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約20章

1/29/2016 星期五 約翰福音 20章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約20:25)

「因信稱義」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本於信、以致於信」(羅1:17)使基督徒都知道信心是信仰的開始、也是信仰的終結。

但是,什麼是信?信什麼?該信到什麼程度?這些的確是惱人的問題。

常聽到人說:「我的信心很小、我有很多問題、我找不到答案…;所以,我很軟弱、我不是一個好基督徒的榜樣、不要看我、不要找我做見證!」

但是,亞伯拉罕也曾在懷疑之中,與夏甲生下以實瑪利;然而,我們稱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

所以,基督徒在信心方面,並不是一直處在百分之百完全相信的狀態下,這是可以了解的。

也只有如此,我們對神的了解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從前以為很有把握的,在人生更多的經歷之後,要被新的認識所取代。

這不只是新陳代謝的置換而己,也是因為那些突如其來的事件、失望、打擊,把我們原先認為能完全掌握的信心震動了。

懷疑,在信心的成長路程上不見得是完全沒有建樹的,那可能是導致更深一層信心的旅站而己。

懷疑可以成為信心跳躍的前聲。

當在思想架構上、社會道德中、甚至個人最深處的存在裏,我在懷疑、與信心之間徘徊、掙扎的時候;帶給我的是更多的謙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這結果多是更深的仰賴神、更堅實的信靠祂。

多馬先前的不信、帶出他後來的信:「我的主、我的神。」(20:28)

滿有恩慈、長久忍耐的主,祂即然等待了亞伯拉罕、多馬信心的成熟;祂也會等待著你和我的信心成長。

問題是:在徘徊、掙扎之時,你和我是不是來到了祂的面前?

2016讀經默想 — 約19章

1/28/2016 星期四 約翰福音 19章

「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有許多猶太人念這名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 (約19:19,20)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十一年之前上映後,引起了新聞媒體很熱烈的報導。

不僅是這個片子血腥的描述了耶穌受難之前、和之中所受到的苦難。加上許多基督教團體大量的推薦;另一個原因是猶太人極力的反對。

這個片子惹動猶太人的原因:他們擔心看過這電影的人會認為,因「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太27:25)這句話,就認為耶穌是被猶太人殺的。

其實,這也不是猶太人無中生有的恐懼。在歷史中,的確有猶太人被指為殺害耶穌的凶手,而遭到歧視與迫害。

倒底誰是殺害耶穌的凶手?這是歷代的史學家、神學家很喜歡研討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可能還是要從聖經中去找。

彼拉多在十字架上寫的「猶太人的王」就是在他的矛盾當中,不經意地帶出來的真理。

這句話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

希伯來文代表了當時完整的宗教體系:整個宗教團體受不了耶穌所帶出來的普世救贖的信息,使他們的選民地位受到了損傷。

羅馬文代表了當時強大的政治體系:羅馬帝國受不了耶穌所帶出來的神國,使他們的統治權受到了威脅。

希利尼文代表了當時盛行的思想體系:希臘的哲學是一切西方文明的基礎,耶穌所帶出來的新人與神和好的信息,嚴重的挑戰了希臘以人為本的哲學。

但是,在這個把耶穌定罪的牌子,卻代表了這三大系統– 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 – 雖然極力地反對耶穌,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耶穌是猶太人的王。

在今天的社會中,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這三方面強大的勢力,同樣的在打擊耶穌上面同心協力,想要打倒耶穌所帶來的影響力。

「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2:1-3)

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2:4-6)

今天,耶穌是神國的王,不但是所有基督徒的共識;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再怎麼抗拒,也無法擺脫它們早在十字架上的認輸:耶穌的確是王!

2016讀經默想 — 約18章

1/27/2016 星期三 約翰福音 18章

「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 (約18:5,6)

大學時修過一堂課叫「流體機械」。教授給的期末論文題目為:「以流體力學來看在人體工程上的應用」。印象最深刻的報告是一位熱愛武術、也讀過不少武俠小說的同學所講的。

這位同學用了兩個例子。其一為:掌風是因為手掌極高速的動作,而產生了超音速震波的移動。

來美國後,在參觀飛行表演時,我聽到噴射機經過所產生的音爆,就想起了中國人的掌風。

另一個例子是:簫聲震武林(當時一部由小說轉拍的電影)的原因是:那支無名簫、除了人能聽得到的聲音外,它能同時發出兩個人聽不到的聲音。一個高音、一個低音;正好在一般人所能聽得到的高低音域之外。這造成對手的心律不穩,無法施展武藝。

二十多年後,在家後院裝了驅逐地鼠的超音波器,我也想到這可能也是簫聲震武林的應用。

約翰福音 18章是耶穌被捉拿及受審過程的記載,讀了使人非常痛心、難過。

但是,其中有一個令人振奮的插曲:當耶穌說:「我就是!」時,捉拿他的人就退後倒在地上。

這可不是掌風所產生的震波,而是神能力的彰顯。

「我就是」的希臘原文與出埃及記3:14的舊約七十士譯本完全一樣。「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自有永有的」就是神,耶穌就是那位自有永有的神。神是大有能力的,衪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耶穌道成肉身,不以神為同等為強奪的(腓2:6) ,衪在世上穩藏自己的榮耀。但只要衪露出衪能力的一點點,就沒有人能承受得了。

就是這麼榮耀的主,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

我能不受感動嗎?

2016讀經默想 — 約17章

1/26/2016 星期二 約翰福音 17章

「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 (約17:15)

名廟要建在深山上,大師要住在深洞裏。不論中西文化當中,宗教情操的極至幾乎都在離群索居的情況中表現出來。

然而,基督徙卻非如此。從外表來看:他們在大部份的生活上,幾乎與身旁的普通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但是,細心地與基督徙接觸過的人,也常會對他們有一種很不同的感覺。

這其中的原因是:除了他們承認自己是基督徙、以基督為主外;他們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以基督為中心、為榜樣。

難怪,基督徙的原意是「像基督的人」(徒11:26)。那原是一個渾名,在諷刺之中,夾雜著一些敬畏之情。

基督徙在世上,結婚生子、生老病死、有歡笑、有悲傷。但是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在基督裏、經歷耶穌、全是因為耶穌、為了耶穌。

也就是因為這些,基督徙的步調與世人不能完全的和協。

世人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成理所當然的;但是基督徙把耶穌的吩咐當成自己的使命。

那使命是願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理想。使神的恩慈可以讓世人都能嚐到。

基督徙與世人的不一樣,不是在外表;而是在內涵。他們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2016讀經默想 — 約16:12-33

1/25/2016 星期一 約翰福音 16:12-33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約16:13)

數十年來靈恩運動對基督教的衝擊,最明顯的傷痕就是把普世的教會一分為二:你不是靈恩派、就是福音派。好像沒有當中餘留的空間。

這樣下來,也使得基督徒不是趨之若騖的要追求靈恩的經驗,就是對靈恩懼之若賊、深怕一腳陷下去就拔不出來了。

熱心靈恩的人比較容易宣告說:聖靈親自地告訴他要做這個、或不要做那個。

雖然,這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仔細地察考聖經後,發現來自聖靈的感動,一般還是不會在超越過聖經所啟示的原則之外。

然而,也不可把聖經的原則限制在白紙黑字當中。如果沒有聖靈的引導,我不可能了解聖經中的精意。

所以,聖靈的帶領通常是明顯又公開的多、神秘又隱藏的少。

這並不是意味著聖靈不會把新的亮光帶出來;而是:個人新的看見常常是聖經的舊原則,只是他以前把它們忽略了。

這就是耶穌說的:「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13:52)

新的是當時環境上的應用、舊的是永遠不變的原則。

如果一心只想找到適合我的應用,而不先搞清楚在歷代以來都已研討過的原則,是不是可能在聖靈帶領的旌旗下,滿足了自己、而誤導了別人呢?

所能確定的是:聖靈帶領我在神的話語中,使我認罪、悔改、一次再一次地經歷福音的大能。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這也是我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