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2:24-38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2:24-38

12/27/2016 星期二 路加福音 22:24-38

「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叫你們在我國裡、坐在我的席上喫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路22:27-30)

在這個聖誕到新年的假期裡,對我們來說,不但是在一年的忙碌之後,有個休息、恢復的時間,也是在安靜當中,為即將來的一年做準備、計劃的機會。

人得活在對將來的期盼當中,所以,不論是時節的變遷、或環境的改變,總是難免要為將來做些打算。

在路加福音 22章中,門徒就在耶穌告訴他們,自己將要被賣、離世之後(21,22),為誰是為大、起了爭論。(24)

畢竟,耶穌不在了之後,門徒當中是需要有一位出來當領導才行。

然而,耶穌用一個吃飯宴席的比喻,來提醒他們:不要先擔心誰是領導;而是要學著主的榜樣來服事人。

因為,在主耶穌上十字架之後、到祂再來的那一天,惟一值得期盼就是:「在祂的國裡、坐在祂的席上喫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30)

在這段時間之中,能夠與同在主裡的弟兄姊妹一起團契、相互的服事是一種極大的恩典。

我們彼此的聯結是因為主耶穌,祂怎麼樣服事門徒、我們就該彼此的相互服事。

我們一起禱告、一起研讀神的話語、一起同心敬拜、一起交通分享、彼此相愛相顧、相互的背負重擔;一同等待著主的再來。

在這樣的結合當中,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滋養、我們的盼望得到了維持、我們的信心得到了激勵、在難處時,我們得到了安慰。

因為,聖靈不但內住在我們個人的心中,也外顯在我們彼此的相愛上。

在分享生命的過程裡,盼望著主再來時,我們在己經彰顯的神國的筵席中,座在神為我們準備筵席的寶座上、喫喝、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所以,我們先不要問現在倒底誰是為大?而是要問我在神的家中,是怎麼樣的彼此團契、互相的事奉?

要反省的是,即然主曾在磨煉之中,你我也當是在磨煉之中;問題是你我常與主同嗎?

為大的事,可以等到主再來的席上再說吧!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2:1-23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2:1-23

12/26/2016 星期一 路加福音 22:1-23

「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路22:17-19)

不論是為了傳福音、或者是教會的迎新、甚至弟兄姊妹之間的相識,最能讓對方接受,也是最有果效的方式、就是請他來家裡吃飯、

這不僅是中國人的文化,而是人普偏的本性、並且有聖經上的根據。

在一個家的大門打開之前、主人己經先把他的心為將到的客人打開了。

熱情的款待並不止於桌上的食物,而是存著一顆喜樂的心、把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的家,亳無顧忌、亳無保留的與客人分享。

分享的也不止於自己所有的;也是神給自己的、更希望的是神自己、在客人心裡分享祂的愛。

在一起吃飯是一種慶賀、同桌吃飯讓我們彼此提醒:我們日常的需要是來自神的供應;我們是依靠神恩典的賜與才能過每天的日子。

在彼此的相交、團契當中,我們把喜樂帶給了對方。這不僅為了此時此刻,也為我們同走的天路增添了好些伴祣。

所以,讓我們不要把擘餅當成一個在教會中例行的儀式而己。

那是主耶穌做主人,打開祂的家門、把祂的生命與我們分享。

主耶穌不但是主人,衪也為我們準備食物、甚至是祂的性命: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

這就是天國的實現:在王的家中、與王同座、做王的客人、接受王的招侍、享受王的食物、品嚐王的豐富。

主耶穌這麼熱情的款待我,我的回應是什麼呢?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1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1

12/25/2016 星期日 路加福音 21

「當時耶穌對他們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但這一切的事以先、人要下手拿住你們、逼迫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裡、又為我的名拉你們到君王諸侯面前。」 (路 21:10,12)

在一個討論教會事工安排的同工會中,曾聽到牧者的這個經驗之談:「要佈道會來的人多,就得請受歡迎、名氣大的講員;要培靈會來的人多,就得定有關末世的講題」。

一點都不錯,基督徒似乎對末世特別有興趣;就連我們教會主日學的開課裡,啟示錄總是一個人數最多的大班。

然而,不知道我們對末世的興趣,是從那裡來的?純粹是因為好奇嗎?這可能不是一個充分的理由。

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末世有許多的災難,從民攻打民、國攻打國開始;到對基督徒的加緊迫害,「人要下手拿住你們、逼迫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裡」。

所以,我們今天不需要太好奇,特朗普(Trump)是不是真的要與俄國、再來一回核子武器的競爭大賽;而是要想一想基督徒的受迫害是不是更嚴重了?

為什麼基督徒在末世會受到更嚴重的迫害?豈不是因為我們基督徒照著主耶穌的大使命,要把褔音傳到地極嗎?

我們越有心、越積極傳褔音,就越會感覺到人對褔音抗拒力的強大。

人照墮落的天性,總是要千方百計、用盡客樣的方法來拒絕褔音。

這拒絕的力量大到甚至以國家、社會的集體力量來反抗,所以有「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裡、又為我的名拉你們到君王諸侯面前」的事情發生。

這就造成了我們一個困難的選擇:是情願現在受苦、以迎接主早日再來呢?還是情願暫保平安、無災無難的到公卿?

即然我們是天國的子民、就該有天國的眼光、也願意豐豐富富的進天國。

雖然我們不會要白白受苦,但即知道主己為我們受苦、又有在受苦中的應許(21:14-19) ;我們就為了那將得的榮耀受苦。

這個苦不是因自己的罪和不順服而來;而是因為為了福音做見證的緣故。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20

Luke 20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20章

12/24/2016 星期六 路加福音 20章

「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去、叫他們把園中當納的果子交給他,園戶竟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 (路20:10)

在將近一世紀以前,弗洛伊德以「本我、自我、和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的互動理論,來解釋人怎麼在自己的行為上做選擇。

雖然,他的理論己經有不少後來的學者加以修正;但確實他是一位開山始祖、奠定了近代心理分析治療的基礎。

心理分析當中很強調的是:人在潛意識當中,有強烈的自我抑制的力量,使他做了一些敵對,及蔑視事實的行動。

心理治療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人找到這些被壓制的原因,讓他回到本我的自由裡。

雖然,這一套的理論和做法,在臨床精神病患中,看到它的果效;但弗洛伊德專注在性幻想、及戀父母情節之上,是有失偏頗的。

這帶來之後的性解放運動,而且使現代人習慣的把一切推罪於原生家庭,是很不幸的。

的確,人是有一種不顧事實、自我抑制的傾向,造成了在行為上不合理的選擇。

然而,這種傾向不只於性的幻想、和不穩定的情緒上。

人最深有意的自我抑制,其實是更深刻的。這就是對神的抗拒!

這種現象,在比弗洛伊德早1900年之前,在路加福音 20章中,主耶穌就用一個婦孺都懂的比喻說明了。

園戶是用主人的地、主人的種子、主人的資源;但他卻不合常理的,三次讓為主人收租的僕人空手而回。不但如此,還打、凌辱收租的僕人!

最過份的是:把主人的愛子也殺了!凡是有一點腦筋的人,都知道這是極不合理的事。

然而,在神與人的關係上,人就是這麼樣的不合理。

人明明是神造的、人的心裡明明有永恒、人的聰明才智、生活際遇明明是神給的;但是人潛在心裡面的、就是不願意承認這些事實。

不但如此,除了對神的事漠不關心以外,人甚至還渺視神、向神抱怨、向神發怒、甚至恨神 — 如此的恨,以致於把神的的愛子也殺了!

這合理嗎?不合理!

這就是人的最大問題:強烈的抑制對神的回應;這就是罪、我們一切問題的來源!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Luke 19

2016讀經默想 — 路加福音 19章

12/23/2016 星期五 路加福音 19章

「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路19:8)

信主之後、我曾經有這樣的想法:耶穌一生的事蹟、就只是記載在四本福音書中,而且其中有不少重覆的、多可惜!

如果有更多、更詳細的資料,讓我們能更認識祂,應該有多好!

然而,靈裡稍成長了一些後,才知道重要的不是資料的多少、而是其中的內容。

聖經藉這四本福音書,足夠讓我們認識祂、相信祂、改變我、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

有趣的是在寶貴的耶穌言行記載中,大部份不是祂在道理上的教導,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祂與不同人接觸的故事。

這就是聖經的奇妙之處:在這些故事裡,有學問的人可以追根就底的做很多大塊文章;但販夫走卒也可以一讀就懂、同樣的帶來生命的改變。

撒該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從在AWANA的小孩子們、到神學院的教授都知道它;他們可以都受到一樣的感動,因為它是一個同樣生命改變的故事。

撒該是個有錢人 – 大家都羡慕的有錢人;但他卻是一個稅吏長 – 大家所最不齒、帶頭的賣國賊。

人生就是存在於這麼大的反諷中:我們沒辨法擁有一切的好。

雖然,有不少人會羡慕一些我們所有的;但不用說、自己的心裡明白,我們仍然有一些痛處是別人無法了解的!

於是,人就容易抓緊那自己所有的、而儘量不去踫那心裡的痛處!

畢竟,擁有人所羡慕的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是自己安全感的所在。

撒該從前應該是一位非常愛錢的人、錢也該是他的自我價值和安全感的所在。

然而,他還是有顆不滿足的心、他願意跨出一步,爬到桑樹上、去看看耶穌是一位怎麼樣的人。

耶穌不但讓他看到了、還與他談話、更完全的接納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要住在他家。

所以,撒該完全的改變了:從前愛錢貪財的撒該,在一夕之間變成了不但守律法、而且超過律法要求、出手慷慨的撒該。

為什麼?因為他的安全感,已經從錢轉變成與耶穌的關係了。

這豈不是你和我生命的寫照嗎?一個重心的轉移、一種生命意義的發現、一個重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