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士16-17章

4/11/2015 星期六 士16-17章

「大利拉說、參孫哪、非利士人拿你來了。參孫從睡中醒來、心裡說、我要像前幾次出去活動身體.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 (士16:20)

人的學習大多數是經過理解、再應用,這種從心智到行動的學習,是有比較穩固的基礎。

另外一種學習的方式是先做再學、或邊做邊學,從經驗中推斷原則。當今心理學家所提出的「行為修正法」就是以獎勵、來誘導行為上的改變。

雖然,這種方法在邏輯上並不見得會是合理的。但久而久之,人會把行為與獎勵連在一起,行為就改變了。事實上,馬戲團的動物表演,也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參孫就陷在這種以經歷來做結論的錯誤裏。「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16:17b):他把力氣與他的頭髮連在一起。

是的,這是他的經驗;但是他沒有想到真正的原因是那上半句:「我自出母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16:17a)。他的恩賜、能力是從神來的,他的長頭髮只是一個歸於神、依靠神的表徵而己。

一旦因果關係搞反了,經驗所得的結論就不見得一直能行得通。神似乎也幽默:既然參孫這麼以為,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力氣竟然真的與他的頭髮有關。但是,如果我們也以為參孫力氣的來源是他的頭髮;那就可能是誤會了聖經的原意。

「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16:20)是多麼悲慘的一句話。他的髮綹被剪掉了、他的力氣離開了他,但真正的原因是耶和華已經離開他;而他卻不知道。

今天,也有不少人把事奉的經驗當成屬靈的真理。最明顯的可能是屬於過份強調公式化的神跡、醫治、及聖靈充滿。

這些經驗是可貴的,但它們不是可以用制式的步驟去得到的。

我的信心是建立在真理上、還是從經驗中歸納出來的?
我要怎麼避免「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的慘劇?
我的事奉是靠經驗、還是每一次都靠神的同在?

主自己

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
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前我忙於計劃,今專心祈求;前我非常掛慮,今有主眷佑;
前我隨己所欲,今聽主訓語;前我不住求問,今常讚美主。

前是自己作工,今靠主工作;前我欲利用主,今讓主用我;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主;前為自己勞碌,今為主而活。

2015 讀經默想 – 士13-15章

4/10/2015 星期五 士13-15章

「參孫對他們說、喫的從喫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他們三日不能猜出謎語的意思。」 (士14:14)

初讀到參孫的一生,似乎是一場英雄的悲劇。但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這個悲劇卻是他自己造成的。

聖經記載他的第一件事蹟,就可以用弄巧成拙來形容。

參孫的巧是神給的恩賜:他一出生,就有非常明確的目的(13:5)。他力氣大、又勇敢(14:6);他聰明、有巧思(14:14);他擅長獵獸(15:3)、他撓勇善戰(15:16)…這些原來都為了實現神所負與的使命而有的。

可惜的是參孫無法謹慎(13:4)、不知道控制自我(14:1,5),把崇耀的身份(拿細耳人的誓)當成隨手可棄的方便(14:9)。他隨著眼目的情慾,尋找自己的喜悅(14:1-3)。

參孫為了顯示他的恩賜,情願把婚姻、自己和妻子的生命置於險境。在婚禮上,他為了炫燿自己的能力和聰明,把違反拿細耳身份人的事拿來當謎語(14:14)。不但破壞了婚禮上喜樂的氣氛,而且逼著新娘與自己作對(17:15) ,使她在七日的筵宴中啼哭不停(14:16)。

到後來,將要過門的媳婦沒得到、反被岳父給了在婚禮中陪伴他的人 (15:2) 。他試圖炫耀自己的男性氣概,但卻得到無盡的沮喪。弄巧成拙,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參孫誤用耶和華所賜的恩賜,不但不聽從父母(14:3),更因自己的不當冒險,而破壞父母、家人的聖潔(14:9)。沒有人知道他在做甚麼,更遑論承認他的做領袖身分(15:11-13)。

參孫的屬靈生命極其貧乏,他非但沒有將榮耀歸給耶和華, 還高一再傲地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15:7,11)。他的生命表現了最大程度的不順服。

參孫的一生告訴了我什麼?
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有什麼恩賜?
我把多少恩賜來榮耀自己?把多少恩賜來榮耀神?
我能順服聖靈的帶領嗎?

2015 讀經默想 – 士11-12章

4/9/2015 星期四 士11-12章

「亞捫人攻打以色列的時候、基列的長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來。對耶弗他說、請你來作我們的元帥、我們好與亞捫人爭戰。」 (士11:5,6)

真正的英雄能造時勢,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時勢造英雄。當時勢一過,這些英雄也都消聲匿跡了。這種現象在美國政壇上經常出現:總統剛當選的時候,人氣旺盛;但蜜月期過了之後,民調的讚同率就一直住下滑。

耶弗他作士師,並不因耶和華的設立,而是領袖與眾人默認的結果。他成為領袖的資格,一開始就籠罩著令人懷疑的陰影。「是個大能的勇士、妓女的兒子」(11:1)、「有些匪徒到他那裡聚集、與他一同出入」(11:3)。

耶弗他的出生、成長環境是令人質疑的;但以色列人在情急之中,似手並不怎麼在乎、也不求問耶和華。他們為了解決眼前的危脅,看重耶弗他的作戰能力過於他的品德。正如我們現在的選舉:公私分明,只要能辦事就好;私生活是別人不可以干預的。

耶弗他不但是位好的戰士,也是一位知道歷史的政治家、及辯論人才(11:12-27)。可惜的是,他的政治手腕並沒有達到任何果效。這是神的安排,因為耶和華的靈在政治外交之後,才臨到他身上。

這一位大能的勇士,對耶和華的認識不清楚。因為,他把人當燔祭獻上是律法書上不准許的(利20:1-5) 。他顯然是把迦南的風俗混雜到自己的信仰中間,這讓他失去了他獨生的女兒。聖經對他作戰的得勝記載不多(11:32,33);相對之下,他這個愚蠢的起願記載反而詳細(11:31-40)!

除此之外,耶弗他不以恩賜來行使耶和華的旨意;反將它浪費在支派間的爭門和個人的報復上。在那個衝突中,雙方都完全不尊重耶和華。

耶弗他成為集體屠殺其他支派的領袖人物, 他的殘酷從四萬二千的以法蓮人被殺可看得出。神不記念他在亞捫人的勝仗—僅兩節經文;倒再一次詳細記載了他的抱復行為(12:1-6)。所以,藏在其中的褒貶之意是非常明顯的!

今天,我重視的做事能力呢?還是品格操守?
我羨慕的是恩賜才幹呢?還是那給人恩賜才幹的主?

我的信仰是有根有基的出自神的話呢?還是憑我的想像和感覺?
我是不是常常思考我所做的事,真的是蒙神記念的嗎?

2015 讀經默想 – 士9-10章

4/8/2015 星期三 士9-10章

「荊棘回答說、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利巴嫩的香柏樹。」 (士9:15)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名辭,也是從事實中歸納出來的社會經濟學定律。

大意是:錢幣的本身原應該是反應它所代表的價值。所以,金幣比銀幣的價值高、銀幣比銅板的價值高。但如果有一天,金幣裡的含金量降厎了、但表面幣值仍然不變的話;這個新的劣幣馬上在市場上流通起來,而原來良幣很快的就消失了。

在士師記裏,約坦在他哥哥亞比米勒的追殺之下,就向眾人說出了一個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比喻。

眾樹木要膏一樹為王、來管理它們。他們要找王的心理是這麼樣的迫切,以致於從橄欖樹、問到無花果,不成、再轉向樹葡萄樹、最後竟問到了荊棘。(9:8-15)

每一種樹都有照著它本質的功用、這是勉強不來的。但如果有一件事、或一個職位是眾人非要不可的話,所能選到的可能是最差的一個。因為,真正明白人不願去做與他生命不相稱的事。那麼,剩下來的只有那個願意出頭、而又有名無實的人了!

荊棘僅有的用處是放在火裏燒;而利巴嫩的香柏樹是高貴的建材。眾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的心是如此的堅定,它們「誠誠實實地」找到的王竟是荊棘(9:15)!以致於全體樹木、包括了高貴的香柏樹,都隨著荊棘走向了被焚燒的下場。

示劍人沒有聽約坦的話。果然,亞比米勒把整個示劍人帶到了毀滅的下場(9:44-49)。他自己也死在婦人的手中(9:53-57)。

人是一直在找他們心中的王、他們對這個王是誠誠實實地忠誠到一種敬拜的地步,那就成為他們的偶像,他們的神!

我手中握緊的是劣幣、還是良幣?
今天,良幣在何處?
我的心思意念、精神體力、熱情理想都放在那兒呢?工作?子女?房子?退休金?名望聲譽?
我是走向被焚燒的道路呢?還是得生命的道路?

主啊!求你的靈帶領我,讓我所追求的是你那豐盛的生命、讓我所知的是耶穌和祂的十字架。
求你除去我心中一切的偶像!

2015 讀經默想 – 士7-8章

4/7/2015 星期二 士7-8章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士7:2)

英雄是大家期待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間,我們卻很少看到值得被稱為英雄的人物。所以,電影、武俠小說、流行歌曲、甚至電視娛樂節目都曾經以「誰是英雄」為名。

在士師記裏,我們也有同樣的困難:基甸率領了三百人大敗了米甸人帶領的十二萬東方大軍(7:16,8:10)。如果我們只知道這些,事情就簡單很多了 — 基甸該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但聖經偏偏對基甸有許多不像英雄的記載:他打麥時怕被米甸人搶(6:11),他要耶和華的使者証明身份(6:19),他拆毀巴力的檀時怕父家和本城的人(6:27),他一再求神蹟為印證(6:36-40),他戰前害怕(7:10)。

但是,在戰勝之後,他的懦弱變成了凶殘和自大。他在戰後用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袖手旁觀的疏割人(8:7,16),拆毀、殺盡不幫忙的毗努伊勒人(8:9.17),為了羞辱戰俘,他要他幼年的兒子殺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8:30),可惜沒做成,他反倒得親自動手、自取其辱。

他嘴上會說屬靈的話:「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8:23) 。但轉過身子,卻去做不屬靈的事:「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8:26)。

如果要蓋棺論定他的功過,我想,最多也只能給他個三七分;三分功、七分過。因為,「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8:27)。

那麼,誰是英雄?「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7:2)。

是耶和華把三萬二千人減到三百人,是耶和華把將米甸人交在以色列人手中。士師記裏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位 — 那就是耶和華!

今天,誰是我的英雄?
我還在找我心目中的英雄嗎?
我還有一點想做別人的英雄嗎?

我在爭戰之前是不是害伯、沒有信心、而且要求印證?
我在得勝之後是不是有可能自大、目中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