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約書亞 15:20-16:10

5/30/2017 星期二 約書亞 15:20-16:10

「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書15:63)

上週一(5/22/2017),美國總統川普利用他就任以來、第一次出國訪問的機會,訪問了以色利。正巧,今年是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6/5-6/10)的五十週年。

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利以五萬人的部隊、面對阿拉伯國家的十三國聯軍、五百五十多萬的兵力。

在六天之中,以色利不僅迅速的掌握了制在空權,而且在地面上以戰車部隊澈底擊潰了阿拉伯聯軍。

在這場戰役中,以色利爭奪到了迦撒走廊、西岸、及東耶路撒冷;這也是近五十年來、中東問題膠著的中心議題。

各國的政治評論家都期望:川普總統可利用此行、向以色利施壓、放棄這五十年來的佔地、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換得中東的和平、疏解伊斯蘭極端恐佈份子的根源問題。

也有人說,以阿的衝突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可見得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其實,從聖經來看,這個導火線不是來自1967年的六日戰爭,而是遠在以色列人進迦南時就開始了!

以色列入迦南地之後,沒有照耶和華的吩咐、把當地的居民消除,反而與他們同住。

耶路撒冷是在猶大地的中心、將來聖殿的所在;但「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是的,直到今日、到耶路撒冷的祣客,還可以看到伊斯蘭清真寺金色的圓頂、在聖城中非常顯箸的、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印象。

猶大人不能把耶布斯人趕出去,反而在耶路撒冷與耶布斯人同住。這在當時,可以是一件方便、合理的舉動;但這卻造成猶大人後世接連不斷的難處。

這不僅五十年的六日戰爭、或今日川的普總統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可能是人類文明毀滅的起始原因;這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我們今天也在影響歷史、參與歷史演變的方向;所以、對神完全的信靠、順服,是必要的、是我們幾乎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路!

2017 每日讀經 — 約書亞 14:1-15:19

5/29/2017 星期一 約書亞 14:1-15:19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希伯崙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書14:14,15)

人的一生是多面的:有起有浮、許多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別人不能知道的。

眾人對一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常常是由他所做的一些事來決定;而這些事是從他生命中最根本品格的外在表現。

這種印象可能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雖然不甚雅,但通常還是滿準確的。

我們對迦勒的印象就是這樣:「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他就是一個專心的人。

迦勒的生活不複雜、他的一生也很簡單、他有的心思意念也不多。

迦勒很專心,他的專心在「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聖經上對迦勒所有的記載都是在敘述他如何的跟從耶和華。

迦勒似乎沒有什麼別的念頭、他也好像不看環境、他更是沒有感受到一點點同儕的壓力。他想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耶和華藉摩西所告訴以色列人的。

從四十歲當探子、到八十五歲將近迦南地的時候,迦勒的心思還是一樣的:「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 四十五年的漂流、同儕的倒斃曠野,似乎對他毫無影響。

這也許就是耶和華使他能長青不老的原因—「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14:10,11) 。

希伯來文中的迦勒是個複合字:「迦」是完整、完全的意思、「勒」就是心;所以,迦勒就是全心全意。

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多麼美的名字,放在迦勒的身上是完全合適的。

神並沒有給迦勒一個容易的任務,以八十五歲高齡,「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就是示篩、亞希幔、撻買」(15:14)。

想想看,我希望人怎麼樣來記念我?

我做的什麼事是最能表達我內在的品格?

我是一個專心的人嗎?外在的環境、他人的意見對我有多少影響?

我是個強壯的人嗎?還是常常在為那不復返的青春嘆息?

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迦勒,一個看來很簡單的人做到了。

但是,他實在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那是我由衷所羨慕的。

2017 每日讀經 — 約書亞 12:1-13:33

5/28/2017 星期日 約書亞 12:1-13:33

「約書亞和這諸王爭戰了許多年日…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書11:18, 13:1)

這杯子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對一個裝半杯水的杯子來說,兩個都是正確的描述。

雖然有人會說:樂觀的人看到的是半滿的杯子;悲觀的人看到的是半空的杯子。

但是,人們的回答還是要取決於當時環境的狀況、和問這個問題的上下文。

約書亞帶領了新生的一代近了迦南、那是摩西一輩子想要、卻達不到的願望;同時,約書亞帶領了以色列征服了許多的地土、他所擊殺之王、達到三十一個之多(12:24)。

無可否認的,對於任何一位將領、或政治領袖來說,這都是極其輝煌、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約書亞所成就的偉大戰功的明細表之後,馬上耶和華就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為什麼耶和華看到的是半空的杯子?對年老忠心的約書亞來說,這句話是否缺少了一些恩慈和安慰?

我們或許可以用主耶穌的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4:34)。

對於神的僕人來說,人生命的目的、人生最大的喜樂,不是在於衣食的豐富、而是在於遵行差他來者的旨意、作他的工;更進一步的:不僅是作他的工、而是要「作成他的工」!

在父神的旨意還沒有完全的成就之前、他所看到的總是一個半空的杯子。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這麼來看:這杯子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

答案是取決於問這個問題的上下文:對於行神的旨意而言,我們應該看到的一個半空的杯子;對於生活上的環境而言,我們應該看到的一個半滿的杯子。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1-13)

2017 每日讀經 — 約書亞 11:1-23

5/27/2017 星期六 約書亞 11:1-23

「那些城邑所有的財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書11:14,15)

人天生就會有同情弱者及受害者的心。

因此,許多慕道友在讀到約書亞記都會問:為什麼對迦南人這麼殘忍— 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11:14)

其實,這不僅是慕道友的問題,也是曾經困撓、或是仍在困撓我們的問題。

我想,最好的答案還是在聖經裏找。這些行動的來源是什麼?它的目的是什麼?要對我們這些讀經的人講什麼?

「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11:15),
「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11:20),
「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11:23)

「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在這幾節經文中重復了三次。這不只是在強調耶和華所吩咐的重要性,也是突顯了約書亞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執著—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難道約書亞沒有自己的情緒嗎?難道約書亞沒有手軟的時刻嗎?聖經沒有提,我們也不知道。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即使他有,他也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底下。

而且,聖經是以正面的語氣來描述這些事件;可見得,我們也需要以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些事。

「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11:23) 爭戰的目的是為了太平,這是一個滿有弔詭性的陳述。

歷代的君王、政客也曾用太平來證明涉入爭戰的理由。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爭戰的對象。對於進迦南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先要把自己分別為聖、不受迦南人在信仰上淫亂的影響;才能把耶和華的福帶到萬民。

在今天,我們首要的也是在屬靈的爭戰得勝;所以,屬靈的爭戰是為了屬靈的安息是合乎真理的。

哪裡是我的「迦南地」?

什麼是我的「迦南人」?

我的爭戰是什麼?

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爭戰?

2017 每日讀經 — 約書亞 10:1-43

5/26/2017 星期五 約書亞 10:1-43

「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基遍人就打發人往吉甲的營中去見約書亞、說、你不要袖手不顧你的僕人.求你速速上來拯救我們、幫助我們.因為住山地亞摩利人的諸王都聚集攻擊我們。」 (書10:2,6)

「遠交近攻」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從策略上來看,它是非常合埋的做法。

約書亞是個有謀略、有經驗的將領。在基遍人,遠交近攻的詐騙之下,這位常勝的將軍居然中了他們的詭計,「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9:14)。這事件的缺失,很明顯的,也是歸咎於在屬靈上的不警醒。

在整個事件的敘述中,另一個很突出的地方是基遍人的態度。「基遍是一座大城、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10:2),這是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對基遍人的印象。

為什麼實力這麼強壯的基遍人情願做以色列人的奴僕、丟下臉面、去向約書亞詐降呢?而且,當耶路撒冷王聯合其他四個王之後,他們似乎完全沒有抵抗的勇氣,馬上回去求約書亞的拯救呢?

原因可能在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9:3),有不同的解讀。

基遍人完全降服在約書亞所率領的以色列人之下,亳無保留、一點都不後悔。

而「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諸王」(9:2),見到同樣的事,卻還想搏命一鬥,試一試自己的能耐。

我們都知道了他們的結局:六王都被擒見殺,而且他們的百姓,全然被滅。

基遍人成為約但河西住山地、高原、並對著利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城中,惟一被留存下來的。

今天,我們也聽過不少神拯救和懲罰的見證和故事。對同一件神的工作,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人降服了、有人選擇抗拒、也有人起初降服,後來遇到困難,就改變了心意。基遍人告訴了我們什麼?

我警醒嗎?

我做選擇的方式是什麼?

先靠我的聰明和經驗?還是先求問神?

從不同人對相同的事、有不同的反應當中,我該怎樣的來看取捨的原則?

從前羨慕我的,今天因為我的信仰,反而被渺視、被攻擊,我該怎麼看走主道所遇到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