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3:1-17

10/26/2018 星期五 馬太福音3:1-17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馬太福音3:1,2,11)

基督徙都喜歡傳福音,教會也重視本地福音工作、不時的會請特別講員來開佈道會。

我們可能是下意識的、不願意得罪了好不容易才請來的慕道朋友們。

所以,不論是講員、或者我們自己,通常都不願意花太多的注意力,把人的罪講清楚;而以得到的平安、喜樂、和祝福來吸引人。

但是聖經卻不是用「信耶穌得好處」的方法來介紹福音。不論是四本福音書、或者是羅馬書,都是從人犯了罪開始的。

就像馬太福音在交待了耶穌的出生之後,馬上就接到了施洗約翰這個簡單、直接、不怕得罪人的信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我們或許可以解釋為:當時的猶太人對天國已經有相當程度認識;所以,從天國連到罪是那時可以被人接納的作法。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褔音的內容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帶來的救恩,解決了人犯罪的問題。

所以,如果開始不提到罪、或沒有把罪講清楚,那後面所講的豈還是福音嗎?這是一個非常嚴肅及重要的問題。

從這十多年來,在教會受洗的信徒來看:一個人在受浸前對自己的罪認識的越深刻,他將來成為一位在靈性上不斷長進的基督門徒的機會越大。

同時,一個人在受浸前越澈底的認罪、聖靈在他身上的工作越明顯;這與施洗約翰所提的:「耶穌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正是完全的符合。

如此看來,遣不僅是一個在我們傳福音上的檢討,也是我們自己靈命長進上的一個提醒。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2:1-23

10/25/2018 星期四 馬太福音2:1-23

「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馬太福音2:11,12)

不論用任何的資籵庫去查「人類歷史中影響最大的十個事件」這個問題,耶穌的降生一定是其中的一項,而且是名列前矛。

然而,在當時,真正意識到這麼重大的人類歷史關鍵時刻的人卻是非常之少。

除了約瑟和馬利亞之外,照聖經上紀載的只有這些人對耶穌的降生有反應:(1)幾個從東方來的博士、(2)希律王、(3)祭司長和文士、(4)耶路撒冷城中的百姓。

耶路撒冷城中的百姓聽到「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就合城不安」(1:3)。

他們可能長期在亡國之中求生存下,已經習慣了寄人蘺下的生活,不再想看到由政權變換中所帶來的不安定。

祭司長和文士,對聖經不但很熟悉,而且說得出耶穌降生的地點。

照理說、他們即知道彌賽亞來的地點、也該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及對猶太人的影響有多麼大。

然而,他們只有聖經的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就白白地錯過了見證這麼重大事件的機會。

聽到後真正積極的採取行動的人,只有希律王。

但他擔心的是自己王位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前途。所以,他用謊言、陰謀來阻止「作猶太人之王的」這件事。

那幾個從東方來的博士,在整個事件中,應該算是局外人了。

但是,他們堅持走完敬拜猶太人之王的行程,成為意識到耶穌降生的重要性的第一批人;也是敬拜耶穌的第一批人!

他們不但蒙神保守他們回去的路程;他們的事蹟也被記載在聖經上,幾千年來被人們傳訟、再演。

耶穌的降生對今天在世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有同樣重大的影響。

什麼樣的影響呢?問題就在每一個人的反應了:是心裡不安呢?是無關痛癢呢?是堅決反抗呢?還是虔誠崇拜?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1-25

10/24/2018 星期三 馬太福音1:1-25

「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馬太福音 1:21-23)

希伯來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一個很相似的地方,就是一個人的名字不僅是他的稱呼、代號而已,也代表了他的個性、工作、及父母對他的期望。

我這對個事實有特別深刻的感受:妻子和我為兩個女兒所取的中文名字分別為言沛(述說神的豐沛)、及言潔(述說神的聖潔)。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她們長大以後,居然是一個話多、另一個話少!

在馬太福音第一章中,聖經就提到了耶穌基督的兩個名字、及其中的意義。

耶穌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也就是神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這是說到了耶穌在地上的工作:解決人罪的問題。這也就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介紹:「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耶穌基督的另一個名字是「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這是說到了耶穌的屬性:衪既是神、也是一位完全的人。約翰福音的前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就是對這一點最簡潔的詮釋。

神的同在是以色利人最大的心願,因為那是代表神的接納、保護、和祝福。但在舊約時代,以色利人只能藉著會幕、聖殿的表徵,期待神的同在。

然而,耶穌卻成為人的樣式,讓我們真正的看到、知道神的同在。

馬太福音一開始,就以三節的經文,以衪的名字介紹了耶穌的工作、及本質;這也是福音的中心、內容、功用、及能力。

今天,我是否能從耶穌基督名字的意義,再一次地來更深一層的認識衪、感謝衪、讚美衪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2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2章

11/3/2016 星期四 馬可福音 2章

「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在利未家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 (可2:14,15)

一個人的成長通常是逐漸的;但是他的轉變,總是可以追尋到生命中幾個特別的關鍵時刻。

對利未來說,主耶穌這麼一句直接了當的話:「你跟從我來」,就是他生命轉變的關鍵時刻。

這一位稅吏 — 利未,就是馬太福音的作者馬太。

同樣的,除了一節經文之外(太9:9),我們從馬太福音裡幾乎看不到馬太記下來有關自己的事。

可見得原來重視工作(坐在稅關上)的利未,回應了主耶穌的呼召之後,生活、生命的中心有立刻的翻轉。

馬太的轉變不是私下、隱藏的。他知道對他個人來說,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所以,他可以不顧社會環境的壓力、不諒解,宴請了他所有認識的人(可能大多數像他一樣是稅吏和罪人),宣告他的轉變。

這種生命的翻轉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真實,參加宴席的人很多;能親耳聽到主耶穌講論的人也很多、所以之後跟隨耶穌的人也很多!

這一切都源於主耶穌的一句話:「你跟從我來」。這不是一句普通的話,這是一個命令、帶有君王權柄、令人無法抗拒的命令。

利未的一生就如此的改變了!

從前是在稅關上的稅吏利未、現在是跟隨主耶穌的使徒馬太。

從前是國人唾棄的帝國主義走狗、現在是歷代世人都爭著要恭讀、研究的馬太福音作者!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每一個人,也不是如此嗎?

沒有主的呼召,沒有一個人能救自已、他的生命不可能有轉變。

沒有主的呼召,沒有一個人能回應、他的視野也不可能從今世轉到永恒。

這生命轉變的故事,不僅在二千前發生在馬太身上,今天也同樣的發生在你和我的身上。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28:16-20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28:16-20

10/31/2016 星期一 馬太福音 28:16-20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8-20)

馬太福音 28:18-20這三節經文,是宣告大使命的最重要經文。

不論是個人、教會,在這神聖、偉大的宣召下,都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及責任心;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可以先去做什麼,來回應這個呼召。

然而,在為大使命做任何事之前,讓我們不要忘記了最前面的這一句話:「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基督不只是為教會道成肉身的,祂是為了世人來到這世界。

因此,在所有世上發生事件中,基督都一直在有主權、能力的積極參與;這也應該是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個人、或教會以主觀的角度、積極的想要把基督帶入到世界時,常常不經意地使自己被世界糾纏住了而不自知。

事實上,早在我們想到要怎麼樣參與世界之前,基督早己經在世界之中、而且掌管了世界;因為,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賜給基督了。

基督存在於各種的社會運動、青年人的理想、政治的變動、經濟的危機、個人的悲傷、世上的戰淨與和平。

然而,基督的參與總是隱藏在這些事件的背後。

基督徒和教會的貴任就是在這些世事的當中宣告基督;使世人可以知道祂是神的兒子、相信祂是歷史的主宰、接受祂所預備的救恩。

在大使命上,我們也許有一個很想把基督帶給對方的心願;但祂已經先到那裡了。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基督;祂總是比我們早一步,我們只是藉著這些外在的事件、把隱藏的基督彰在人前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