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徒24章

2/24/2016 星期三 使徒行傳 24章

「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腓力斯甚覺恐懼、說、你暫且去罷、等我得便再叫你來。腓力斯又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所以屢次叫他來、和他談論。過了兩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就留保羅在監裡。」 (徒24:25-27)

「政教分離」是美國立國時就有的觀念。這是來自歐州歷史上政治逼害宗教的慘痛經驗。

然而,宗教也的確有利用政治,來達到它所得想到的時候。歐州中古史中教皇與封建貴族的利益相互溝通,是教會史上令人非常心痛的一段時期。

其實,宗教利用政治,在保羅的坐監過程中就已經突顯出來了。

大祭司亞拿尼亞、同幾個長老花錢請了一位精通羅馬法律的辯士帖土羅(律師)來,向巡撫控告保羅(24:1)。

帖土羅在一段恭維的官樣文章之後,所舉保羅的罪狀,正是巡撫腓力斯所最擔心的:聚眾生亂造反(24:5)。

保羅的辯才在他的自我分訴中,就明顯的比帖土羅中肯、誠實。最能中告方要害的是,原告不是本地人,而且根本缺席(24:18,19);這在羅馬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

腓力斯在無奈之下,以「保護羈押」之名,一下就把保羅拘禁了兩年之久!

以保羅的能力、才幹來說,這兩年實在是教會發展上的大損失。但保羅也利用機會,向腓力斯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使身貴為巡撫的腓力斯也甚覺恐懼。(24:25)

腓力斯指望保羅送他銀錢的目的沒達到,反而對保羅的講論又愛又怕。

不論是宗教利用政治、或是政治利用宗教都是不對的;只有真理是在宗教、及政治之上。

今天,身為基督徒固然要參與在政治的程序之中;但是如果還存著一些由政治來達到信仰上的認定的話,我們必然要失望的。

倫理、道德的問題無法用政治來解答;真理、聖潔的榜樣也不會因為政治人物、或社會名流的認同而真正的向前邁步。

屬神的生命是一天、一天的活出來;一點一滴的成長。

神的國度是因一個人、一個人生命的改變;沒有什麼分別,也沒有什麼捷徑。

讓政治的歸政治、宗教的歸宗教;我還是一步一步的跟隨基督、一個一個的把福音傳出去吧!

2016讀經默想 — 徒22:30-23:35

2/23/2016 星期二 使徒行傳 22:30-23:35

「當夜、主站在保羅旁邊說、放心罷、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 (徒23:11)

電影、小說裏面的主角多是萬夫莫敵、剛強勇敢的英雄人物。懼怕,在他們的心中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

使徒行傳後半部的中心人物是保羅。這一個星期以來,在讀使徒行傳時,我們幾乎也把他投影在這段歷史記載的英雄人物了。

保羅信主的轉變很神奇、他的崛起、恩賜、口才、熱心、工作果效…都令人印象深刻。

保羅在猶太眾人面前(22:1-21)、在公會面前(23:1-10)有條有理的講論及申訴,機乎像電影裏的英雄,大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主親自在夜晚向他顯現;並且對他說:「你放心罷!」。

這除了代表主的慈愛體貼,另一方面可見的是:保羅當時對前面所要遭遇的事,並不是沒有擔心及害怕。

聖經就是這麼平舖直訴地,把我們對保羅的完全英雄印象沖淡了。我們該找的不是英雄、不是偶像,而是主自己。

「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顯然的,保羅當時在耶路撒冷為主作的見證是主所認可的;這也就回答了昨天「是不是可能有更適當的場合和時機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呢?」的這個問題了。

保羅必平安的繼續到羅馬為主作見證,這在後來也是如此的印證了。

今天,我在為主作工時也並不是沒有擔心及害怕的;但願主的話「你放心罷!」不但安慰了保羅、也安慰了我。

2016讀經默想 –徒21:31-22:29

2/22/2016 星期一 使徒行傳 21:31-22:29

「在殿裡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看見主向我說、你趕緊的離開耶路撒冷、不可遲延、因你為我作的見證、這裡的人、必不領受…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時候、我也站在旁邊歡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主向我說、你去罷,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裡去。」 (徒22:17-21)

不論是美國初期的暴民殺人(lynch)、或六零年代的中國政治鬥爭大會,都讓人對群眾運動產生了恐懼感。

所喟的「眾怒難犯」,就是叫人在公眾的面前,要明哲保身,千萬不要惹起眾人的氣憤。

保羅在耶路撒冷引起了一陣騷動之後,好不容易被千夫長帶出了險境(21:31-38),照常情,他該暫時避一下風頭,待騷動平靜下來再說。

然而,保羅卻要求千夫長給他一個對這騷動的群眾說話的機會。

千夫長必然是以為保羅可以藉這個機會來平息眾怒,倒底是解鈴還需繫鈴人!

但是結果卻完全相反:「眾人聽他說到這句話、就高聲說、這樣的人、從世上除掉他罷.他是不當活著的。眾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塵土向空中揚起來。」(22:22,23)

保羅在這麼危險的關頭上,為什麼偏要挑起眾怒呢?他講了什麼話?

保羅沒有為對他錯誤的控訴辯解(他沒有帶希利尼人進聖殿,21:28),反倒藉機向大家講解為什麼把外邦人排斥在救恩的門外是不對的!

難道保羅不知道眾怒難犯的道理嗎?難道他固執到了不察時勢的地步嗎?是不是可能有更適當的場合和時機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嗎?

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以為有更好的建議。但是,就如主耶穌所講的:「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作的事是惡的。」(約7:6,7)

我是否也是常找方便的時候,以致於錯過了神的心意呢?

2016讀經默想 –徒21:17-30

2/21/2016 星期日 使徒行傳 21: 17-30

「那七日將完、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裡、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合城都震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殿門立刻都關了。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裡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 (徒21:27,30,31)

近來,報章雜誌的頭條新聞都在美國兩黨的總統侯選人、及提名的競選活動上。

這兩天,天主教教宗與川普(Trump)之間的針鋒相對,更是記者炒新聞的好材料。

據分析,美國選民對各侯選人政見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很清楚;投票的選擇常是基於對侯選人的一般印象而定。

這種印象是來自傳媒的報導;報導中侯選人的一句話、或一件事就決定了他/她受支持的百分比。

所以,侯選人常要製造一些新聞來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簡單的說,在競選中,譁眾取寵就是致勝之道。

反對保羅的猶太人也深知其道:他們不是耶路撒冷的人,反到耶路撒冷製造混亂;他們自己不出面,反倒聳動當地人動手拿保羅。(21:27)

他們不管事實的真相(保羅實際上沒有帶希利尼人進聖殿,21:28),只找容易挑起眾怒的話題來刺激群眾。

群眾只有激情、不會訴於理智。他們的反應是喊叫、跟著跑;要打、要殺保羅。(21:31,32)

今天,只要看看新聞就知道:人並沒有改變。

一聽到事情來了,不論青紅皂白,喊打、喊殺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能安靜一下嗎?能等一下嗎?能察驗一下事情的真相嗎?

最重要的是:在反應之前,我能把它帶到主的面前嗎?

2016讀經默想 –徒21:1-16

2/20/2016 星期六 使徒行傳 21:1-16

「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過了這幾天、我們就起身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 (徒21:4,5)

在使徒行傳的記載中,保羅辭別以弗所(昨天的經文)、和推羅(今天的經文)的弟兄姊妹,都是非常溫馨感人的。

但是,一個令人困撓的問題是:在兩處都有愛保羅的弟兄姊妹,受到聖靈的感動,勸保羅不要去耶和撒冷,但他為什麼還是執意而去呢?

保羅在之前順服聖靈的帶領(16:6-10),難道現在他卻聽不到聖靈的聲音嗎?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早在米利都保羅就己經知道了:「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20:23)

然而,保羅「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20:24)

他對猶太同胞得救的負擔,可以從這看出來:「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 9:1-3)

所以,可能我不需要太過專注在討論保羅的這趟耶和撒冷之行,是不是違背了聖靈的指證,而白白走上了殉道之路。

所要思考的是:我對於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得救恩的迫切之情,有多少呢?

保羅為了猶太同胞的得救,擺上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今天看來,這真是教會極大的損失。如果他再多活一段時間,不曉得我們對教義、教會的牧養和管理上,有多麼大的助益呢!

然而,「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21:14) 正是我們該有的態度。事實上,主的旨意真的是成就了呢!

主啊!求你也給我願意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的救恩擺上了自己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