箱看眾人的奉獻。

可是,就像聖經其他很多主耶穌對有關錢財的教導,衪是為了教導衪的門徒,才有這個不尋常的舉動。

好些財主的奉獻,得不到聖經的記錄;只有這位窮寡婦的兩個小錢,得到了主耶穌的讚賞。

聖經不但記載她奉獻的總數(一個大錢),還特別題到了它的組成:兩個小錢。

這兩個小錢即是窮寡婦的養身所需,她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先留下一個。

事實上,在同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大錢,多半會不厭其煩的先換成兩個小錢,再來奉獻。

然而,這位窮寡婦幾乎是沒有任何掙扎的,把她養身的投到奉獻箱裡。

知道聖經中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的人很多;但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

主耶穌曾說:「你的財寶在那裡、心也在那裡」;顯然這位窮寡婦的確是一位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一週時,心裡是很沈重的(14:34);但有兩個女人,令主的心得到了安慰:除了馬利亞的真哪達看膏之外(14:3-9),就是這位窮寡婦。

如果兩個小錢就能得主的稱讚、安慰主的心,那該是多麼的容易!

然而,在愛主我的神上,我的擺上有多少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2:13-27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2:13-27

11/21/2016 星期一 馬可福音 12:13-27

「他們來了、就對他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可(12:14)

兩週前特朗普(Trump)出乎大眾媒體的意料之外,當選了下一任的美國總統。

突然,大家對政治又都提起了興趣;有許多的學者、專家都紛紛發表言論,分析特朗普競選成功的策略、和今後美國政經政策的改變、及對世界大局的影響。

政治是達到人和人之間利益妥協的藝術。所以,變通、談判、妥協是少不了的。

然而,宗教是尋求人生的真理、終極的意義,是不可變通、也不能妥協的。

所以,要宗教人士上鉤,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問他當前最熱絡的政治話題;不論怎麼回答,他總是會得罪一批人的。

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顯然非常清楚這個訣竅,所以把當時的燙手山芋留給了主耶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耶穌的行動和回答給我們一個對付這類問題的好榜樣。

耶穌自己沒有一個銀錢(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祂向這些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要一個銀錢(羅馬銀錢)。

耶穌沒有輕看政治問題;但祂把他們的政治問題提升到了信仰的層面:「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其實,不論是政治、經濟、或信仰,其中的根源都是所有權的問題。

一個人可以為他自己可以掌握在政治、經濟、或信仰上的選擇;但一旦他全部投入這些問題之後,不是他擁有這些選擇;而是這些問題擁有他。

當熱心於政治上的訴求、或經濟上的保障時;我們已經被政治、經濟所擁有了,這就是偶像的問題。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人是屬創造他的神;神的物就是我,我歸給神是理所當然的。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1:20-12:12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1:20-12:12

11/20/2016 星期日 馬可福音 11:20-12:12

「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可(11:24)

馬可福音 11:24的這句話曾激勵了許多的基督徒、也是很多人最喜愛的經文之一。

主耶穌的這句話實在一個很大的應許,我想許多人也的確這樣想:這節經文是講禱告的強大力量。

然而,主的確是在這裡給我們一張空白支票嗎?我想可能不是。因為,這其中有個條件:「只要信」。

所以,這裡是不是主要講的是信心在禱告的重要性、而不是禱告的得應允呢?

事實上,前面幾節經文都是在講信:「你們當信服神」(11:22)、「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3)。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主耶穌為世界帶來了一個新的規律。

這個規律是建築在對神的信心上(11:22),它可以克服巨大無比的困難(11:23);是來自於神的恩典、成就在人信心的接受(11:24)、顯明在彼此的饒恕上面(11:25)。

當迫不及待地要神聽我們的禱告時,是不是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己經饒恕了得罪我們的人呢?

當迫不及待地要我們的禱告得神應允時,是不是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己經有了那移山填海的信心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11:1-19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11:1-19

11/19/2016 星期六 馬可福音 11:1-19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 可(11:15-17)

不論在那一個古文明中,任何一個有規模的城市,都有兩個公眾聚集的地方: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廟宇。

市場是人最常去的地方,不論是買、或賣;是日常生活少不了的去處。市場的建築不見得特別、甚至很多是露天的;但因它的實用性,經常是城市中最熱鬧的地方。

廟宇是敬拜神明的地方,通常一年中只有幾次祭祠的時候人多。所以,雖然建築雄偉,平日大多數是很冷清的。

然而,以色列是耶和華的選民、耶和華是樂意與祂的子民親近、也要求以色列人上聖殿;所以,聖殿的人口流動量要比一般廟宇大的多。

尤其在猶太人的三大節期裡,來過節、敬拜神的人特別多。他們不但人要來,也少不了要準備奉獻的牲畜、和猶太幣(有別於羅馬銀錢)。

所以,把市場和聖殿聯接起來;在人的方便、及明顯的商機下,在殿裡作買賣、兌換銀錢、賣鴿子…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聖殿的主人是神、不是人;人可以圖方便、但是神的心意不是為人在宗教習慣上,行個方便就好了。

耶穌是神的兒子、聖殿的主人;所以,祂有權柄、也有責任把聖殿清理乾淨、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

今天,我們的身子也是聖靈的殿;但我們還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當成身子的主人。

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也像那些作買賣的人:圖一些方便、謀一點小利;甚至,在人背後作些淫穢的事、還以為沒人知道。

耶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其不也是對我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