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1: 1-4

3/8/2019 星期五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路加福音1: 1-4)

想必有不少初讀新約的人像我一樣,驚訝的發現前四卷的福音書、竟然是有這麼多重復的地方!

事實上,不僅是初讀新約的人、就連歷代的許多學者、專家們也有同樣的疑惑;只是他們比我們更仔細的研究四卷福音書的異同。

而且,其中有些人做這些比較的用意、不是為了找出其異同的原因;而是為了找到四卷福音書相互不吻合的地方,來證明聖經的前後矛盾。

如果說聖經初次編排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種日後遭人執問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把四卷福音書的事件編輯成天衣無縫、完全一致的話,那是難以讓人置信的。

所以,我們該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用四卷福音書、來敘述大致上相同的事件呢?

對這問題最好的回答、可能就是路加福音的前言了。

「提阿非羅大人哪」:每卷福音書都有它特定的讀者對象,這些人的背景不同,所以特定的福音書是為了這一類特定的人而寫的。

「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在路加福音之前、對福音及耶穌的生平就己經有其他的著作,路加也曉得。

「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那些著作是起初親眼看見耶穌及祂所做所為的人。

「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路加寫作的態度是嚴謹的、他考察的方法是經得起檢驗的。

「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加福音記載的事件是照時間次序的、他的安排是合邏輯的。

「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這就是福音書寫作的目的 — 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所以,如果讀福音書的一個人、他的目的不是為「所學之道」,他所能讀到的只是一些片段的事件,卻失去了那最重要的「生命之道」,這是多麼可惜!

那麼,我能每天在讀經默想之中、更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嗎?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4:13-53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4:13-53

12/31/2016 星期六 路加福音 24:13-53

「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 (路24:49)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社會裡,等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一個人在紅燈轉成綠燈的十字路口,多呆了三秒鐘,就得準備被後面的車按喇叭。

排在超級市場付錢的隊伍中,最怕的就是:被前面一個人的查單價,卡在那裡、動彈不得。

所以,我們在習慣中,也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裡要求講效率;甚至連渡假時,也要忙得分秒必爭。

然而,聖經卻常要我們在神面前安靜、等候。

因為,我們如果冒然的開始神的工作,還沒有得到神的許可之前、一頭栽下、大發熱心;就不能指望著在其中就能嚐到神應許的成就。

有時候,我們是有誠心的為主做工,但所做的事卻與神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只是我們自己的該辦事項;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那個耐心、可以長時間的放慢腳步、停下來禱告,想辦法來聽聽神的聲音。

凡參與事奉主一段時間的人、就都可以發現:照自己想像的該辦事項去做事、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

因為,神的應許、恩典、同在、與能力都不在自己的事工當中。

服事事情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如果再要牽扯到同工的配搭、在人身上的事奉、更加困難。

靠自己的力量事奉,不一會兒就累了;不但靈性沒有長進、反而退後了一步、更恢心了。

即使有神的恩典、和帶領,事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照自已的意志、和力量呢!

「你們要…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 — 這個等候是多麼的重要;它的期限是多麼的長:直到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

沒有領受就沒有能力;為神做工必需得與神同工。

求神讓我學會等待的功課。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4:1-12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4:1-12

12/30/2016 星期五 路加福音 24:1-12

「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 路24:5)

死亡是一個很大的權勢:對我們這些尚存活在世的人來說,雖然不知道穿過死亡的經歷是如何,但最令留下的人傷心的是那永久的離別。

因為,我們都知道:死亡是一條單行道。難怪中國人用「永別」、「大去」來代替死亡。

同樣的,在主耶穌上十字架的第三天早晨,來到主耶穌墳墓旁的婦女們,也是抱著無限的傷感,設法要為主的身體、做一些她們仍然可以做到的事。

然而,這兩位天使對她們說了這麼一句意義深長的話:「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這並不是一個指望她們馬上可以回答的問題,也不是真正向她們詢問資訊的問句。

這是像修辭學中的哲理問題,一個輔導性的幫助、幫助她們從自我的框架限制中走出來,溫馨地推她們一把,讓她們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

因為,這墳墓所埋的不是一般人、而是主耶穌;她們在依照著人的慣例為主耶穌做事之前、要對主耶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主耶穌是誰?衪為什麼而來?祂做成了什麼事?

雖然這是一句責備的話;但這是愛中的責備、是有安慰性的責備、是喜樂、榮耀的責備 — 它所帶來的是醫治、和盼望。

就像我們、甚至許多基督徒一樣,她們和我們犯了同樣的錯誤:在「死人中找活人」這個前題之下找答案。

因為,仍然有人在內心深處,懷疑、甚至否認死人復活的事。

即使有些人承認了死人復活的可能性,他們也不明白、甚至否認死人復活的意義。

除此之外,更有人不能確定、甚至否認死人復活的事實對自己生命改變的能力。

就是因為主耶穌的復活,我們不但對必朽壞的身體、將來要換成榮耀的身體之外;我們也有把握說:自己這以前與神隔絕、死的靈,今天已經復活了!

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死人與活人有多麼大的差距!

不需要把時間精力浪費在死人上,而要轉向活人 – 這位復活的主。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3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3章

12/29/2016 星期四 路加福音 23章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路23:12)

孫子兵法中有一條叫「假道伐虢」,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四計。其意是:聯合敵人的敵人,來消滅所有的敵人。

春秋時代,虞國內亂,虢公率兵幫助虞國平息內亂;因此,虞、虢成為兄弟城邦。

這時,晉獻公以美玉、良馬利誘虞公,虞公因此借道給晉國,讓晉國大兵滅了虢國。

之後,晉國又攻打虞國;虞國沒有虢國的救援,不久也滅亡了。

在敵對主耶穌的為王上,這一類的例子也發生過。

彼拉多是羅馬帝國在猶太省的官長,他的責任是不讓猶太人造反、生亂子。

希律是以色列分封的王,他的責任是讓猶太人安心立命、按時把稅款送到該撒的銀庫。

這就像部隊裡的指揮官、和政委一樣:一個單位、兩個行政體系,彼此都不會吃得下去對方的拔扈。

然而,他們都怕的是百姓中有人立自為王;這不但是造反、連稅也收不到了。

所以,在眾人控告耶穌的三個罪名中:(1)這人誘惑國民、(2)禁止納稅給該撒、(3)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23:2);不論彼拉多、或希律怕的就是耶穌要做王。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但在反抗耶穌做王上,他們找到了共同的利益點,「於是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今天,對於反對人心歸主的事情上,也讓我們看到類似的情形:不論是在西方社會中的學術、傳媒、政治上;或是中國社會中的黨政軍、民族主義意識、反恐反外國勢力,都聯合起來,抗拒人要把耶穌基督當做王的趨勢。

這是神的回答:「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詩2:1-6)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2:39-71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2:39-71

12/28/2016 星期三 路加福音 22:39-71

「我天天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不下手拿我.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路22:53)

一篇好的文章不僅是要論點好、也得要有它的意境;即文雅、又信實、通達。

就像社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把國破的傷感投影到春天城中的花草、鳥雀上面;文雅得耐人尋味。

聖經雖是神的話語,但還是籍著人的手寫下來的;它也有文雅的意境。所以,我們以文學的角度來欣賞聖經也該是不以為過的。

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在被賣之時,說了這麼一句話:「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 有深刻的意境、可以令人深思的。

不錯、耶穌是在黑夜被賣;但黑的、不僅是夜晚,而且是人心!

黑夜、把人眼的功能變成了無用;但還有一種更可怕的黑暗,它把人的心、人的理智、人的靈魂,全都弄瞎了。

猶大賣主,他的心瞎了;門徒四散,他們的信心不見了;祭司長和守殿官帶人來拿耶穌,他們的身心靈全都瞎了!

當人自以為義、替天行道的時候,那時黑暗就掌權了!

同樣的,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是正午,遍地也都黑暗了(23:44)。因為,天父在那時離棄了耶穌。

然而,這些黑暗不是耶穌帶來的;而是人本來的情況 –「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耶穌來,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黑暗的問題:衪為了人的黑暗而來,衪把人從黑暗的權勢中解救出來。

衪忍受兵丁的戲弄、辱罵(22:63-65),為著是不要攔阻祂上十字架的道路。

耶穌已經解決了黑暗的問題。

黑夜已過、白晝即來,我們的生命也跟著主耶穌的受死、和復活,從黑暗死亡掌權的光景、到復活光明的實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