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 12-18

1/31/2019 星期四 馬可福音11: 12-18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馬可福音(11:15-17)

不論在那一個古文明中,任何一個有規模的城市,都有兩個公眾聚集的地方: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廟宇。

市場是人最常去的地方,不論是買、或賣;是日常生活少不了的去處。市場的建築不見得特別、甚至很多是露天的;但因它的實用性,經常是城市中最熱鬧的地方。

廟宇是敬拜神明的地方,通常一年中只有幾次祭祠的時候人多。所以,雖然建築雄偉,平日大多數是很冷清的。

然而,以色列是耶和華的選民、耶和華是樂意與祂的子民親近、也要求以色列人上聖殿;所以,聖殿的人口流動量要比一般廟宇大的多。

尤其在猶太人的三大節期裡,來過節、敬拜神的人特別多。他們不但人要來,也少不了要準備奉獻的牲畜、和猶太幣(有別於羅馬銀錢)。

所以,把市場和聖殿聯接起來;在人的方便、及明顯的商機下,在殿裡作買賣、兌換銀錢、賣鴿子…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聖殿的主人是神、不是人;人可以圖方便、但是神的心意不是為人在宗教習慣上,行個方便就好了。

耶穌是神的兒子、聖殿的主人;所以,祂有權柄、也有責任把聖殿清理乾淨、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

今天,我們的身子也是聖靈的殿;但我們還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當成身子的主人。

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也像那些作買賣的人:圖一些方便、謀一點小利;甚至,在人背後作些淫穢的事、還以為沒人知道。

耶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其不也是對我說的嗎?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1-11

1/30/2019 星期三 馬可福音11:1-11

「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入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馬可福音(11: 11)

耶路撒冷是大君的城(詩48:2)、聖殿是神的宮(詩48:3);而道成肉身的耶穌就是那天上的君王、祂的身體就是神的殿(約2:21) 。

所以,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應該是一位徫大的君王在得勝之後、還師他自己的京城裡;主耶穌進入了聖殿、應該是那一位大君從京城、回到自己的宮殿中。

因而,主耶穌受到了這樣的歡迎是理所當然的:「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 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非常的不協調 — 主耶穌入了聖殿,但祂卻像一個外人、一個參觀旅遊景點的遊客一樣、周圍看了各樣物件;當天色已晚時,祂不留在聖殿歇息,卻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主耶穌進了耶路撒冷的意義、原該像一位剛剛登基的君王,到了祂所治理萬務的京城、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但就像那些喊著和散那迎接耶穌、後來馬上就無聲無息的群眾一樣,事情的變化好像是反覆無常、又出人意料的:早晨主耶穌風風光光的進入了耶路撒冷,當天傍晚卻又靜悄悄的出城去了。

我們現在這些讀聖經的人、該像當晚的十二個門徒一樣,心裡有個疑問: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原來,得榮耀、是在十字架之後,享平安、是因為經過了水火之災的苦難;這不僅是已發生在主耶穌身上的歷史,也是所有耶穌的門徒要經歷的。

今天我們可以從困境中走出來,是因為知道這些事情的結局:勝利和榮耀是屬於主耶穌、和那些跟隨祂的人!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0: 46-52

1/29/2019 星期二 馬可福音10: 46-52

「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罷。」 馬可福音(10:46,47)

福音書裡有好幾個耶穌醫治瞎子的記載,但馬可福音把巴底買被耶穌耶穌的醫治放在一個非常顯著的地位上。

首先,耶穌許多的神蹟、醫治是施行在一些名字不被記載的人身上,表示那些醫治的重點是在強調耶穌的慈愛及恩典上。但巴底買雖然是討飯的、卻是一個有名有姓的瞎子;可見得有他的重要性。

其次,這個神蹟的發生地點在耶利哥城外、是主耶穌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之前發生的事;而耶穌在進耶路撒冷之後就再也不行醫治的神蹟了。所以,巴底買的醫治有畫龍點睛,最後、也是最重要一筆的果效。

那麼,巴底買有些什麼是這麼值得被流傳下來的理由呢?這個答案可能要得從耶穌的話中去找。

「你的信救了你了」,這是耶穌在行醫治之前對巴底買說的,可見得耶穌看重的是他的信心。

信心要有對象,一個人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對於信心對象的了解。巴底買稱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就是舊約中應許將來要醫治個人、國家、和大自然的彌賽亞,這一點他做對了。

「可憐我罷」是他向耶穌的懇求,他把自己放在一個無助、只能承受神可憐的地位上;知道神是滿有慈愛憐憫的大能者,他又對了。

他在許多人的責備聲中、還勇敢的越發大聲喊叫,這是他從信心中產生的勇氣,他更對了。

他在得醫治之後,就放下自己從前所習慣的生活環境、立刻在路上就跟隨了耶穌。(10:52)

這不僅是一個信心的榜樣、也是一個門徒的縮影:「你來跟從我吧」是主耶穌對門徒的呼召,巴底買做到了。

今天你和我的信心是表現在那裡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0: 42-45

1/28/2019 星期一 馬可福音10: 42-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馬可福音 10:45)

耶穌是我們的主,也是我們的好朋友,但祂與我們的友誼並不是完全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相同。

從小、我們就在好朋友的陪伴中長大;我們期盼的友誼是彼此在個性的深處中相交、相惜。

我們也希望在一群互信、有安全感的好朋友中生長;他們都是關心我、照顧我、隨時都在我身旁的支持者。

但是,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發現好朋友越來越難找、與原來好朋友的關係也越來越淡。

然而,對我們信主的人來說,這方面的需要是很容易的從與主耶穌的關係中,再一次的得到供應。

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明白主耶穌;但我們卻可清清楚楚的知道祂為我們所做的、和祂願意、祂能夠為我們所做的。

祂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有一個願意事奉神的生命。

祂在我們的軟弱、掙扎中鼓勵、帶領我們。

祂也在對付我們的自義、驕傲、自私、自滿、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

所以,基督徒不但在耶穌的身上找到了所盼望的最好朋友;也因為學習耶穌服事人的態度,在身邊找到了也願意服事別人的好朋友。

耶穌是我的好朋友,不僅因為祂是基督;也是因為祂與我的關係。

主內的弟兄姊妹是我的好朋友,不僅因為他們關心我、照顧我、隨時在我身旁的支持者;也是因為他們與我都是彼此服事、並服事眾人的人。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0: 35-41

1/27/2019 星期日 馬可福音10: 35-41

「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 (馬可福音 10:37,38)

榮耀是屬於神的,凡神的所是、神的所在、神的所行、都是榮耀的。

主耶穌是那獨一道成肉身、三一真神第二位的彰顯;所以,祂是榮耀的、祂的榮光是我們都見過的。(約1:14)

當神造人時,祂照祂的形象、吹祂的靈到了祂造的人;所以,人應該是反映神榮耀的器皿。

然而,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所以,今天在人的身上看不出什麼榮耀來;但我們還是渴望那容耀的形象。

由此來看,雅各、及約翰進前來向主耶穌要在祂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是一件不難理解的事。

問題是犯了罪的世人、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來分享神的榮耀;除非祂的罪己經得到了解決。

所以,當雅各、及約翰提到了榮耀時,主耶穌反問他們的是:「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原來在榮耀之前、要能喝奠祭的杯;在得榮之前、會經過受死的洗。

雅各、及約翰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付不出、也承受不了這個代價;那惟一解決的方法還是得耶穌為眾人喝那個杯、受那個洗。

不論雅各、約翰,或是其他的那十個門徒,在這件事所處的地位上都是一樣。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像那十個門徒惱怒雅各、約翰。

如果耶穌要為那十二個門徒喝那個杯、受那個洗;祂也要為你、我、和我們遇見其他所有的人喝那個杯、受那個洗。

所以,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無論是鄰居還是陌生人,都是按照神形象造的人、是一個有價值和有尊嚴的人。

然而,就像我們自己一樣,那個人也有墮落和罪惡的痕跡;因此,他也是神在基督裡恢復的一位候選人。

雖然,我應該為了友誼的建立、和類似的興趣與他人接觸,但那不僅僅是為了傳福音,也需要知道:因為我與基督相遇己經是在自己心中的確據,所以希望他們也會遇見那位生命的賜予者 — 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