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8:1-13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8:1-13

11/13/2016 星期日 馬可福音8:1-13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可8:11,12)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哲學家休謨(Hume)在1738年發表了「人性的論述」(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他強調大自然的規律性是人的理性可以了解的,因此,人應該拒絕神蹟的可能性。

這個說法影響了以後的神學家,甚至打開了自由派基督教教義的大門。

其實,人不需要等休謨的論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法利賽人就己經向耶穌提出同樣的問題:「求你從天上顯個神蹟給我們看」。

休謨否認人不能用理性解釋的事,所以不接受神蹟。

法利賽人更進一步:他們明明看到了神蹟,但是他們同樣的不能接受神蹟。

所以,他們很巧妙的在心裡先設了定論:神蹟有兩種,一種是天上的神蹟、另一種是地上的神蹟;而且,他們是分辮天上、或地上神蹟的審判官。

當我們還在努力想應該怎麼回答休謨時,不妨先回到聖經裡來找答案。

還好,耶穌替我們回答了:「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這不是耶穌迴避一個正面的答案,而是祂為人心裡的鋼硬難過;因為前文說到了:「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

事實上,馬太福音有更詳細的記載:「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太16:4)。

感謝主!我們今天懂得耶穌的話:就像約拿三天三夜在大魚的肚子裡後、又回到了地面上;耶穌也要上十字架受死,三天以後復活。

如果別的神蹟難以相信,至少耶穌受死復活這個神蹟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別的神蹟是地上的神蹟,至少耶穌受死復活這個神蹟稱得上是從天上來的神蹟。

歷代來有多少人曾經努力的想證明,耶穌受死復活是個神話;但是沒有人成功、他們的名字也沒有人記得。

然而,耶穌受死復活清楚仔細地記載在聖經裡;而且耶穌復活的能力、世世代代在無數基督徒生命上的改變得到了證實。

我們這個世代是什麼世代呢?

休謨的啟蒙運動消失了、理性世代不再流行了、現代主義也不再檯面上了、後現代主義的壽命也將不久了…。

讓我們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把不變的真理活出來;這是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蹟:我們生命大大改變的神蹟!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7:1-30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7:1-30

11/12/2016 星期六 馬可福音 7:1-30

「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作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吧也叫他們說話。」 (可7:37)

一個人的個性、氣質,不僅決定在他天生的性向、也與他生長的環境很有關係。

然而,當一個人性向、環境都被決定了以後,他的個性、和氣質並不是改變不了的。

心理學家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分析做得非常仔細;這對我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很有幫助。

但是,如果只是停在分析、了解的層面上,不見得對問題的解決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反而使人容易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就如生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是塑造一個人個性的重要因素。

這是個已經被證實的論點。但是,專家們並沒有提出一個有效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從原生家庭的桎梏中走出來。

所以,人就依著自己的罪性,名正言順的把很多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然而,聖經給我們了一條出路:那就是遇見耶穌。

不可否認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困難的日子常在眼前。它攪擾我們、使我們憂慮;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個深厚的傷痕、長久不能消去。

有些是我們自己的錯,但是也有很多的是我們外在的環境、甚至是別人有意的傷害。

我們可以怪罪於環境、指向別人、甚至自怨自責;但都解決不了問題。

只當有一天我們可以謙卑的來到耶穌的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甚至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來感謝神;我們才有被治癒的希望。

因為,耶穌「他所作的事都好」(7:37);這是當日旁觀者的結論。

困難驅使我們抱怨,抱怨使我們懷疑神的愛;只有當認清了生命的本質後,我們才能不懼怕地正面去迎接難處;從當中學到順服和信靠的智慧。

耶穌在猶太人中醫好了聾子、啞吧(7:31-36);祂也不拒絕外邦婦人的懇求(7:24-30);祂所作的事都好。

今天,我們可以不必去追究原生家庭、也可以跨過現在的困境;重要的是要來到耶穌的面前。

因為,祂所作的事都好 – 包括祂要為我作的事。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6:30-56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6:30-56

11/11/2016 星期五 馬可福音 6:30-56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可6:45,46)

工作是動態的、禱告是靜態的;它們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然而,工作是不可少的;禱告更是不可少的。

禱告不應該被工作攔阻;但也不能只是為了禱告,而把應該做的工作放下來不顧。

沒有工作上的付出、及辛勞;禱告是空洞的。

沒有禱告的工作是憑著血氣做事,做起來不但支持不久,而且難有長遠的果效。

工作不應該佔去所有的時間、精力,使我們找不到機會靜下來禱告。

禱告也不應該是那麼的抽象,把我們的心思意念從生活的現實中完全抽離了。

即然活在這個世界,我們還是有該負的責任、和該盡的義務。

禱告不是我們逃避現實的避風港;工作也不是能夠把我們從神的面前被吸引到別處的理由。

我們的禱告不是只為了要把工作做好、做完;而因為禱告是使我們之所以可以堅持在工作上的原因。

工作而不禱告,就成了世上的活動;禱告而不工作,就成了只有敬虔的外表。

屬世的參與和敬虔的操練可以有一個妥善的協調;同樣的,工作與禱告、參與和退出、信心和行為,都是一體的兩面。

主耶穌就是我們在合協、完美的榜樣:祂可以一次給五千人吃飽,祂也要辭別了眾人、往山上去禱告。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6:1-29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6:1-29

11/10/2016 星期四 馬可福音 6:1-29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 (可6:20,21)

在來美讀研究所的生涯當中,從東岸到西岸上了兩個學校,我也趁機參觀了好幾個附進的博物館、及藝術館。

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個殘忍繪圖的主題,不約而同的被不同的畫家採用、在不同的藝術館中都佔有顯著的位置:那就是一位穿著華麗的美麗婦人,捧著一個大銀盤,上面放著一個蓬頭垢面、鮮血淋漓的人頭!

當時,我不解為什麼這些畫家的用意是什麼?美女和人頭是多麼不協調的對比!

我到了讀了聖經才知道這是出自新約:希羅底的女兒捧著施洗約翰的頭。

而且,一些畫的背景中有一位驚慌失措的男人;我想那該是希律王了!

希律對施洗約翰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愛他是因為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恨他是因為約翰直言不諉地指出他的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6:18)。

聖經還用了許多字句來描述希律王對施洗約翰喜愛:「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

同時,在下令斬首施洗約翰時,希律王也非常的作難:「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6:26)。

其實,希律王就是今天許多在福音門前長期游走徘徊的人的寫照:他們對教會的印象不錯、喜歡來聽講道、不但覺得聖經言之有理、甚至還願意照著去行。

照人的道理來說,他們已經是很不錯了;沒有八、九十分的話,至少有六、七十分的及格分數了!

然而,這是不行的,有點宗教的情操、有些向善的心都是不夠的。

一個人不認罪、他就無從悔改;他所有的好心、善行、努力都不能救他。

希律王利用自己的權勢,把施洗約翰留在自己身邊,把福音當成充實生命的一部份。

他有點想要福音、但又覺得不必太急;反正施洗約翰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隨傳隨到的。

但是,他在決定斬首施洗約翰的這件事上,卻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左右兩難之中;於是他永遠失去了得救恩的機會。

今天也是如此,不肯認真面對自己罪的人,距離救恩還是很遠的;即使常來教會、努力做好人,也無濟於事。

救恩的機會不見得一直都是一蹴可及的!

這對我傳褔音的態度該有多大的影響啊!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Mark 5:21-43

2016讀經默想 — 馬可福音 5:21-43

11/9/2016 星期三 馬可福音 5:21-43

「耶穌對他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罷,你的災病痊愈了…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對管會堂的說、不要怕.只要信。」 (可5:34,36)

幾年前,在雜誌上曾看過一篇有關經濟走向的文章,內容主要是分析美國製造業的外遷。

其中的一句結論到今天我還記得:一個製造業如果不以服務為導向,在製造中求創新、結合硬體的銷售及軟體的服務,很快的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就會被廉價的外國勞工所取代。

今天的現實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我們硅谷的人可以在幾個像蘋果、特斯拉(Tesla)..等成功公司看得出來:創新、結合服務的製造業是美國經濟的希望。

一個公司一但放鬆了前膽性的服務使命,很快就會被淘汰了。

談起服務的態度,其實最高的典範是我們主耶穌:馬可福音中耶穌馬不停蹄地在關顧、牧養、教導祂所接觸的一切人群。

從今天讀的兩個醫治的神蹟中我們可以看出服事(服務)幾個原則:

(1) 從回應有需要的開始(睚魯)、但也不拒絕行動中間的被打斷(血漏的婦人);
(2) 體貼人的軟弱,不辭辛苦地個別回應人的需要:耶穌並不需親自走去現場,但即然睚魯說了(5:23),祂就依了他;
(3) 在混亂的場合中,把次序和平安帶來:不論是睚魯的家(5:38)、還是血漏婦人在路上的行動(5:28),都是由混亂到安靜。
(4) 除了解決當前的難處,還更進一步關心他/她在靈性上的需要(5:34,36):不論是醫治前(5:34)、或是醫治後(5:36),主耶穌都把人帶到了信心裡。
(5) 有神蹟的醫治、也不忘記把人帶回現實,提醒常識的重要(吩咐給他東西喫,5:43)。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人在信心中帶到神的面前。

今天,不論是在公司上班、或是在家中夫妻相處、教養子女,甚至在教會事奉;都必需要有的是像主耶穌的服務態度。

這不只是為了工作上的安全感、或家中的幸褔感;也是我們是鹽、是光的生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