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雅各書 3:1-12

7/27/2016 星期三 雅各書 3:1-12

「看哪、船隻雖然甚大、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這樣、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雅3:4-6)

從小我就喜歡飛機、也愛做模型飛機。

當然,有不少辛苦幾個月才完工的模型飛機,在第一次試飛的時候、不到幾秒鐘,就失事墜毀;那種滋味實在不好受,常常會使我傷心了許多天。

所以,第一次讀到雅各把舌頭比做舵的時候,我似乎特別能體會到這個比喻的意思。

因為,飛機不只有一個舵:它有方向舵,負責左右;昇降舵,負責上下。

位於模型飛機機尾的這兩個舵的面積都很小,不太容易做到完全的平坦、沒有一點的扭曲。

然而,就是在方向舵、和昇降舵上那麼一點的瑕疵,可以使一架美麗的模型飛機在不到十秒鐘之內成為一堆垃圾!

一個造謠、說大話、帶著刺損人的舌頭,也是有這麼大的殺傷力 — 數年培養的關係,可以在幾秒鐘的惡毒言語中被破壞無遺。

其實,舌頭也是無辜的:「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 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6-18)

雖說「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豈不是一個罪惡的心思、污穢的內裏,藉著舌頭把那藏在裏面的真正自我表現出來了嗎?

求主讓我做一個謹言慎行的人。這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勉強去做的;而是因生命的改變而產生的自然結果。

如果不是基督的救恩、少了福音的大能,壞樹怎麼能變成好樹、蒺藜裡豈能長出無花果呢?

2016讀經默想 — 雅各2:21-26

7/26/2016 星期二 雅各書 2:21-26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雅2: 24)

雅各書的「人稱義是因著行為」與保羅說的「人稱義不因律法、和行為」,似乎是完全相反;這在歷代中造成解經上很多的困撓。

尤其在宗教改革之後,大家都奉「因信稱義」為圭臬,因而對雅各書造成一個「草木禾楷」的印象。

其實,這是個不公平的看法,因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不也強調行為嗎?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太7:14)」…「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太7:24)」。

難道保羅與耶穌、和雅各的教導有衝突嗎?

其實,雅各所講的「信」可以從這節經文來看:「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9)。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雅各所講的「信」是一般的用法:也就是鬼魔信其有(神),卻沒有因信而產生(對神)的順服。

因為,雅各講「鬼魔的信」與「聖徒的信」用同一個信。顯然,這個信只限於在理性上對神存在的認知,也就是理智上的認知;而不包括對神話語的完全相信。

其次,雅各所講的「行為」可以從這兩節經文來看:「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雅2:14)」;「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2:17)」

這裡出現了四次「行為」,而且在原文中都是複數。從上下文而看,很明顯的,雅各用複數的行為來描述因相信而產生出來的行為。

這與保羅不一樣:因為保羅用單數來集體性地稱呼因相信而產生出來的行為。

由此來看,雅各所講的行為不是那被許多人誤解為取得救恩的行為。

這些人沒仔細讀聖經,就把保羅所用的單數行為與雅各所講的複數行為混為一談,以為那都是為了爭取救恩而靠自己的努力。

事實上,雅各這種用法「因信心所產生的行為」是與耶穌的說法一致的(太7:24)。

最後,讓我們看看雅各所講的「律法」是什麼?

「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雅2:12)。

雅各對律法的看法是非常正面的,這似乎又與保羅所講的律法有矛盾。

果真是矛盾嗎?

不是的!從雅各書與登山寶訓的相似性的比較,我們可以非常放心的說:雅各書的律法是指向耶穌所解釋的律法;而保羅在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所講的摩西的律法,和猶太人的遺傳、也可說是法利賽人所堅守的律法。

兩位作者與因信稱義的教義一點都不衝突!

所以,在釋經時,我們不可不詳細地由作者的用字習慣、上下文的意思察考、分辨在字句裡面的原意。

2016讀經默想 — 雅各書 2:14-20

7/25/2016 星期一 雅各書 2:14-20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雅2:15-17)

基督徒都知道該凡事謝恩。

不論所擁有的是多、是少,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在基督的裡面,都有了它的意義,所以我們可以凡事謝恩。

然而,我們卻不好只停在為自己的事凡事謝恩上面。

因為,天父的兒女會體會天父的心腸。當我們越親近神,越會發現當只為自己所有的謝恩時,卻無法帶給我們完全的滿足與喜樂。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到了,身旁還有許多在生活中掙扎的人、比我自己所擁有的要少了很多的人。

我們會感到有一種把神在自己身上的恩典多少給一點出去的渴望。

這並不只是出於聖經中律法的要求、也不是因為身為基督徒的責任感。而是,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改變了只顧自己的老我;我自然而然的願意丟體貼基督的心腸。

這是聖靈平日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並不是只有在一年一度聖誕節之前才被提醒到的善行。

我們可以對中間的窮人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嗎?

如果對神給自己的供應和恩典這麼有把握和感恩,是否把我們所得的恩典白白地送給別人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7/24/2016 星期日 雅各書 2:1-13

「我親愛的弟兄們請聽、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麼。」 (雅2:5)

貧窮是自古到今,人一直沒找到辦法解決的問題。

即使在富裕的美國,據最新的統計資料也有高達14.5%家庭是貧窮的! (一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於$24,250)。

同時據統計,一個成長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缺乏營養、及良好教育環境的剌激;他們長大後能跳出貧窮的機會不到四分之一!

怎麼辦呢?中國人的老辦法是「知足常樂」,不論貧富、只要知足,還是可以感到快樂。

然而,這不但顯得有點自我陶醉的阿Q,事實上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聖經卻把貧窮、和富足的定義完全修正了:原來人的貧富不是在於擁有的金錢有多少;也不是決定在自我常樂的感覺,而是在於他與神的關係。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但是祂卻是富足的,天父的豐盛完全在祂的身上彰顯出來。

祂也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這裡所說的貧窮,不只是靈性上的貧窮;也是指經濟上的貧窮。

重要的不是有錢、或是沒錢;而是在豐盛的主耶穌面前,一個人是否知道他與神當初造人的豐盛差了多麼遠?

一個人只有了解了這一點之後,他才能把自己和貧窮人聯結起來 – 原來我們都是貧窮的!

神揀選了承認自己是貧窮的人,讓他們在信神上有富足,並應許神國給他們。

自認活在富足裡面的人,是活在人的恭維、和自我陶醉的泡沫之中;內心的深處找不到滿足的!

你和我是貧窮人嗎?

2016讀經默想 — 雅各書 1:19-27

7/23/2016 星期六 雅各書 1:19-27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雅1:19-20)

在現今的環境中,我們被很多的聲音、視頻所環繞著:走路的人常常帶著耳機、開車的人不時要看一下手機,似乎是忙到了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地步。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的是:雖然有很多東西可以聽、很多視頻可以看;但是聽到心裡的並不多、看完就忘的節目到處都是。

當這些電子產品吸引了人注意力的同時,我們能與人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似乎也喪失了能真正去聽、能真正去看的能力。

其實,這也不可完全方便的怪罪於電子產品。我們之所以有難處做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心思意念常常被自己的私慮所盤據著,能留下一點空間給別人的機會不多。

關顧人並不是指要為他們做我自己以為他們所需要的事,而是先去發現他們真正的需要。

讓我們先嚐試著去做一個好的聆聽者,仔細地聽對方的希望、關心、及害怕;這就把我們能關顧他人的門打開了。

仔細的聽只有可能在自己不忙的時候做的到,所以讓我們先抽出一點時間,學學怎麼去聽、聽到對方的心聲。

就像我們愛神,就是以愛聽到祂的話語開始的;我們愛人,也是從學習去聽他們的心聲開始。

快快的聽、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好奇心;而是因為愛他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