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3:1-32

11/2/2017 星期四 尼希米記 3:1-32

「那時、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安立門扇、又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其次是耶利哥人建造。其次是音利的兒子撒刻建造…」 (尼3;1,2)

特斯拉(Tesla) 公司在今年七月份正式向宣佈:大眾期待已久的Model 3、也就是汽車市場上第一部平價、與汔油事的航程相似的全電動車,正式亮相。

同時展開的是交車的行動:許多已經繳了訂金、等待多時的顧客們,不久將陸續的拿到他們的新車。

但在三個多月之後,特斯拉不得不承認大量生產汔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特斯拉目前正處於「生產上的地獄」。他們面對今年要生產五千輛Model 3 的目標,遭遇到了許多未曾預料到的困難。

生產汔車的確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這麼多的零件、這麼大的產品、這麼複雜的材料、零件供應商…要協調、配合的完美無缺,真是不容易。

然而,最不容易掌握的還是人心和士氣。前不久,特斯拉在努力生產之時,突然大批裁員、達一千二百人之多;令人懷疑它是否在快速成長的同時,忽略了招聘員工的素質、否則就是在士氣的培養上出了問題。

尼希米不僅是一位有遠見的領袖(第一章),也是一位能帶領團隊的任務執行者。在面對著許多的困難之中(2,4,5,6章),他只用了五十二天就修完了耶路撒冷的城牆(6:15) 。

當時的尼希米能完成今天的特斯拉不能達成的目標,這是為什麼?

第三章的一長串人名、與他們各個人所負責的城牆片段,雖然不容易逐字的仔細讀,但卻給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首先,是詳細的分工、再加上完美的合作,這使著每個人所做的工都可以與他鄰舍所做的接合的好,如此,城牆才不會有漏洞。

其次,每個參與建設人都在高漲的士氣中完全的投入、大家同心的參與,可以彌補在分工合作、配搭協調上的不足之處。

然而,更要緊的是:在神記念每一位參與建造的同工上、是非常仔細、而且又完全一致的。不論是祭司(3:1)、銀匠(3:8)、商人(3:32)、或是一般百姓,一視同仁的都指名帶姓的記在聖經上。

這與社會上常以領導、負責人為功勞之首的作法很不一樣。

所以,我們今天在神的家服事、也大可不需要在乎台前、台後;只要忠心、合一、盡心、竭力,所得到從神而來的記念和獎賞是一樣的。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2:1-20

11/1/2017 星期三 尼希米記 2:1-20

「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 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罷、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罷。 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 (尼2:17,18)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演說家。

1940年德軍佔領了比利時、和大部份的法國時,英國選舉的結果是由各黨派組織的聯合政府。

邱吉爾當時面對意見紛紜的國會發表了一篇「我們要在灘頭作戰」(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說:「…除了熱血、汗水、和眼淚以外,我一無所有…我們不計一切代價,不顧一切恐懼, 不管路途是多艱難,一定要得勝;沒有勝利,我們就無法生存。」這篇演說鞏固了英國上下同心抗敵的決心。

同樣的,雖然尼希米個人對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很有負擔(1:2- 11)、又得到了亞達薛西王完全的支持(2:1-8)、他也做了功課,私下考察實況(2:9-16);但他仍然需要耶路撒冷居民的合作。

尼希米怎麼動員這些長久妥協在自私、偏安的百姓們呢? 與當今愛開空頭支票的政治候選人不一樣的是: 他沒有答應事後的甜頭。他只提醒大家要面對遭難的事實,「 你們都看見了」、但沒有人出來做任何事。所以,他的呼籲是「 來罷、我們重建…城牆!」

從我開始、但我需要你們。來罷!這件工程對我們的好處,就是重建我們為神子民的尊嚴、免得再受凌辱。

再加上尼希米的個人見證:「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 神的施恩放在王的詔書前面, 這正是這一代基督徒政治家所缺乏的。

百姓的回應是什麼?「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罷。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

為什麼百姓願意答應尼希米的提議呢?

尼希米不但如邱吉爾一般,是一位上等演說者;更重要的是他靠著神的引領,能夠激發百姓們內在的熱情、也能移觸及他們內心痛癢的深處 — 一位有效的領導者是能作到這一點的。

今天,我不見得要像尼希米、或邱吉爾一般,能做那麼大的事。

但我能像他們一樣,看得到大家不願去看的事實嗎?

現在教會的光景荒涼嗎?

如果不荒涼、為什麼基督徒被邊緣化?

為什麼教會被嘲笑是跟不上現實的死硬派?

來罷、我們起來建造罷!我的反應是什麼?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1:1-11

10/31/2017 星期二 尼希米記 1:1-11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說…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 (尼1:3-6)

我們教會四邊的鄰舍有三邊被蘋果公司的辦公室包圍著、弟兄弟姊妹之中也有不少在蘋果公司上班的,再加上蘋果公司是世界上資產排名數一數二的公司;所以,我難免對有關它的分析、報導的文章給一些特別的注意力。

有篇文章這樣的分析:蘋果公司之所以成為這麼成功的大企業,不僅是因為它的產品好、行銷力強、和不斷的研究創新;最重要的是:在其他的競爭對手還沒有警覺之前,它己經看到將來市場的需要是什麼。當別的公司還在努力搶奪今天現有市場的時候,蘋果公司已經在為未來市場的需要準備了。

所以,當所有其他的人為現今的狀況發出直覺、和本能性的反應時;有遠見的人早以看到:在這些現況之外,什麼才是那真的需要、而且為這些需要開始做出該有的回應了。

尼希米就是這樣有前瞻性的領袖:相信關心那些在猶大、被擄歸回剩下的人應該有不少;聽到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之後、哭泣、悲哀的人也有。但是在這個情況之下、知道猶大今後的需要是什麼、下一步該做什麼的人卻不多。

然而,尼希米除了關心祖國、為祖國的遭難哭泣之外,他知道猶大最需要的不是在民族主義的抬頭、政權的獨立、或軍事力量的建設;而是一個靈性的復興、恢復與神的關係。

尼希米也知道要怎麼做:他從認罪的禱告開始,承認以色列人向神所犯的罪。雖然他是被擄到巴比倫的第二代、或許是第三代的子孫,他還是把自己、和他父家都包括在犯了罪的群體當中。

今天,我們可以關心成功的企業、或羡慕成功的企業家;但是,更應該關心神的國、羡慕扭時代中轉靈性低潮的屬靈偉人;而尼希米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他看到那時代的需要、他從自已內室的禱告開始、他不以自己的舒適溫飽、權力地位滿足;他不但有遠見、而且有領導能力,戴領大家一起建造。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10:1-44

10/30/2017 星期一 以斯拉記 10:1-44

「屬以攔的子孫、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干犯了我們的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他們所生的、照著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 (拉10:2-4)

就如許多基督徒的經歷一樣,我信主之前對聖經(尤其是舊約)有許多疑問、甚至到了排斥、及難以接受的程度。

可是到了信主之後,我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在旦夕之間,不但完全接受了聖經;還主動的在非基督徒前為聖經辯護。

然而,對聖經還是有一些問題是難以解釋、連自己也都找不到好答案的;這時只好把它們暫時放在一旁,希望慕道朋友們不要以這些問題來問我。

以斯拉記第十章裡所記載:強迫娶了外邦女子為妻的猶太人、把婚約解除,這些外邦女子休掉、放棄了他們的妻子與兒女。而且,受到波及的家庭超過了一百個之多。

我們或許可以說,一百多個家庭仍然是耶路撒冷人口之中的少數;所以這個行動並不會動搖以色列的國本。

或我們可以說,這只是在以色列歷史裡的一個特例,之後沒有再看到類似的事件再發生。但這些解釋並不能正面的給人一個滿意的答覆。

以斯拉在做這件事之前,的確是小心謹慎的去問示迦尼;示迦尼給他的答案卻是一個極端的做法:休這一切的妻、離絕他們所生的!

不但如此,示迦尼還加上這一句:「照著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這樣下來,以斯拉不得不照著去做。

問題是:在摩西律法中有多次警告不要娶外邦女子的;但我卻找不到如果娶外邦女子的話該怎麼辦的教導?

大衛的曾祖母路得就是外邦人,曾祖父波阿斯也是遵行摩西律法的;卻不見聖經對那個婚姻有什垢病之處。

一個立志遵行律法的人、是不是有可能過度熱心的、把自己的意思加到聖經在當時環境中的應用呢?

我們雖然不能肯定以斯拉在這一件事上做的是否太過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知有限、智慧不足;如果不讓聖靈指教我們字句背後的精意,我們犯錯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 2017 每日讀經 — 以斯拉記 9:1-15

10/29/2017 星期天 以斯拉記 9:1-15

「我的神阿、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神阿、我們因自己的惡行和大罪、遭遇了這一切的事、並且你刑罰我們輕於我們罪所當得的、又給我們留下這些人,我們豈可再違背你的命令。」 (拉9:6,13)

英語有句俚語「The buck stops here」,是政治家在作重大決定時,常常喜歡用的話。這是杜魯門總統先開始用的,中文譯做責無旁貸。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在事情還沒明朗之前,政治家用「 責無旁貸」來顯示自己的決定大權之外,如果事情不幸失敗了之後,很少人會再聽到那個原先作決定的人再說:the buck stops here。

以斯拉是被擄回歸的祭司,對於耶路撒冷居民以前所做的事, 實在不是他的責任。然而,當他聽到了以色列人在婚姻上,沒有照摩西的律法分別為聖,「為自己和兒子、娶了這些外邦女子為妻、以致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混雜(9:2)」之後,他沒有先怪罪於當事人。

以斯拉以祭司的身份、先在神的面前認罪(9:6-15),他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10:1),那是刻苦銘心、真誠的悔改禱告。

這就展開了一個屬靈的大復興:接著,男女孩童、 聚集到以斯拉那裡、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10:1)。

甚至有人(示迦尼)建議採取非常激烈的做法,要休這一切與外邦人的婚姻(10:3)。

從現在人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過於極端的做法。但當靈性復興時,遵守神律法的意志就超越了人性的軟弱,所以,「 會眾都大聲回答說、我們必照著你的話行(10:12)」。

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爭論的今天,我可以問,錯倒底出在那裏?

但我也有可能為(別)人的罪來認罪、哭泣、俯伏在神前嗎?

靈性的復興是許多人期待的,我可能是那個代禱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