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希伯來書 11:1-16

7/16/2016 星期六 希伯來書 11:1-16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希11:1)

在每一個文化及語言中,「將來」是個很普偏的名詞;連末來式的動詞變化,在許多的語言系統中,都有不同強調的形式。

但是,只要我們在這個題目上,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察覺到:人對將來的關注、與概念,其實是很特別的。

在所有其他的動物,雖然過去對他們有些影響;但他們所關注的,只是此時此刻的現在,將來對他們是毫無意義的。

人卻不然;對「將來」的態度可以影響到人身、心、靈整的每一個層面。

中國人所說的:「哀莫大於心死」就是一個明證。一個心已經死了的人,不但他自己對將來沒有盼望,連他身旁的人都為他有極大的悲哀。

所以,雖然我們現今或是活在歡樂之中、或是掙扎於艱難之下;但將來總是像一盞明燈,給我們帶來今天生活的動力。

然而,如果我們只是自我陶醉在將來一定會變得更好;不久之後,肯定要失望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天色不會是長藍的。

對基督徒來說,將來之所以是一盞明燈的原因,不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是因為我們知道將來是屬於神掌管的。

神在我們的前面,衪是我們的將來。在信心裡面,我們看到:衪會給我們新的恩典、新的機會、和新的盼望。

所以,雖然我們今天是活在殷切的盼望將要發生的事當中,同時也腳踏實地的面對目前所面對的現實。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他的將來,也就是失去了他對神的信心、和神走在他前面的希望;他同時也失去了現在。

現在我之可以活著的原因,就是基於我對將來的把握。

這就是信: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

2016讀經默想 — 希伯來書 10:19-39

7/15/2016 星期五 希伯來書 10:19-39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希10:22)

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曾經歷過罪得赦免的平安。然而,日子久了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失去了起初的那份對神的愛心與熱忱。

這也許是習慣了之後,規律的生活,使人懶散、把對屬靈的追求沖淡了。

但也有可能是對神的話多知道了一點後,反而覺得更難達到神對人的要求,心中天良雖然有虧欠,但不知道從何開始,屬靈的長進也就停下來了。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最嚴厲的傷害、負面影響最重的不見得是突如其來的外在侵犯;反而是長久、緩慢的視而不見,完全的忽略了對方的存在。

長時間的被一個心裡所愛的人所忽視,就好像把該是心裡最愛的人,當成一個沒有感覺的物品一樣;不但把雙方面的關係搞壞了,更可能把在意的那一方催毀了。

我們與神的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信心上最大的試探、並不見得是在苦難中埋怨神;反而是在平順中忽視神。

忽視到一定的程度之後,神就在那個人的身上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這並不是神不在意、不理這個人,乃是至深的愛在等他的情願:「我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雅8:4)

不論我們現在處於什麼光景、心中天良是如何的虧欠,藉著大祭司耶穌,身體己經用清水洗淨了;我們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親近衪。

撒旦的主要工作不是讓我們去埋怨神;而是讓我們把神給忘了!

2016讀經默想 — 希伯來書 10:1-18

7/14/2016 星期四 希伯來書 10:1-18

「那時我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 (希10:7)

心理學家馬斯羅(Maslow)在1943年發表了一篇「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後,對發展心理學的影響到今天還在。

他把人類的需求從底到高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身體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歸屬感上的需求、自尊心上的需求、及自我實現上的需求。

這個觀念不僅是對心理學上有影響,對文化、社會、甚至教育界也產生了沖衝。

今天,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在家庭都需要常常受到稱讚、與鼓勵;這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自尊、與自信。

同時,一些在硅谷開發啟創公司而成功的人士, 也有標榜他們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實現、而不是賺錢;這種說法常常嬴得了大眾的仰慕與讚嘆。

然而,基督徒不會停止在自尊心、自我實現上的需求;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遵照神在我身上的旨意而行。

這並不是說我們自己心裡有需要、及慾望是不好的;但是,從神永恆的角度來看,一切在外表看起來是好的事,卻不見得是與神在我們個人身上的心意相合。

這也不是說,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會比我們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要好一點;而是說,祂對的呼召,並不是只停在為我們好,而是在「遵行衪的旨意」。

所以,基督徒不會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的人生目標為滿足、也不會以倫理學家我們的行為操守做準則;而是在心靈的深處有個願望:就是在我們做的一切事上可以討神的喜悅。

這可能就要把我們所想的好放下來,而去領受神為我們準備的更好。

當我們把自己所想的好抓緊不放的時候,這就防礙我們對這個世界,原來應該有、也可以有的影響。

你我願意嗎?

耶穌就是榜樣:「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

2016讀經默想 — 希伯來書 9:15-28

7/13/2016 星期三 希伯來書 9:15-28

「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也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的血進入聖所。」 (希9:24,25)

不論是那一種文明、那一個民族,對於神、及永恆都有一種既嚮往、又敬畏的態度。這種心態,就在他們敬拜的形式上表現出來。

記得第一次到北京天壇旅遊的時候,不僅對它的大、及雄偉印象深刻;另外也對四圍的祭壇、祭祠程序的複雜、及講究有不少感想。

原來,中國人也不見得就是一個不信神的國家。雖然,中國人不知道敬拜的對象、也不知道應該敬拜的程序、和形式,但還是憑自己的想像,盡力去做了。

不僅是中國人,凡是不認識耶和華的國家,都有憑自己想像出來的殿、壇、和祭祀。

感謝主!基督徒不需要用自己想像出來的方法來祭祀;因為,聖經不僅告訴我們神的屬性、對人的愛、及救贖;也告訴我們怎麼樣敬拜祂、親近祂。

舊約告訴我們敬拜神的地點是神所指定的地方 — 聖殿;敬拜、獻祭要用神所指定的祭牲、敬拜經過神所指定的祭司。

新約更清楚的指示我們,舊約這些敬拜的規矩都只是影子;敬拜的實體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顯明了。

聖殿不是敬拜神的最終地點;因為聖殿終究是人手所造的。那敬拜的地點應該在神所在的地方 — 天堂。現在只有基督是了天堂,所以耶穌指自己的身體為殿(約2:21)。

牲畜的祭物也不能真正能洗淨人的不義、直等到耶穌以自己的身體為祭物、為我們流血、上十字架,才使得人的罪得赦。

舊約的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的血進入聖所;但主耶穌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成全了救贖。

所以,耶穌不僅是我們重生生命的道路,也是我們敬拜獻祭的大祭司。

下次到天壇、或任何華麗壯觀的教堂、廟宇,不需要過於驚歎人手所造的建築物;倒是該更感激耶穌基督在敬拜上對我們的啟示。

2016讀經默想 — 希伯來書 9:11-14

7/12/2016 星期二 希伯來書 9:11-14

「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麼。」 (希9:14)

不少的武俠小說有類似這樣的情節:一個從小無倚無靠的孤兒,有一天被一位穩姓埋名的高手收養了。長大之後,這個孤兒不但學了師父的一手武藝;還把繼承了師父的異像、完成了師父遺留的願望。

在這些故事之中,很少提到這位嫡傳子弟自己的性向和心志。因為他所接受的恩是這麼的深,他學師父的樣式、繼承師父的衣鈸,是每一個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接受主耶穌救恩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部份都與自己所遭遇的難處有關。

不論是在工作上、在人際關係上、在心理負擔上;救恩帶給我們和平、安息、喜樂…;這都是我們所珍惜的。

然而,如果我們把救恩的果效、一直停留在對自己的好處上,那就好像那個孤兒受盡了師父的恩典、但還一直在只為自己打算;那部武俠小說就寫不下去了。

在論到了基督是最美的大祭司之後;希伯來書也對我們這些受到極大恩典的人、有些合情合理的期盼。

基督的血並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而已:「洗淨我們的心」(心中的犯罪傾向)、和「除去我們的死行」(外表的犯罪行為);而是要「事奉那永生神」!

因為,基督是最美的大祭司;祂對我們也有一個期盼:事奉那永生神。

事奉神是從敬拜神開始、敬拜神的人需要手潔心清的來到神的面前;所以,洗淨我們的心、除去我們的死行是必要的。

基督是大祭司、我們也是君遵的祭司;所以,我們也要目光從自己身上挪開;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在福音、和宣教上擺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