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8:1-15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8:1-15

10/30/2016 星期日 馬太福音 28:1-15

「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 (太28:5,6)

這週五是今年教會第二次的受浸聚會。

每一次的浸禮,都是令人喜悅、感恩的聚會。

不僅為是他們的重生喜悅、他們的見證感人,也因他們的信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褔音的大能。

在受浸的三個問答之中,有個這樣的問題:「你相信耶穌基督為你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嗎?」

聽到了他們確切的回答:「我相信」時,真是覺得眼前又是一個神蹟。

人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已經是不容易了;再進一步得了解、接受十字架上的代贖更困難。

然而,最能顯示神的大能、在人的信心中的成就,該算是:耶穌基督第三天復活這件事了。

因為,復活違反了自然界的常理。

即使人都難免希望在死了之後,有一日能復活;但連自己都沒這種把握。

所以,中國人常講的是「精神不死」、枉論肉身的復活了。

跟從耶穌的婦女和門徒也是如此:他們對耶穌復活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害怕(28:5,8,10)。

對耶穌的朋友們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如祂的復活,讓他們會如此緩慢的去了解、相信的。

同樣的,對耶穌的敵人來說,也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像祂的復活,讓他們會如此急忙的去否定、想推翻的。

然而,在這些朋友們的不信、和敵人們的抵擋之下;耶穌復活的證明不只是單靠著各人的信心、也是因為斬金截鐵的証據。

基督的復活不只是神學上的必需、也是歷史上的事實。

我們的信不是僅止在一廂情願的茫然,而是相信可以受到檢驗的事實根據。

這正如聖經上如此的邀請:「你們來看!」(28:6)

哈利路亞!這幾位將受浸的弟兄姊妹看到了、你我也看到了、將來還有更多的人看到。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7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7 章

10/29/2016 星期六 馬太福音 27 章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太27:46)

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在新約聖經中很少有直接引用希伯來文的地方、偶而有一兩個字;但主耶穌在十字架的這一句話:「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卻是整句完整地記在希臘文的新約中。

顯然的,這句話是非常的重要,所以保持原文的音譯是必要的。

對我個人來說,雖然在這問題上、還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但當學希伯來文後,第一次能分析及看得懂「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的興奮心情是至今難以忘懷的!

主耶穌在十字架的被隔離、撇棄、孤獨、無助,自有它的必要性、及神學上深奧的理論;但是,衪的這個經歷,卻也帶給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們無限的鼓勵、與安慰。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這樣來思想:第一個人(亞當)被造時是孤單的、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是孤獨的;所以,我們也需要有獨處的時刻。

生命的節奏是由一連串的參與及退去的結合。在孤獨的時刻是必要的;然而對群體的參與也是不可缺的。

有時要開放自已;但在密室的獨處也有它的好處。

個人的退出、獨處、關避,和團體的參與、群居、敞開一樣的重要;在我們靈性的成長上面不見得那個一定是負面的、或另一個必定是正面的。

退出是人可以得到身心靈所需的休息、為了即將來到的積極參與的預備。

獨處是保持心的專一、單純、與神親密交住的必要環境;為了是不至於在群體中的敞開,而喪失了自己。因為,最終能肯定我的是神、不是人。

不論是獨處、或是群居,都是人生命中內在的渴望。

獨處不僅是再次肯定了自我的獨特;也讓我更珍習、響往與人的友誼、和弟兄姊妹的團契。

獨處不是失落、或被遺忘;那是在忙碌生活當中尋找到自己的必要、讓神在我身上做工的機會。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6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6 章

10/28/2016 星期五 馬太福音 26 章

「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 (太26:39,42)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但是有深厚的神學意義,對基督徒來說也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榜樣。

在神學意義當中,主耶穌的禱告不是為了要避免祂即將在身體上的苦難;而是與父神的隔絕。

既然祂要承擔我們所犯的罪過,當全人類的這些罪加在主的身上時,那個擔子是何其的沈重!

然而,最令人難以了解的是:從創世以來,三位一體的神,怎麼可能有彼此隔雖的時候呢?主耶穌為我們罪所負的代價就可想而知了。

在主耶穌的三次禱告當中,祂從「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到「願你的意旨成全」,也讓我們看到、學習怎麼樣禱告。

順服神的旨意應該是我們在世上最不容易學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課。

人從出生以來,就要照著自己喜歡的去行。不被節制、無法被控制的慾望是一個得不著喜樂的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是哭鬧的新生嬰兒、連我們成人也是如此:我們希望、想要的很多;但常常不見得能心平氣和的停下來想一想,我真的有把握、那些我楒要的是對我有益的嗎?

只有學會了怎麼樣可以從神那裡得到完全的滿足,我們才可能像保羅說的:「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4:11)。

從放下自己原來所堅持的:「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到主動地追求神的旨意:「願你的意旨(在我身上)成全」– 這是我們可以從主身上學到的禱告。

平順的環境不能證明那一定就是神聽賜的恩典;但在神面前經過試煉以後、完全順服的心是最能蒙神悅納的。

即然主都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願你的意旨成全」;我們沒有不也照著去做的理由。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5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5 章

10/27/2016 星期四 馬太福音 25 章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教會能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因為她是能傳揚福音、真理、能聚集基督徒在一起敬拜;更是因為在這個教會中弟兄姊妹愛人的見證。

這些見證是在信徙們的團契、服事、同工中自然的流露出來。不論是單身的、成家的;大人、或小孩;教會就像一個大家庭,以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不論個人是平順、或困難;在任何的環境下,都是我們以恩慈待人、服事人、為別人的最大好處著想的機會。

按主耶穌的教導:在教會裡,服事人的工作不限制在講道、教主日學、帶門徒、個別輔導…而已;而是整體、全人的關懷。

「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25:35):這些關懷包括了一個人身、心、靈的需要。

身體上需要的照顧是必須先做到的;然而,心裡的鼓勵、及靈性的建造也是不可少的。

今天,是不是在一個富裕的硅谷,使我們很少看到在物質上需要幫助的人。

但服事人如果不從小而瑣碎的事上開始的話;我們怎能使他心靈上的需要、得到神原先給他預備的豐盛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4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4 章

10/26/2016 星期三 馬太福音 24 章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纔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2,13)

中國人有諺語「行百里者半九十」講的是:在百里的路程中,有一半人停在九十里、就走不下去了。

美國人也常用「Finish Well:好好的結束」做為一個人下半生的座佑銘。

我自已也親耳聽到幾位忠心事奉神、屬靈的長輩談到: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台上講神的話語之時,倒下、回到天家;而不要死在病床上。

人的生命是像一首有頭有尾的樂曲;不只是雄壯洪亮的起音、和中間幾次充滿活力、爆發力的激情;更是其中的轉化、發展,和一個完美的結朿。

可貴的生命更是顯於它在困難時的堅忍、軔性、及回復的能力。

路遙知馬力,能夠走完百里的不是在於他有沒有起初的爆發力、甚至也不是靠在險路中的蠻力;而是他在九十里之後的堅持。

這堅持是來自人生的智慧、和經歷;不但有那好好結束的意願,也知道要怎麼樣準備將來可能會遇到的環境。

這種智慧只有從神的話語裡面去找、在認真學習的態度中去累積、靠對神單純的信心去領受。

忍耐是必然得救的應許;單純的信心與從神來的智慧的結合,是通向智慧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