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約珥書 3:1-21

9/8/2018 星期六 — 約珥書 3:1-21

「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但猶大必存到永遠,耶路撒冷必存到萬代。」 (珥3:16,18,20)

我想對1960,70年代在台灣長大的青少年而言,對這首由黃自譜曲的熱血歌:「熱血滔滔,熱血滔滔,像江裡的浪,像海裡的潮,常在我心頭翻攪…」的印象、可能與同時期國內青年對「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義勇軍進行曲的反應相似吧!

同樣的,約珥書原本只是一本在舊約裡短短三章的小先知書,但它為什麼成為拉比及猶太人最喜歡的書卷之一呢?

這可能是猶太人數千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在做為長久被人欺壓的亡國奴時,「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那給猶太人帶來的盼望與安慰該是多麼大的啊!

另一方面,基督徒對約珥書也有比一般小先知書一的印象:除了昨天的「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2:28,29)之外,緊接著的「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2:30,31) 也同時在新約使徒行傳第二章中被彼得所引用。

正是因為彼得所引用約珥書這一段話,我們很容易的就落入了隔岸觀火的心態了;因為這些在舊約的經文、不是已經在五旬節的聖靈充滿時被應驗了嗎?

所以,雖然約珥在當時講的是將來的事,在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是過去的事了,不會有太大的關係了!何況「有血、有火、有煙柱,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是多麼怕人的現象啊!我們情願要「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
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的應許在我們的身上。

然而,我們仔細比較約珥書和使徒行傳,就不得不承認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中、不是在說約珥書2:28,29已經完全應驗了,而是五旬節當時的聖靈充滿、是有聖經根據的。

「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的應驗、該是在「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的審判之後;這才該是一個通用的原則。

所以,我們也當和約珥當時的百姓一樣,要聽先知的警告、要檢討自己的光景;就像那熱血滔滔在心頭翻攪的青年、和不願做奴隸要起來的人們,期待著「猶大必存到永遠,耶路撒冷必存到萬代」的來到。

— 2018 每日讀經 — 約珥書 2:1-32

9/7/2018 星期五 — 約珥書 2:1-32

「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 (珥2:28,29)

每年的九月到了,就開始等待聖誕到新年假期的這段時日中,大部份的人都是心裏喜悅、快樂的。

然而,報章雜誌卻不時的提醒讀者們要防止「假期的憂鬱」(Holiday Blue)。為什麼呢?有些人在假期中特別容易與別人比較,為自己環境的不順利感傷。

另有些人會先想到在狂歡之後的寂寞和失落,反而現在就提不起與人同歡的興趣了。

身為基督徒,許多在我們發生的好事之一是:我們不僅知道、而且是生活在盼望中;這個盼望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是最後的結局。

事情、環境總會改變。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這些改變可能變好、或是變壞;這些改變可能可能太快、或是太大;但我們的腳步不可能快過神的計劃。

是神,走在我們的前面。新的機會、新的恩典、與褔份一定會來的;當我們在習以為常的生活、長久不變的環境中,靈性的重擔似乎是更沈重了。

然而神的話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這個預言雖然在教會時代的第一個五旬節己經應驗了一部份(徒2:17);但是,還有另一個完全的日子要來,這就是我們期盼的「以後、在那些日子」。

今天,預言、異夢、和異象不是我要追求的;但是,我可以期盼的是神的話要完全應驗的那一天。

我心裏的喜悅是超越了時節、假期的限制,那是從神的話而來。

— 2018 每日讀經 — 約珥書 1:1-20

9/6/2018 星期四 — 約珥書 1:1-20

「老年人哪、當聽我的話,國中的居民哪、都要側耳而聽,在你們的日子、或你們列祖的日子、曾有這樣的事麼…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喫,蝗蟲剩下的、蝻子來喫,蝻子剩下的、螞蚱來喫…有一隊蝗蟲又強盛、又無數、侵犯我的地,牠的牙齒如獅子的牙齒、大牙如母獅的大牙。牠毀壞我的葡萄樹、剝了我無花果樹的皮、剝盡而丟棄、使枝條露白。」 (珥1:2,4,6,7)

聖經中最有名的蝗蟲之災、除了出埃及記的第八災之外,就是非屬約珥書第一章的記載不可了。

約珥書有非常詳細的蝗蟲之災的災情演變:「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喫,蝗蟲剩下的、蝻子來喫,蝻子剩下的、螞蚱來喫… 」,初讀之後,覺得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夜雨」的災情慘重;是很好的文筆來比喻以色列當年的情況。

直到了有一次在公共電視台「地球行星」(planet earth) 的一影集後,才曉得這不僅是文筆、也是附合科學事實的記載。

剪蟲、蝗蟲原來都是喜歡的獨居的昆蟲,在一般豐盛的環境中是我行我素的;但遇到了長期的乾旱時,它們就不得不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聚集在分散不同的地區,吃得少、但卻在當區產下大量的卵。

在沙漠的氣候中,一旦久旱過之後的雨水傾盆而降,地上的野草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長得茂盛了。

這時,永居在地裡的蝗蟲卵也就蘇醒過來,也接著在短短的數天內大量的出現,原來獨居的蝗蟲就變成了整齊合一的蝗蟲大軍,行動一致地追遂大雨走過的路徑,把所經過之處的所有植物一掃而空。

舊約時代以色列的興衰演變、與蝗蟲在沙漠地的起落也都相似:在好時節裡,他們收五穀、釀新酒,葡萄園、無花果的豐富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豐富中,心也就隨著當地的外邦人走,把拜偶像、享晏樂好淫行視為當然。

一旦在豐富中的蝗蟲,無節制的把環境破壞了後,也連累了自己的生態;同樣的,以色列人在豐富中也忘記了那是從神而來的恩典,而不能常存衷心敬畏耶和華的生活態度,直到神的審判來到。

今天,我們也正處在豐富中,我們也很容易把屬靈和屬世的事分開來;在職場中、在日常生活上,不照世界的原則、就感覺無法生存,而忘了敬畏神的態度是無法分開當時是在教會裡、或在教會外的。

如果要等到一隊蝗蟲如獅子的牙齒,把樹皮、剝盡丟棄、枝條露白,我們才醒悟過來,可能就己經太晚了。

— 2018 每日讀經 — 何西阿書 13:1-14:9

9/5/2018 星期三 — 何西阿書 13:1-14:9

「當歸向耶和華、用言語禱告他說、求你除淨罪孽、悅納善行、這樣、我們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我們不向亞述求救,不騎埃及的馬,也不再對我們手所造的說、你是我們的神、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憫。」 (何14:2,3)

在現代盛行的修辭學釋經法中,了解聖經書卷的背景、當時讀者的處境、與作者的生平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

其實,不僅是聖經學者要擺上很大的工夫在研經卷的作者上;連我們一般讀聖經的人對作者也有不少的好奇心。

先知何西阿的一生是非常戲劇化的。他不僅是神話語的代言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幸福都完全地交給神、當成以色利列人的教材用。

我們非常想知道這位在淫褻、罪惡中迷失的妻子歌篾是否回頭?這何西阿的三個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因為他們的名字、和母親,受到同輩嘲笑;原生家庭對他們有多少的負面影響?

然而,在1-3章中迅速、簡潔的講到何西阿他自己的婚姻之後,他不再提自己的事。而用4-11章、這麼長的篇幅來勸以色列人回頭。這就是一個先知生命的講章。

何西阿所期盼的是:「我們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我們不向亞述求救,不騎埃及的馬。」

今天,我們也很容易習慣於我們的工作環境、社會潮流、和宗教活動。

我們習慣的去教會、參加崇拜,就以為可以討神的喜悅;但神要的是嘴唇的祭。

我們習慣的在工作場合打拼、選擇最有利益的工作、尋找最有效率的方法;但神要的是不騎埃及的馬。

我們習慣的在社會中能早點有貴人幫助我們出人頭地、有好的事業、美滿的婚姻、成大器的子女;但神要的是不向亞述求救。

我能聽進去先知的聲音嗎?

— 2018 每日讀經 — 何西阿書 11:1-12:14

9/4/2018 星期二 — 何西阿書 11:1-12:14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先知越發招呼他們、他們越發走開、向諸巴力獻祭、給雕刻的偶像燒香。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腮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 (何11:1-4)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中國父母的期望:為了孩子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即使得做什麼樣的犧牲、什上多人的代價,父母一般都情願去行的;難怪「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成為很有效的廣告詞。

教會內也是如此:整全的兒童、和青少年事工是教會成長的一個要素,如果無法把孩子們安定下來、即使成人的事工再怎麼吸引人,教會也很難把這個家庭留下來;難怪,我們教會近年來所開的父母班總是很受歡迎、甚至夫妻關係的講座都無法與之相比。

有趣的是,耶和華藉著先知何西阿所傳的信息、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前幾章裡,何西阿用極不尋常的夫妻關係來比喻神與以色列的關係。顯然的,以色列還是不聽;以至於從十一章開始,神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來提醒他們。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耶和華再一次回到以父母的身份來描述祂與以色列的關係:「我愛、我教他走路、我抱著他、我醫治他、我牽引他、我放鬆待他、我餵養他(糧食放在他面前)… 」;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曾經做過的。

除了在極其難過中的父母,沒有人不會不樂意為自己的子女做這些事情,也不會刻意地向第三者訴說這些詳情的;除非他是在非常的傷心失望之中 — 「我越發招呼他們、他們越發走開、向諸巴力獻祭、給雕刻的偶像燒香」。

一個執意誤入歧途的孩子、是多麼傷父母的心。尤其是父母在無法可想、無處可訴之後,把自己的家醜不吝不揚、找外人憑理的時候,這就是經文的口氣。

如果我們今天還以第三者、外人的角度來讀何西阿書的話,就壞了事。

越發走開、向諸巴力獻祭、給雕刻偶像燒香的,有可能是我們嗎?

我們把事業、功名、財富、子女當成偶像,不計成本的投資在其中,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