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2:18-27

2/5/2019 星期二

「論到死人復活、你們沒有念過摩西的書、荊棘篇上所載的麼,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你們是大錯了。」 (馬可福音12:26,27)

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似乎把中國人對怎麼樣追求「生」的努力推到了極至,但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只好把死的問題掃到地毯底下不談了。

然而,這不但不能滿足我們對死的好奇心,反而使人對死更加深了未知的恐懼感。

其實對死的認識、是建築在對神的認識之上:「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3:11) 。

對死的好奇心、原來是因為人的心裡對永生、有個與生俱來的盼望;而這個盼望是好的、它的結論也應該回到人可以珍惜、和欣賞神造萬物的美好。

但是,人的罪性使我們把理性的思考能力、用到離開神的美好,而不是欣賞神造萬物的美好。

所以,撒都該人才會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假設情況去考問耶穌:「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留下孩子,第二個娶了他、也死了、沒有留下孩子,第三個也是這樣。那七個人都沒有留下孩子,末了、那婦人也死了。當復活的時候、他是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他」。(12:20-23)

耶穌引用一句舊約的話要他們思考死亡和復活的事:『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死了;但神沒有死、也不會死。

當永遠的神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的時候,祂不僅強調的是祂的守約與信實,也是在講的擁有權是永久的。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與神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的神是耶和華;耶和華也是擁有他們的。

這種屬於、及被擁有的關係,因為神那一方的永恆性、而把人一方的暫時性解開了:因為神的永恆,反屬祂的人也從暫時走到了永恆。

這才解釋了聖經為什麼要一再用這句長、又重復的名詞:『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 原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神的國度裡是永遠活著的!

所以,今天你和我要怎樣來看死亡呢?應該可以比孔子高明多了、也美多了吧!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2:13-17

2/4/2019 星期一

「他們來了、就對他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可(12:14)

這一個多月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出乎大眾媒體的意料之外,為了墨西哥邊境的圍牆預算案、與眾議會鬧翻了;甚至不惜以關閉聯邦政府機構的運作為要脅,要眾議院屈服。

突然,大家對政治又都提起了興趣;有許多的學者、專家都紛紛發表言論,分析特朗普的策略、和今後美國政經的改變。

政治是達到人和人之間利益妥協的藝術,所以變通、談判、妥協是少不了的。

然而,宗教是尋求人生的真理、終極的意義,是不可變通、也不能妥協的。

所以,要宗教人士上鉤,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問他當前最熱絡的政治話題;不論怎麼回答,他總是會得罪一批人的。

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顯然非常清楚這個訣竅,所以把當時的燙手山芋留給了主耶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耶穌的行動和回答給我們一個對付這類問題的好榜樣。

耶穌自己沒有一個銀錢(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祂向這些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要一個銀錢(羅馬銀錢)。

耶穌沒有輕看政治問題;但祂把他們的政治問題提升到了信仰的層面:「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其實,不論是政治、經濟、或信仰,其中的根源都是所有權的問題。

一個人可以為他自己可以掌握在政治、經濟、或信仰上的選擇;但一旦他全部投入這些問題之後,不是他擁有這些選擇;而是這些問題擁有他。

當熱心於政治上的訴求、或經濟上的保障時;我們已經被政治、經濟所擁有了,這就是偶像的問題。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人是屬創造他的神;神的物就是我,我歸給神是理所當然的。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2:1-12

2/3/2019 星期日 馬可福音12:1-12

「經上寫著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這經你們沒有念過麼?」 馬可福音 (12:10)

不論是小說、或電影,最能引起大家興趣的就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情節;所有的編劇、導演也都絞盡心思的讓他們的作品、情節的發展是一般人猜不出來的。

這種意外的果效、尤其是在大家所熟悉、所期待的事情上特別顯明;就像1970年代的電影「秋决」,死囚男主角最後牢頭明明要放他走,但他不肯,因為他不能為了自己的苟活而連累了牢頭、妻子和即將出世的孩子,所以他決心從容赴死。

福音的信息也是這樣的出人意料:彌賽亞的來臨、是猶太人數百年來的期待,彌賽亞的工作是把百姓從罪惡、痛苦中救出來,這也是猶太人一直相信的應許。

但除了以賽亞書53章之外,舊約聖經對彌賽亞將是用什麼樣的形態及方式來拯救、卻不是有非常多又明顯的預言。

所以,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質問耶穌的權柄(11:28),到後來對耶穌的審判(14:43),他們都以為自己是站在真理的一方、替天行道。

不錯,他們在耶穌成就的救恩中的擔任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那完全是負面的角色。

這不是說他們就在自義當中、被神用來做一個犧牲的工具而己;他們其實有很多自省悔改的機會。

從耶穌用兇惡園戶的比喻(12:1-8)、到從耶穌引用經上寫的話(12:10),都在提醒他們要認清耶穌的身份、要認同耶穌的工作。

今天,相信凡信靠耶穌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耶穌上十字架不僅是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耶穌的被自己人所棄、來完成祂的救贖,也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驚奇。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的是: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人看為希奇、但神早已計劃好了,因為這是主所作的。

福音的信息就是要人在希奇中、被神的智慧所折服、被神的恩典所吸引、被神的愛所激動。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27-33

2/2/2019 星期六 馬可福音11:27-33

「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裡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問他說、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馬可福音 (11:27)

耶穌來到世界上不但改變了許多的個人、也顛覆了許多世上原有的體制。

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是當時猶太宗教界的三大體系的領袖和代表,他們在大多數的宗教議題上可能會有一些爭論;但在反對耶穌的事上、他們總是站在同一的戰線。

他們向耶穌問了兩個問題:「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事實上、這不是兩個問題而是兩項控訴。

雖然耶穌所做的許多事讓他們不安,但對他們來說、最不能忍受的是耶穌以代表天父的身份來赦免人的罪(可2:7,11:26) 。

因為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有相當的把握,自己是聖經的權威、耶和華的代言人。所以,他們以問耶穌來警告耶穌:我們沒有把這些權柄交給你!

但是當耶穌反問施洗約翰權柄的來源時,因為在政權上既受羅馬的統冶、在宗教上也還得討好老百姓(11:32) 。

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聖經根據、來解釋施洗約翰的權柄,只好將就的用「我們不知道」(11:33)來搪塞。

今天面對福音對個人、對歷史重大影響,許多的歷史學者、社會學專家們,也非常好奇、熱心的去尋找其原因,但還是找不到一個令眾人、枉論是他們自己可以信服的理論。

而對基督徒而言,耶穌對我們權柄是至高至上、無法省略不提的事實;只有在無條件的順服裡、我們才有做主工的條件和能力。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19-26

2/1/2019 星期五 馬可福音11:19-26

「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馬可福音(11:24)

馬可福音 11:24的這句話曾激勵了許多的基督徒、也是很多人最喜愛的經文之一。

主耶穌的這句話實在一個很大的應許,我想許多人也的確這樣想:這節經文是講禱告的強大力量。

然而,主的確是在這裡給我們一張空白支票嗎?我想可能不是。因為,這其中有個條件:「只要信」。

所以,這裡是不是主要講的是信心在禱告的重要性、而不是禱告的得應允呢?

事實上,前面幾節經文都是在講信:「你們當信服神」(11:22)、「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3)。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主耶穌為世界帶來了一個新的規律。

這個規律是建築在對神的信心上(11:22),它可以克服巨大無比的困難(11:23)。

這個能力是來自於神的恩典、成就在人信心的接受(11:24)、顯明在彼此的饒恕上面(11:25)。

當迫不及待地要神聽我們的禱告時,是不是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己經饒恕了得罪我們的人呢?

當迫不及待地要我們的禱告得神應允時,是不是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己經有了那移山填海的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