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8:1-36

10/28/2017 星期六 以斯拉記 8:1-36

「我招聚這些人在流入亞哈瓦的河邊、我們在那裡住了三日、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裡…又告訴他們當向易多和他的弟兄尼提寧說甚麼話、叫他們為我們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 (拉8:15,17)

來美國之後,常常不知不覺的有些憶舊之情、忍不住算一算今天是農歷的什麼日子。

正巧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使我想到了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裡的少一人,當然是指作者王維他自己。這也難怪,人的思想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否則,這首千古傳誦的詩、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地方了!

然而,當以斯拉第二次帶領一些猶太人,從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繼續聖殿的修復時,他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 而是全部團隊的整體性。

除了願意回鄉參與建築的百姓、和可以在聖殿服侍的祭司之外、以斯拉突然發現沒有住在百姓之中、可以為百姓專心事奉神的利未人!

所以,以斯拉不辭辛勞的找了百姓的首領:以利以謝、亞列、示瑪雅、以利拿單、雅立、以利拿單、拿單、撒迦利亞、米書蘭,又召教習約雅立、和以利拿單(8:16),為著就是要把那缺少的利未人補齊。

近來我們教會也開始思想植堂的事工,並且積極的為植堂所需要的人手、恩賜的配撘、事工的預備禱告。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批參與的弟兄姊妹、願意走出自已所熟習的教會環境、到新的會堂開創一個教會;更需要的是一些像利未人一樣的,願意全人、全心、全力的把自己為植堂擺上的工作人員!

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少的一人不是在重陽節登高之處,去插茱萸好玩的; 而是願為神國的擴張把自己的人!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7:1-28

10/27/2017 星期五 以斯拉記 7:1-28

「以斯拉說、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於我。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 (拉7:27,28)

兩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引起基督徒許多的檢討與反思。

其中一個值得深思的題目是:在一個政治、經濟、與宗教信仰生活互相緊扣的環境中,我們該怎麼看它們之間的關係?

就拿同性婚姻來說:反對同性婚姻的基督徒,在政治圈是受排斥的;這也是一些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遇到的難處,他們要爭取選票、還是堅持信仰?

在經濟上也是有同樣的困撓:對那位在肯塔基州,拒絕為同性辦理婚姻手續的市府職員來說,他冒著失去工作的危險;對堅持不受理同性婚姻的教會來說,它冒著失去非營利組織免稅的可能性。

以斯拉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但他的處境與我們所處的有一個正好相反的地方:以斯拉在政治、及經濟上有與他在宗教的信仰,有完全一致的絕對優勢:亞達薛西王完全支持以斯拉建殿、而且提供他完全的經費支持(7: 12-26)。

對一般人來說,這實在是一個神大大賜福的事工。以斯拉只要順水推舟、稍微使把勁、就成事了,還有什麼可擔心之處?

但是以斯拉知道:建殿是一回事、要恢復聖殿的功能,使百姓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律例、典章(7:10) 卻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不是靠亞達薛西王在政治、經濟的支持可以做得到的。

以斯拉的這種心態可以從他對百姓的呼籲(7:27,28)、及聖旨中(7:12-26)對神稱呼的對比看得出來。

雖然在中文聖經用的都是「神」,但在一些英文版本(KJV, NIV)中,我們可以發現:在7:12-26用的是神(God);在7:12-26用的是我們的主(Our Lord)。

神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主是一個主觀的關係。

屬靈的建造就是把神當成主,這是從政治、經濟上達不到的範疇。

以斯拉留意到了、今天,我也留意到了嗎?政治、經濟上的順境與逆境、並不代表屬靈上的高低。

我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的失望是什麼?

我擔心的是什麼?

堅持著不合潮流的觀點(political incorrect)而成了大眾的笑柄?在報稅時, 失去我奉獻的免稅額?

還是世人(甚至我自己)已把信仰客觀化、神已經不是人的主了?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5:1-6:22

10/26/2017 星期四 以斯拉記 5:1-6:22

「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 (拉4:2,5:3)

一件能引人入勝的歷史事蹟,不僅是因為它的結果、或產生的影響;更重要的因素是它中間曲折的過程。

以斯拉記中的被擄、回歸、和重建聖殿的過程就充滿了懸疑和逆轉的曲折。

以色列人能在被擄70年後回歸(1:1,2)、就是神應許的應驗;古列王準許他們重建聖殿也是一個格外的恩典(1:3)。

所以,雖然王要他們奉獻(1:4),回應的人即多又踴躍(1:5,6);當立殿的根基時,百姓的欣喜、和哭號的聲音甚至無法分辨(3:13)。

工程開始以後,有遷居來的外邦人自願要幫忙、但被猶太人拒絕了(4:2,3)。這是因為猶太人痛定思痛,知道在信仰上妥協後,所帶來的惡果。

然而,他們也承擔了因這個堅持所付的代價:手發軟、受擾亂(4:5);甚至被新王下令停工(4:23)。

當另外一位王(大利烏王)當政時,猶太人開始了停擺許久的工程,但又受到了挑戰:「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5: 3)」。

今天,我是不是期待著我的事奉和擺上都一切順利呢?

是不是為神發的熱心,神都會祝福呢?

求神讓我看到事情的本相、 讓我不被眼前看到的分散了我起初的愛心。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3:1-4:24

10/25/2017 星期三 以斯拉記 3:1-4:24

「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拉4:12,13)

我們對往事的回憶不只是止於人和事,也包括了地方、甚至建築物。

我自從大學畢業以後,輾轉的搬過好多次家;我對往事的懷念也多是從曾經住過的家開始的:不論這個家是軍營、學生宿舍、或是自己的家,每一個家對我都有不同、又特別的意義。

聖殿對以色列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建築物,因為那不止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敬拜、獻祭的一部分,也是神與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同在的一個象徵。

當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雖然除了安頓自己的生活之外,儘力的恢復祭壇、守節…等的習俗。但是,對他們來說,還有一個比起已往不足的地方,就是缺少了聖殿。

所以,當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回歸故居、重建聖殿時(1:2),他們興奮、及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將近五萬人長途的遷移之後,第二年的二月、他們就開始了重建聖殿的工程(3:6) 。

建殿的工程將是一條漫長、又區折的路。工程一開始、才立根基的時候,聖經對他們興奮的反應,有很生動的描述:「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

歡呼是可以理解的、哭號也是情感上控制不住的發洩;但建造的工程不能停止在根基的建立而已;工程的進行也不能只靠一時情緒上的激動。

接下來,我們馬上看到的是困難的環境、敵人的控告、及工程的中斷(4:1-24) 。

我們上屬靈上的建造也是如此:雖然萬事起頭難,但恆心持久更是可貴。

今天,如果我們要靠不斷的眼見來挑起興奮的情緒,那麼,生命的成長是片面、不勞靠的;基督為我們立的根基、但我們也得在建造中擺上自己的那一份。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1:1-2:70

10/24/2017 星期二 以斯拉記 1:1-2:70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 (拉1:1,2)

「回家」對大多數的人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回家卻是人生中值得記念的一件大事。

來美讀書後的第三年,意外的我有個機會回家探望父母、及家人,那是一個難忘的旅程。

但是,這與我的伯父在1984年回老家,看到了他38年未見的妻兒、與從未見面的孫子、及曾孫,那種的情緒上的澎湃,是我只能以想像來言傳、無法去意會的!

以斯拉記就從這個「回家」的主題開始。

那是被擄後70年(代下36:21)發生的事,所以除了少數的老者之外,這些人都是生在外地的尋根者。

但是, 對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以色列人來說,這個回家的確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我們這可以從出現頻繁的 house(家)這個字看出來:殿宇(1:2)、神的殿(1:3)、子孫(2:3-57)、宗族譜系(2:59-62)、自己的城(2:70) …等都是家、和家有關的字。

在這裏,神的殿與人的家、城、子孫、譜系聯結在一起。回家,不僅是回到自己的家、故鄉,也是因為回到了神的殿、能與祭司一起讚美耶和華的慈愛(3:11-13)。

這是多麼值得珍惜之處,難怪金銀財寶的奉獻是不缺的(1:5-11)。

今天,那裏是我的家?我回家了嗎?

家是個安歇之處、提供安全的窩;沒有神同在的家能找到安歇、安全嗎?

沒有弟兄姊妹一同敬拜的地方、能稱為是屬靈的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