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民24-26章

3/5/2015 星期四 民24-26章
「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 (民25:11,13)

以色列人在什亭,百姓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百姓「就」喫他們的祭物、跪拜他們的神、與巴力毗珥連合,因而犯了大罪(25:1-3)。由性行為的淫亂、到信仰上的淫亂,這是歷史上一再出現的悲劇。

這件事看起來沒有什麼前因,但後來在民31:8,16的記載,我們才知道這是巴蘭的計謀、他也因此而喪命。但是,以色列人卻沒有理由在淫亂上受到巴蘭計謀的影響。

當以色列人知道他們所做的錯事之後,「摩西和以色列全會眾在會幕門前哭泣」(25:6)。

但接下來所記載兩個人的行動卻是兩個極端:心利、西緬一個宗族的首領,在眾人哭泣之中,帶著米甸女人哥斯比行淫(25:14,15);而非尼哈在眾人之中挻身而出,以槍刺透了正在行淫的兩人。

我們對於顯明的事都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眾人在錯誤中時,我們也常有一種要為真理站出來的衝動。但是,跟隨年歲的增長,我們銳氣不再,行動也保守了一些,那種做為第一個挻身而出的人所需的勇氣也漸漸消失了!

有些時候,是否在不公義情況下保持著沈默比那犯罪的人好不了多少呢?

非尼哈以神的忌邪為心,神以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來記念他忌邪的激動。我是否習慣了以沈默阻礙神的工作呢?

我是否還保持著那敏銳忌邪的心?我人生中的「非尼哈時刻」在哪?

2015 讀經默想 – 民22-23章

3/4/2015 星期三 民22-23章

「巴蘭回答巴勒的臣僕說、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行大事小事也不得越過耶和華我神的命。現在我請你們今夜在這裡住宿、等我得知耶和華還要對我說甚麼。」(民22:18,19)

如果有人想練習人物查經的話,巴蘭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題目。描述他的篇幅不多,但內容卻很豐富。

巴蘭似乎是認識神的人、神也與他說話(22:9);他也好像是聽神的話(22:13,18),但是神卻要藉著他平日所騎的驢子向他說話,他才真正的聽見(22:30);他認罪(22:34),但沒有悔改(22:41);他做事似乎不衝動 — 「你們今夜在這裡住宿、我必照耶和華所曉諭我的、回報你們」(22:8,19,38);但貪財的心卻是非常的堅定(22:7,17)。

巴蘭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一個好先知變壞了、或是一個壞先知想要做好事?

對巴蘭最正確的評估還是要回到聖經:「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彼後 2:16);「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猶11)」;「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喫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啟 2:14)」。

他原是一個拜偶像、外邦人的祭司;他熟習靈界的事,他所認識的耶和華與他平常玩弄在手掌之中的諸神祗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他敬虔的言語和外貌是他賺取錢財的方法。

原來,民數記22-24章是用諷剌的語法描繪一個想利用神的人反倒是怎麼被神來用。如果我們不以全貌來看這個人的話,也是容易被那些看似虔誠的外表欺騙了!

想想看巴蘭什麼都有:金錢(22:18)、名聲(22:6)、權力(22:36)。今天這個以追求金錢、名聲、權力為首的世界裏,如果巴蘭還在的話,仍然可能是很多人所羨慕的對象;但人貪財的心還是永遠沒法被滿足的。

如果我今天對生活還有一點缺憾的話,那該是什麼?我常想的是什麼?我的敬虔是在外貌還是在內心?求主不讓我有貪財的開始、枉論在貪財的錯謬裡直奔!

2015 讀經默想 – 民20-21章

3/3/2015 星期二 民20-21章

「…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 (民21:4-6)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和背逆是每一個讀過聖經的人印象都非常深刻的。

在民數記21章的事件尤其是個諷刺的安排:迦南人亞拉得王擄了幾個以色列人,他們就求告耶和華神;神便使他們爭戰得勝,他們也聽命毀滅了迦南人。這是多麼好的畫面!但一當百姓遇到了難行路、心中馬上就煩躁、口出怨言了。(21:1-3)

我們很容易定以色列百姓的罪:必竟他們承受了神的拯救、經歷了許多神的恩典;但卻不能接納一點點的困難和苦楚。似乎神的祝福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何解釋現在所遇到的苦難?那曾賜恩典的神到那裏去了?這怎麼可能呢?

這不僅是神學家的議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常有的疑問。以色列百姓知道神,所以,他們選擇的方法是抱怨神和摩西。但我們呢?是不是也抱怨?那麼,抱怨的對象是誰?人還是神?可能兩者都有,但最終的還是抱怨神!當我們正視了苦難的問題後,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突然不再是那麼遙遠了!

苦難不見得一定從神來,但抱怨之後的懲罰卻是非常的明顯—那常是神的作為。以色列百姓縱然犯了抱怨的罪,但他們至少有一個馬上認罪的勇氣,「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21:7)。神就預備了救恩。

「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21:9) 救恩的方法是神定規的。這對那被蛇咬的人來說,可能在理智上是說不過去的:為什麼「一望這銅蛇、就活了」?但這麼個簡單的望,卻是他信心的表現、也真的救活了他。

我們直到耶穌來了才知道這其中真正的涵意:「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約3:14)

我對神的救恩認識多少?除了我得救、受冼的時候,今天,我還需要救恩嗎?我需要那一方面的救恩?

2015 讀經默想 – 民18-19章

3/2/2015 星期一 民18-19章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一隻沒有殘疾、未曾負軛、純紅的母牛、牽到你這裡來。交給祭司以利亞撒、他必牽到營外、人就把牛宰在他面前。」 (民19:2,3)

讀到民數記19章時,我們可能己累積了太多對獻祭內容及過程的疑惑,以致於對紅母牛這個定例(19:10),只想要快快的唸過去,已經不再多注意了。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首先,紅母牛是第一次被用在禮儀當中;其次,祂的被宰殺之地是在營外,而惟一為與會幕相連之處是祂的血被祭司以利亞撒在會幕前彈七次;祂的全身要與香柏木、牛膝草、朱紅色線(19:6)一起被焚燒成灰,而不是分開被燒(利1-3)。最特別的是,這整個手續的目的是要取那燒成的灰,調做除污穢的水(19:9)。

它的意義是什麼呢?一隻完美無瑕的純紅母牛、甚至未曾負過軛,但後來成了一堆灰 — 沒有一處是被好好地利用到的,真可惜!這表示了什麼?如果連我們都覺得可惜的話,可能切入口就在此了。

「潔淨」在19章出現了27次。所以,最穩妥的意義是:一個不潔淨的人生,既使看起來是好的,但它的實質是沒有價值的灰燼。從不潔淨的人生轉變到潔淨的唯一路是把它燒成灰燼。聖經上常用火與水來表示煉盡不潔,在這裏兩者都出現了。

我的生命中也有與神心意相違背的地方,那些可能是世人看起來很美好的,但神卻要我把它們完全燒成灰。捨得嗎?

好在今天我不再需要除罪的紅母牛灰做成的潔淨水。耶穌為我上了十字架、聖靈住在我心中。我有辦法、有能力向那背逆的老我說:不!

我生命中有什麼違背神心意的?我捨得放棄它嗎?我有能力放棄它嗎?

2015 讀經默想 – 民16-17章

3/1/2015 星期天 民16-17章

「..可拉、和..大坍、亞比蘭、與..安、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摩西聽見這話就俯伏在地。」(民16:1-4)

不論是在家裏、學校、工作場合、或是教會的事奉,我們都或多或少地有領導的經驗;不但是領導別人的經驗,也是被別人領導的經驗。在這個層面來說,在領導權上的定位和爭扎,對我們應該不陌生。

如果一個領導沒有任何爭扎的話,他大概沒有盡到他做領導的責任。原因是:一個領導沒有辦法同時滿足他自己的領導、和被他所帶領的人。

因為要兩面討好,一個領導要不是為了忠心於他的領導角色,為了發揮他所帶領人的潛力、而要求他們,置關係為次要;要不就是得討好被他帶領的人,取得他們的好感,而放鬆了他的職守。如何在做好兩者之間的取捨,不但帶給領導的難處,也常使被領導的有困撓。

摩西也常常遇到領導上的難處:不僅是百姓抱怨(14:1-4);連眾首領也拿屬靈的話挑戰摩西的領導。

「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是對的,出自「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但是他們的錯,就像我們常犯的錯一樣,沒有仔細謮上下文就斷章取義。他們忘了前面的一個條件:「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出19:5)。摩西的領導地位豈不是從神的話來的嗎?

再一次的,摩西不在人面前為自己爭辯。「俯伏在地」是一個敬拜神的舉動,在尋找任何幫助之前,他求告神。這是摩西的信心表現。

今天,我站在什麼領導的崗位?有人不滿我的帶領嗎?
我站在什麼被領導的地位上?我不滿意帶領我的人嗎?
在這些方面,摩西給了我什麼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