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6:1-12

11/15/2018 星期四 馬太福音16:1-12

「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太16:2,3)

現代人都多少接受過一些科學教育;因此,第一次接髑到聖經的時候,時常對創造、和神蹟提出了質疑;這是第一類人。

後現代主義普偏化以後;今天,大部份人都相信、也遵重其他人的經歷、及想法。但是,人們不見得對別人的觀念有深究、探討的興趣;這是第二類人。

偶爾遇到一位認真探討的人,但他是不是願意用公正客觀的態度、以真理解釋事實,這又是另一個要超越的台階;這是第三類人。

主耶穌對誠心質疑的第一類人很有耐心(太4:23);但祂責備不用心、不搭調的第二類人(太11:16-18)。

然而,主耶穌對自以為認真、公正,卻堅持自己的主見、不願意面對事實的第三類人有非常嚴肅的斥責:「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神蹟是神做的事蹟,藉著這些不尋常的事蹟、來彰顯神的能力和榮耀。

一位認識神的人,也應該認識神所做的事。

但是,如果一個人用自己想像的標準來看神蹟的話;沒有任何一個神蹟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所以,主耶穌要這些人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當時,主耶穌的醫病、趕鬼、給五千人、又四千人吃飽,已經行很多神蹟了;但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要請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16:1)。顯然,他們不認為主耶穌的醫病、趕鬼、及給眾人吃飽是從天上來的神蹟。

在未信主時,我自己也對神蹟有相當大的難處。但當認識、接受了主之後,才看到神蹟經常在人的改變、事情的成就、及意想不到的恩典中出現 — 這些都是「這時候的」神蹟。

此外,聖經記載的句句實在,聖經中記載的神蹟是「那時候的」神蹟。

有了這麼多的神蹟,人還需要什麼才能承認耶穌是主呢?

「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這正是今天世人的寫照:人們會去看氣象預報來準備衣物、卻不願看聖經來為永生預備地方!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5:21-39

11/14/2018 星期三 馬太福音15:21-39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婦人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喫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罷。從那時候、他女兒就好了。」 (太15:24-28)

「信耶穌、得永生」大概是最簡潔的福音信息了,但還是有人認為這太功利主義、太過於簡單,而難以接受。

但這是符合經訓原則的、聖經中也有很多談到信的經文。然而,什麼是信呢?信耶穌的什麼泥?這還是要從整本聖經的內容來看。

一個可靠的方法該是看耶穌的言行、來幫助我們了解聖經中的信:耶穌在與門徒的對話中,常常責備他們的小信;但在少數誇獎人的信心的對向、卻對是兩個外邦人說的。

其中的一人就是這位迦南的婦人(另一位是羅馬人百夫長,太8:5-10);迦南婦人倒底做了什麼事、使耶穌把祂難有的稱讚給她呢?

有人說是她的堅持:以一個外邦女子、在為解決女兒的痛苦上,她跨出了信心的一步,在公眾的場合上、大聲喊「主阿、大衛的子孫、可憐我」(15:22)、是需要不少的信心和勇氣。

尤其是經過了耶穌起初的拒絕「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和為難:「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之後,她的心難道不會沒有一絲的恢心失望嗎?

但她在順服中,很有智慧的堅持下去「不錯,但是狗也喫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真是難能可貴。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她堅持的信心是放在正確的對象上面:主阿 — 她知道耶穌是施行醫治、拯救的主;大衛的子孫 — 是舊約中所預言到的那位、大衛的子孫;可憐我 — 是超越文化、種族之間鴻溝,而又滿有恩典、施慈愛的神。

這個信不是病急亂投醫的權宜之計,不是迷迷糊糊、人云亦云的一廂情願;而是由對神品格的了解、而是有確定的信心對象,產生連主耶穌都誇獎的大信心。

今天,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及對主耶穌言行的熟悉度,應該比這位婦人多得多;但是,我們能把這些頭腦裡的知識、化成信心上的行動嗎?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5:1-20

11/13/2018 星期二 馬太福音15:1-20

「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又落在茅廁裡麼。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纔污穢人。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 (太15:17-20)

幾前年前藉著大學同學團聚的機會,我安排了兩個星期的假回到了台灣。

發現到每晚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除了有關政治的專題論壇之外、就是有關吃的:烹飪食譜、餐館指南、健康食品…等。其名廚、名營養師的聲譽與影視明星、政治人物比較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注重吃與健康固然不錯,可惜的是在論美食的同時;政治論壇的個各來賓,無不是伶牙利嘴的人物;他們口出的話,不驚人、死不罷休。

這個論到入口的、及出口的議題,就使我想到馬太福音15章主耶穌的講論:入口、及出口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心的問題。

入口及出口的選擇,都是的內心發出來的:過度的強調美食,是不是容易陷在專注現今的享樂、而忽略了屬靈上的需要呢?

大衛在詩篇談到了耶和華的律法時,對神的話與美食有這樣的比較:「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19:10) 。

今天,我們可以開半個小時去一家好餐館、但卻不太容易找到30分鐘來讀聖經。

同樣的,不論是美國大選、或兩岸政治,我們也喜歡聽名嘴的論點、卻不見得有心思去察究他們伶利口齒後面的動機在那裡?或議題本身的內容是什麼?

更進一步的思考,連我們自己口裡說出的話,也常常是像脫韁的野馬,一出去就不曉得跑到那裡?造成了什麼傷害也是不知道的!

所以,大衛在詩篇19篇思念到神的話之後,不自覺的接下這一句話:「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詩19:12,13),這豈也不是很合理的嗎?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的心;但是我們不見得可以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

好不好就從檢驗自己口中出的話開始?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4:22-36

11/12/2018 星期一 馬太福音14:22-36

「耶穌說、你來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太14:29-31)

每一位基督徒都是從信心開始他屬靈生命的成長,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我們也都有這個在信心、屬靈上繼續成長的意願。

但什麼是主耶穌希望在我們身上看到的信心呢?祂的內容、和標準是什麼?

主耶穌在彼得在水面上走、又快要沉下去時,責備他說:「你這小信的人!」,是不是太嚴厲了呢?彼得在那方面顯得小信了?

信耶穌,就是相信耶穌一切的所言、所行。

即然耶穌先前對彼得說了:「你來罷」,耶穌是期待著彼得在水面上走過去的。

這就好像耶穌「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14:22),等耶穌叫眾人散開以後再與門徒會合時,耶穌是期待著門徒們有信心平安的到達對岸的。

可是,知道了結果,並不見得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過程。

雖然門徒們在風浪中的搖撼(14:23),及彼得突如其來的害怕(14:30),都是人在環境中的自然反應;但主耶穌卻不讓他們害怕成為失去信心的藉口。因為,信心就是在相信主所說的一切話都要成就!

身為基督徒,最值得慶幸的就是:我們知道自己是活在盼望的當中,這個盼望就是神的話語一定會成就。

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環境,只是其中的過程,而不是終點。

環境會改變,雖然有時候是又突然、又重大的變化,讓我們措手不及、無法適應。

然而,當我們在這環境中掙扎的時候,總要提醒自已:就像耶穌在門徒們的船邊一樣,神總是在我們之前,為我們預備了一個更新的機會、和更大的恩典。

這些機會、和恩典,要在我們對祂話語的信靠中,才能完全的支取。

對神話語信心的眼光,是我們今天生活動力的根源;不是看環境、也不是靠以往的經驗。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4:1-21

11/11/2018 星期日 馬太福音14:1-21

「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太14:12-14)

在少不經事的大學時代,對愛、我是又好奇、又嚮往的;不時的會想到什麼才是最好對愛的定義。尤其在看過那一部電影「愛的故事」(Love Story, 1970)後,對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愛就是永遠不說抱歉」是非常的不以為然!

這直到了十多年後,在忙完了父親的喪事、發現我最遺憾的少了一個最能談心的人,才了解到我是多麼的愛父親;所愛的人、就是傾心吐意的對象。

可想而知,約翰的門徒在他們心愛的老師施洗約翰被斬了之後,心裡是多麼的傷痛。

把屍首領去、埋葬了…這些事可以使他們暫時忙一陣、轉移喪師之痛,但治不了他們傷痛的根源。

但他們找到了一個好的方法 — 告訴耶穌:耶穌能幫他們治療傷痛、耶穌能幫他們尋找方向、耶穌能使他們再次站起來。

然而,耶穌又能去找誰呢?

「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獨自是為了安靜、退到野地是為了暫時離開忙碌的事奉 — 這都是為了專心禱告。

但人們不讓耶穌休息,從各城裡步行跟隨祂到野地;耶穌並不斥責他們,仍然憐憫、醫治他們。

今天,我們很容易宣稱我們是愛耶穌的;但我們是愛祂的什麼呢?祂的醫治?祂的憐憫?還是祂的安慰?

這些可能都沒錯,事實上,耶穌也在這些事上回應我們。

但是,一個真正的愛不只是止於從對方得到好處而己,而是享受祂的同在、告訴祂我心中的一切意念,以祂為我生命的中心。

這個愛是超過了男女之間的愛情、父子之間的親情、和朋友之間的友情;那是人生終極的追求、自我完全的實現、愛神愛人的基礎 — 這就是回應主耶穌對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