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但以理書 3:1-30

8/19/2018 星期日 — 但以理書 3:1-30

「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阿、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但2:17,18)

在一件事情的選擇上,我們以信心做決定,並期盼著有理想的結果;世上在其他做決定的過程中、也是期盼著有理想的結果。

然而,世界的方法是在利益、和得失上的權衡考量:我放了多少的投資,希望的就是有比我投資有更多的回報;俗語說,賠本的生意沒人做,就是這個交易的原則。

可惜的是,還是有人把信仰當成交易,不論是信耶穌、或燒香拜佛的原因都是同樣的:我之所以把時間、精力、金錢擺在宗教信仰的原因是求神保守、賜福;所以,我在宗教信仰上的投資越多,我在神保守、賜福上的期盼越大。

難怪苦難不論對初信者、或是熟練聖經道理的老基督徒、都是一項相當不容易的考驗:初信者像靈裡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的困難是不難理解的;但既使對老基督徒來說,我們的心理也難免有這個疑問:我多年這些敬虔的擺上,難道是枉然嗎?

但以理的三位屬靈夥伴: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遇見了相當大的苦難。這個拜尼布甲尼撒王金像的命令,在表面上是不難遵守的;如果照著看精意內心,而不在乎儀文外表的話,神是不是也可體諒他們的窘境呢?

然而,雖然在生命交關的時刻,他們選擇了違抗王命;他們並不是盲目的選擇殉道,而是有得救的信心:「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

但難能可貴的是:「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這裡的「即或不然」,與前面的「即便如此」遙遙相對,正是信心的最好寫照。

「即便如此」是我們在困難中堅守信仰的宣告,「即或不然」是我們在堅守信仰中對所做決定的背書。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11:1),信仰不是投資買賣、而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改變。

— 2018 每日讀經 — 但以理書 2:25-49

8/18/2018 星期六 — 但以理書 2:25-49

「王阿、你在床上想到後來的事、那顯明奧秘事的主、把將來必有的事指示你,至於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 (但2:29,30)

在這個工商業高度發達的時代,人把生活分成兩塊彼此不相侵犯的區塊:怎麼樣過個人生活是每個人自由的選擇,別人無權過問;公眾生活是他在社會團體中與別人的交往行為,有一定的規範得遵行。

宗教信仰原是建立個人價值觀最重要的一環,不但影響他的個人生活、也左右了他怎麼樣過自己的公眾生活。

可惜的是,今天的宗教信仰被認為是個人生活的一部份;既然是個人生活,講究的是隱私權、別人無權過問,自己也最好不要在公開場合提到這些事,免得被他人誤會成要強迫對方接納自己的信仰,而侵犯了對方的個人生活。

於是,我們的見證只能在教會的四面牆壁內、分享給其他的基督徒聽;最好也有一些來教會的福音朋友、及慕道友在場,那是傳福音的機會。

但以理是被尼布甲尼撒王從戰俘中選入宮廷學校的少年人,能有一個在王面前事奉王、親身見到王、親口與王說話的機會可能是一輩子難得一有的經歷。

尤其是但以理將要在王、前把別人都無法解決的難題為王解決,他怎麼不興奮!怎麼不好好準備、怎麼不照該遵行的規範,把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仔細斟酌,好好的表現呢!

然而,小小年紀的但以理並沒有急忙的要表現自己、為王解決難題,反而要先告訴王:為王講解夢、和說明王心裡思念的能力不是因但以理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而是能明顯奧秘的主藉著他來指示王的!

但以理勇敢的在王面前為主作見證、甚至一開始就把王的身份放在適當的位置:王是在主之下,我是為主來「指示」王的。

今天,我們如果缺少像但以理一般的勇氣、不受社會規範的壓力,把我們的信仰從私人生活面的範疇、擴大到我們的公眾生活面的話;神是不是也很難賜福給我們 — 像衪賜給但以理那麼大的福份呢?

— 2018 每日讀經 — 但以理書 2:1-24

8/17/2018 星期五 — 但以理書 2:1-24

「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要他們祈求天上的 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滅亡。」 (但2:17,18)

我幾次教兒童、青少年主日學的經驗中,所得到的一個經驗是:在學期的第一堂課,最好的破冰話題是「誰是你最好的朋友」。

Best friends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少的伙伴,對於他們建立自我體認、團體生活、良性影響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回顧我們自己的成長,好朋友們也是同樣的重要。可惜的是,當我們開始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以後,就很難再交到像在做學生時那麼知心的好友了。

但以理在少年時就被擄到巴比倫,接受皇室王宮的教育(1:3-5)。那時,他就結交了三位同期的好友: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1:7)。

在王宮中,他們一同經歷過不食王膳的危機(1:8-16)。然而,他們的友誼不因為個人的仕途差異而中斷。

在王要殺所有的哲士時(2:12),但以理先以他的溫柔和智慧,求王寬限(2:16)。在這同時,他要這三位好朋友為他代禱(2:17,18)。所以,這三位也是他屬靈的夥伴,與他一同走過危機,與他一同在屬靈上成長。

感謝主,不論我年齡多大,教會一直是我們屬靈的家,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也都像一家人。

因此,我可以很放心的把那份防範,保守的心移開,在弟兄姊妹之中找到我的屬靈最佳夥伴,與他們在屬靈上彼此服持、一同成長。

但以理有三位好朋友,你我的屬靈最佳夥伴又是誰呢?

— 2018 每日讀經 — 但以理書 1:1-21

8/16/2018 星期四 — 但以理書 1:1-21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 (但1:8,9)

從小聽大人們在談論到一些當時的知名人士的出身時,不時的聽到這一句話:「這個人也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不是遇到了貴人,他不會有今天的!」。

在一個困難的環境中,得到上司的注意、和特別待遇,的確是令人羨慕的。

在歐美社會中,在事業上尋找一個導師(在中學時,我稱之為饅頭mentor) 、是新入職場的必要功課。

這麼看來,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宮庭預備學校中,能以一個被擄 、亡國奴的身份,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的確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

但聖經是這樣寫的:「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是神的主動、神的安排、神的眷顧。

再更進深一層的看,但以理是在「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這件事上、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而不是為自己的安全或舒適。

另外,但以理以他區區被擄青少年的身份,那裡來的這麼大勇氣與智慧,居然敢與太監長談條件呢?

這答案可能就在但以理的立志: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

一個人的意志是別人很難掌控的,但以理雖仍是小小的年紀,但他的立志不僅使太監長驚訝,也蒙神的紀念。

神極大的恩典和保護,在但以理身上彰顯了,這是我們所羨慕的;但在這之先,但以理的立志,是更值得我們所學習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屬靈原則:蒙恩的多少、是取決於有多少的經歷神;而經歷神的多少、是取決於有多少對神的信心。

神不是沒有能力賜恩典與福氣;問題在我們有多少的容量來接受這些恩典與福氣。

恩典與福氣一直在那裡;問題在我們有多少的信心去支取那些恩典與福氣。

我們曾在信心中立志要遵守祂的律法嗎?

— 2018 每日讀經 — 以西結書 48:1-25

8/15/2018 星期三 – 以西結書 48:1-25

「這地要歸與撒督的子孫中成為聖的祭司、就是那守我所吩咐的,當以色列人走迷的時候、他們不像那些利未人走迷了。」 (結48:11)

根據新聞的分祈,為什麼ISIS(依斯蘭國)可以藉著恐佈行動造成全世界的動盪不安的一個主因就是:他們可以有效的招幕青年人參加人肉炸彈的自殺行列。

在一個安穩富足的社會中,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這些青年人會盲目、愚蠢到這種程度,把自己的生命拿來開玩笑?

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工作機會(失業率高達50%以上),再被那些回教激進份子灌輸錯誤的觀念,認為阿拉犧牲後,可以擺脫這無望的今生,到天堂去享受金銀、好酒、和美女!

這誠然是一個錯誤的教導、可悲的結局。但是,也讓我們想到:在聖經中,做主工、求獎賞是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

獎賞不是我們事奉的原因,也不是我們事奉的目的。但在事奉中,知道神會獎賞祂忠心的僕人,使我們殷勤的事奉並不是一個不對的心態。

以西結書最後兩章,講到了當活水的江河來臨,以色列復興之後,神不僅要恢復聖殿的榮光,也要讓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照著原先的應許分地為業(47:13-22)。

但最特別的是對撒督的子孫中做祭司的特別獎賞,因為當以色列人走迷的時候、那些原來應該服事耶和華的利未人也跟著走迷了;只有做祭司的撒督子孫謹守神所吩咐的(48:11)。

這是我所羨慕,要追求的事奉;不是只為了獎賞,而是得神記念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