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約翰壹書 2:18-29

8/21/2016 星期日 約翰壹書 2:18-29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 (約壹2:27)

聖經是我們信仰的基礎,所以,我們要讀經、查經、研經。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的信仰並不是建立在一套的理論、知識、或教條上,而是從與神和好的關係開始、在與神完全的連結中成全。

就是因為如此的關係,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多讀經、多學習,為了要更深的認識神;另外一方面,在讀經、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常常檢視自己與神的關係。

要如何檢視呢?一個容易可行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信仰的起初。

「你們務要將那從起初所聽見的常存在心裡,若將從起初所聽見的存在心裡、你們就必住在子裡面、也必住在父裡面」。(約壹2:24)

啟示錄也有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

「起初所聽見的」、和「起初的愛心」,就是我們從主所受的恩膏(2:27):聖靈打開我們的眼睛認識了主、打開我們的心門接受了主。

「恩膏」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字,整本聖經只有在這裡出現過三次。然而,我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這個恩膏是:

(1) 從主所受的;
(2) 能在凡事上教訓我們的(恩膏的教訓);
(3) 為了要使我們認識父與子的(「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2:23);
(4) 可以使我們常住在主裡面。

我們可以讀很多書、知道很多道理。但不可忘記的是,與主的關係是藉從主所受的恩膏而來、並不用人教訓我們。

可以讀很多書、也需要知道很多道理;但這些不是目的,而是幫助我們與神的連結。

2016讀經默想 — 約翰壹書 2:1-17

8/20/2016 星期六 約翰壹書 2:1-17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 (約壹2:15)

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我們不要愛世界、但同時也要愛這個世界。

世界,可以說是世界上的大自然、也可以說是人、或人在世界上所經營的事,如文化、政治、經濟…等。

如果把世界看成大自然:基督徒應該是很會欣賞、保護、珍愛這個世界的:「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詩19:1,2)

如果把世界看成是人:基督徒要做世上的光、世上的鹽,為著是要把福音傳給這個世界。

因為,「神愛世人(原文就是世界)、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天父愛世人,做為天父兒女的我們怎能不愛世人呢?

如果世界是指人在世界上所經營的事:神要我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1:28)

這也包括了文化、政治、經濟的使命。沒有愛,怎麼能完成生養、治理的使命呢?

然而,我們卻不可以因為自己的驕傲,就愛世人所追求的名聲、地位、及金錢。

因為,我們的愛世界,是以神愛世界的角度來愛的。

人因為驕傲的心,追求名聲、地位、及金錢,而背叛了造他、愛他的神。

神愛世界,以致於要把背逆的人,藉主耶穌的十架,救贖出來。

我們這些得蒙救贖的人,怎麼可能再回頭在名聲、地位、金錢的追求上打轉呢?

一個不肯從神藉耶穌基督愛世界的角度來愛世界的話,他跟本不是真正的愛父、也不可能去愛世人的。

2016讀經默想 — 約翰壹書 1章

8/19/2016 星期五 約翰壹書 1章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 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 (約壹1:8-10)

認罪是得基督救贖的第一步。但基督寶血將我們的罪價償還了後,並不表示我們就不再犯罪了。

更深的認識基督之後,對罪應該會更敏感,也更能夠體貼聖靈的帶領,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基督徒會犯罪,得罪了神、也得罪了人。當我們為罪感到悲傷時,帶來了想要把事情改正的動力。

如此,雖然還會犯罪,但罪不致於會主宰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可以留在成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承認自己是會犯罪的,使我們在神、在人面前很容易謙卑下來。

知道認自己的罪之後,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這時,一扇被神更新而變化的新生命之門就打開了;我們也就得著能力過一個凡事要討主喜悅的生活。

我們在成聖的掙扎上是一直不斷地有的。自己的私慾、外在的環境…各種不同的吸引力,把我們向各種不同的方向拖拉著。

但是,憑著神的信實、靠著祂的恩典,我們可以做到那些該做的事。

本為一個罪人、心裡卻說自己無罪,不但是自欺、而且是讓罪惡存在心裡。

做一個心裡罪惡的人,比一個在外行罪惡的人還要可怕:行惡的人有法律、輿論的治裁;心惡的人已經把自已的靈魂送給了撒但,不曉得將來會做出什麼事。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後書 3:11-18

8/18/2016 星期四 彼得後書 3:11-18

「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阿們。」 (彼後 3:14,18)

盼望是使人願意付上代價去尋找的原因。

就如詩人寫的:「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42:1)

鹿需要水是極其自然的一件事一般;當所有物質上的滿足都達到以後,人總是還覺得少了些什麼。

這就證明了人有一個超自然的需要。

這個需要是什麼?聖經講得很清楚:是永恒–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3:11)

所以,基督徒的盼望在「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

盼望並不表示我們就一定會得到;然而,盼望是基於相信我們有得到那個應許的能力。

盼望並不停止在無所是事的等待中;而是在盼望中,用那應許所產的能力盡力去得著它。

在這追尋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的會被那出乎自己意料的喜樂所震撼。

那是從心裡湧出的喜樂、好像是似曾相識、但從來沒經歷過的感覺;那是喜樂的昇華!

所以,使徒彼得在這裡從盼望,提到了殷勤 — 殷勤地去得著新天新地的盼望。

殷勤中,使我們在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恩典是主觀的經歷、昇華喜樂的經歷;知識是客觀的認知、理性意志上的降服。這兩方面得同時長進、缺一不可的。

盼望不同於慾望;慾望是從下(獸性)而來的,那是當今許多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盼望是從上(神、和神的形象) 而來的,這是帶給我們無限的滿足、喜樂的根源。

2016讀經默想 — 彼得後書 3:1-10

8/17/2016 星期三 彼得後書 3:1-10

「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彼後 3:5-7)

二週前(8/5/2016),由南京師範大學地質學家吳慶龍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世界頗負盛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西元前1920年的中國大洪水支持夏朝的存在」。

這是地質學的一個大新聞,被許多國際報章雜誌所轉載。因為就像挪亞時代的大洪水一樣,許多近代學者都懷疑大禹治水是一個傳說;夏朝的存在只是一個神話。

但隨著最新的大洪水證據的出現,而且其時間與當時社會政治變革時代吻合,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個完美的答案。

專家們不得不承認:「所有這些證據和脈絡都匯聚到一起,這實在是個驚人的故事!如果史前大洪水真的曾經發生,那麼夏朝也很可能真的存在過。」

不論是從近來在天文、氣象、生態、或地質的研究來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從前認為宇宙、地球、和大自然是一個自我運行的永恆系統,原是一個不對的觀念。

其實,聖經早已告訴我們:神不但創造了天地,祂也一直在維繫這個世界的運行:「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

「那命」與創造的命令是同質的、同樣的有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日出日落、四季的交替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沒有神的維繫,這一切都可能不再存在!

神雖然已經答應挪亞不再用洪水毀滅這個天地;但對那些不敬虔之人來說,他們還是有受審判、遭沉淪的那一天。

這一次將是大火的焚燒,比洪水還要可怕!

問題是有人明明曉得、卻故意忘記。這從他們在生活上的放蕩、對神的不敬虔上看得出來。

我們認識神的人卻不是這樣:「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2:20)是我們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