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3-5章

4/17/2015 星期五 撒上3-5章

「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神的燈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 (撒上3:1-3)

2003年世貿大樓被恐佈份子襲擊倒塌後的27小時,營救人員從高達數層樓的癈墟之中,救出了最後一位生還者Genelle McMillan。

事後,這位生還者回憶她等待被營救的過程:當大樓倒塌後,她雙腿被倒下的樓梯夾著,眼前一片黑暗。不久,她了解自己的處境,估計生還的機會不大。她只能想像著向神不停的禱告,希望可以平靜地回到天家。

不知道過了多久,正當她要放棄求生的意志時,突然遠處有一束光線穿過黑暗,從上照下來。就是這點光,重新挑燃了她求生的希望。又不知道過了多少時後,她隱隱約約地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她想大聲呼喊,卻發現自己的聲音己經沒有了!她只能呻吟、求奇蹟的出現…剩下的故事,我們就用不著說了。

撒母耳生在士師時代的後朝,那是以色列歷史上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他們屬靈的光景用這句話就可看得出:「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神的百姓就像在癈墟中等待被營救的人一樣,期待著聽到耶和華的聲音;但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然而,神的燈還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沒有熄滅。這也像在絕望中的McMillan一殷,就是這麼一點光,就衝破了那漆黑的環境,帶給人一個盼望。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我們所等待的光,在基督耶穌裏、已經來了。

可惜的是,該看守神的燈的人—祭司以利,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該聽到神的聲音的人,不但聽不到,也不怎麼在意聽到神的聲音這件事(3:4-9)。

今天,耶和華的言語稀少嗎?耶和華的燈還沒有熄滅嗎?
我所處的環境在什麼光景中?教會在什麼光景中?我自己的光景如何?

在黑暗中,我期待那個光嗎?我期待聽到那個聲音嗎?
我常聽到神的聲音嗎?

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1-2章

4/16/2015 星期四 撒上1-2章

「他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他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得著榮耀的座位.地的柱子屬於耶和華、他將世界立在其上。」 (撒上2:7,8)

每一位經歷過流淚唱詩的人都能這樣的見證:詩歌感人的力量是強大的。

詩人的創作,不見得全都是神來之筆,其中的過程也常常是嘔心瀝血,自己親身的感受。

1960-70年代在台灣,有一批大學剛畢業的青年精英,受到一首詩「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感動,終身投入在褔音工場上,直到5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堅守著他們的崗位。

「獻給無名的傳道者」這首詩的作者原先也是同樣的無名氏。但是,詩中內容的深刻和感人,使大家認為必是一位信主多年、資深的宣教士的作品。這個謎,一直到1990年代才被揭開。原來作者是邊雲波,早在1948年、他大學四年級時,就寫了這首詩。

記載在撒母耳記上2:1-10的「哈拿之歌」也有類似的背景。

如果我們單從內容來看:它從人在戰爭的勝利、與得神救恩的喜樂開始(2:1),馬上就歸到神的聖潔和信實(2:2) ,再轉回到人的驕傲、和神的能力的比較(2:3-4) ,神的揀選、與人的偏見的對比(2:5-8),在結尾(2:9-10),對稱著回應了2:1-2主題:神的信實、大能、得勝、和救贖(受膏者2:10)。

這其中幾乎包含了聖經中所有最主要的神學思想:如神、人、罪、救贖…。難怪,這是神學家們很喜歡仔細研究的一首詩。

為什麼哈拿這位弱小受欺負的女子,可以禱告出這麼雄偉、整全,而且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留傳千古的禱告詞呢?

除了聖靈的感動,我想,也是她個人刻苦銘心的經歷吧!(1:5-16)

今天,我有什麼刻苦銘心的經歷嗎?
我曾經想過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經歷嗎?
走過了這些難處後,我對神有什麼新的認識?

—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詩1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