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15-17

3/28/2019 星期四

「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路加福音3:16-17)

讀到了施洗約翰的故事、總會令我想起小學老師講「壓軸戲」的來源;因為「壓軸好戲」其實是指倒數第二場戲,而非最後一場戲。

壓軸是京劇界的用語 — 戲園在中午十二點多開鑼,直到到傍晚六點收場;戲目以齣為單位,通常有六到九齣、分三段。前三齣中飯後的戲為新角兒演,中間兩三齣比較好,快到傍晚的最後三齣、則是觀眾最歡迎的戲。

這三段裡每一段的末一齣叫做「軸子」;所以,軸子就是每段最後演出的劇目,而倒數第二齣戲便成了「壓軸」。

壓軸原是為全體演員參與演出的最後一齣戲舖路;但日久了、觀眾反而對壓軸戲的興趣更大,因為有些人等不及到終場、就趕著出戲院要回家了。

施洗約翰是最後一位先知,他的使命就是總結舊約時代對彌賽亞的預言,而把這創世以來救恩藉主耶穌成就的這件事、顯明給大家 — 這就好像一個人、進了中午戲院,好不容易在七齣戲之後、等到了壓軸戲。

施洗約翰是為非常有影響力的佈道家,到曠野來聽他講道、受他悔改之洗的人很多(3:7,21);這也與觀眾喜歡壓軸戲的情況類似。

但施洗約翰非常清楚他的身份與角色:「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3:16)。

雖然他很成功的能吸引眾人來,但他知道自己只是給後來的耶穌開路的先鋒、不是主角;而且他也邀請大家去跟隨耶穌、不要跟他。

可猜想的、就像那一些看完了壓軸好戲就提前離開的人一般,當時也有不少人跟了施洗約翰後、就停在那兒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少了是那最重要的。

今天也有不少人的信仰是停在某一位牧師、某一位名人、或某一位對自己很照顧的人身上,他們的信是依靠他人、依靠那熟悉的環境,而沒有真正的完完全全到主耶穌面前。

這些人的信仰的根基是浮淺的、經歷是不夠的;但你我是應該知道:只有主耶穌是那位救贖的成就者、信心的創始成終的作者。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7-14

3/27/2019 星期三

「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路3:10-14)

一篇好的講道,應該是能打動人心的道,這是聽道人的想法。

然而,對一個講道的人來說,人的感情卻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標,而是他的意志。

因為,感情有起有浮,再高的熱情也會有冷卻的時候;但是意志是一個人行為的動力、是基本觀念上的轉移,可以影響到他以後整個的生活。

但是,只追求理智的分析、意志的改變還是美中不足;一篇好的道,「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徒2:37),那是意志的改變加上感情的激動。

施洗約翰就是一位大有能力的傳道者。他的信息直接了當、毫不客氣的指出眾人的罪(3:7-9)。

不論是眾人、稅吏、兵丁聽了他的道之後,都有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們當作甚麼呢?」。

這表示這些聽施洗約翰講道的人,不但是意志改變了、感情也激動起來;再更進一步的希望知道在行為中,該要馬上有什麼樣的改變?

這篇道,除了影響到人的意志、感情之外,還有行為,該是最有效的道了!

除此之外,講道的、和聽道的互動:講的清楚、聽得明白、問到要點、答的準確,也是我們所羨慕的。

對同一個問題,施洗約翰為不同人提供了不同的答案,都與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有關。難怪有人說關聯性(prevalence),是當今講台一個很大的挑戰。

關聯性不僅只是講道人的難題,其實,聽道的人也有很大的責任。

如果說者諄諄、聽者渺渺,講道的人很難一直維持他獨白(monologue)。

講道、和聽道是一種對話(dialogue);如果沒有這些人提的問題,施洗約翰怎能有這麼好的答案呢?

在一味的尋找好的講道之時,是不是該先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聽道者?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1-6

3/26/2019 星期二

「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那時、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在曠野裡、神的話臨到他。他就來到約但河一帶地方、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路加福音3:2,3)

像其他的福音書一樣,路加福音是以施洗約翰的工作、開始介紹耶穌的事工。然而,約翰卻特別加上了時間的背景:「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

雖然路加一開始就提到了他寫作的嚴謹態度:「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1:3),但他以大祭司的任職做為時間上的定點、該是有他特別的用意。

因為大祭司應該只有一位,但為什麼那時出現了雙胞案呢?這好像一個國家、同時間有兩個總統,那一定是個政治、社會、經濟上不穩定的時代。即使不知道詳情,我們也可以猜想得到,當時的宗教界也是相當的混亂的。

因此,我們再往下讀到「在曠野裡」,就難免想到:以色列人在曠野裡漂流的那四十年,也是在漂泊中的不穩定。

所以,就如孔子「禮失求諸野」的感嘆,約翰在曠野裡,指著不只是地理上的荒蕪、也是指著人們靈性上的荒涼;神的聲音不再從人們所想像的聖殿中、大祭司的口中出來,而是籍著在曠野裡的施洗約翰。

而約翰的信息也是適時適切的: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一個罪惡的時代,惟一的出路就是以悔改、來離開罪惡。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豈不也是如此嗎?宗教團體裡的醜聞層出不窮,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數十年累積下來的性騷撓,使得教庭不得不賣地賠錢了事;政治上,左派、右派;民主共、和黨也都水火不容。

這都表明了個人心裡的自私自利、狂傲自大,完全偏離了神原先照祂形象所造人的心意。

當年施洗約翰在曠野的聲音、是主耶穌的前鋒,今天我們的聲音在那裡?呼喊的是什麼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2:47-52

3/25/2019 星期一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路加福音2:52)

四本福音書中,只有路加福音提到了耶穌成長的過程;這似乎與我們對耶穌的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好奇心不能成比例。

而路加福音所提到的這一段經文,是以「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開始(2:40)、以「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結束(2:52)。

照猶太人三段文章A-B-A’的寫作方法,一頭一尾是相似、和前後呼應的;這與我們比較2:40, 及2:52的觀察非常吻合。

而中間這段(2:41-51) 應該是整個敘述的中心,就像三明治中間的肉餅、是最有份量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中間是一個在我們來看,耶穌在青少年期間不太體貼父母的事件。

的確「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2:49) 的口氣實在讓為人父母的不好受。

可見得路加福音的重點並不是在講耶穌是怎麼樣漸漸長大、身量強健、充滿智慧而己;而是在神的恩在他身上、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今天,家長教育孩子都希望他們身體、道德、學習、群體各方面俱備;尤其在功課學習、考試成績上面能出人頭地,我們就更歡喜不已了。

但路加要強調的卻是:耶穌怎麼樣從小就活出一個完美人的成長生活。祂與我們一樣的要學習神的話,但是衪的主動(留在聖殿) 、進取(與教師對談) 、訊問(開放對話式)… 是連許多成人都遠遠不及的。

身體、道德、課業、群育不是不重要,但孩子的屬靈成長應該是家長最注意、願意做最大的投資的項目。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如果我們能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屬靈環境,相信身體、道德、課業、群育,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他們的。問題是我們真正的相信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2:40-47

3/24/2019 星期天

「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路加福音2:45-47)

最近聽到一個網路新名詞、叫「學霸」,就是對那些刻苦學習、學識豐富,不論什麼考試都能名列前茅的人。

我想這個詞與中國文化有一些淵源,因為苦學、總是與成就連在一起;因為歷代的壯元、大都有「頭懸樑、錐刺股」的心志和類似的經歷。

但也有不少學霸出國到了歐美讀書時,卻常得一段困難的適應期。

首先,這種下苦功的過程是得不到別人的稱讚的:被稱為書呆子(nerd) 還是好的,更多的是怪誕(weird) 、一點也不酷(cool) !

中國人在課室也很少發問,情願回家自己找答案、免得在老師同學面前出醜;其實,這就是我自己讀書生涯的寫照。

美國同學們上課喜歡問,常常是問的我們中國人覺得無聊的問題;而且態度輕浮,直接叫老師名字、像是他的老朋友一樣!

奇怪的是:老師們不但不在意,而且非常有耐心的回答他們的蠢問題。

靜下心來看、中美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各有其利弊,而我們能找到的最好模式、還是在於主耶穌的學習榜樣。

年記青青的少年耶穌、坐在聖殿裡的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

首先,衪越過了年齡的障礙,不因自己的年紀小而裹足不前;其次,衪能主動、利用上耶路撒冷過節的機會,去找最好的學習環境 — 聖殿裡的教師;最後,祂不只去聽,而是一面聽、一面問;那是雙向的溝通。

今天,我們中國人在聖經的學習上面,也多多少少受到我們文化的影響 — 情願回家苦讀、以學霸的姿態出現,而很少願意在主日學或查經班中發問、怕出醜。

但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一面聽、一面問」 — 先要學著會聽、然後才能問出好問題;在聽、與問的當中,自己已經把聽的內容咀嚼消化、再加上自己的經歷和體會,當然可能問出好問題。

難怪那天在聖殿中,凡聽見耶穌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我們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有那可以成為學霸的聰明,但至少一面聽、一面問的本事是可以練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