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腓利比書 3:1-12

5/23/2016 星期一 腓利比書 3:1-12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 (腓3:10,11)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是中國人之所以能吃苦、立大志的勵志名言。

孟子中也有這麼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也是激勵了世世代代中國文人、義士的經典名言。

這都表示了人之所以現在願意受苦,是因為有一個希望:在受苦之後,有一個更大的盼望。

對中國人來說:這個盼望是「成人上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都是基於彰顯自己、把別人比下去的心態。

基督徒雖然不致於要自找苦吃、但卻也不在意受苦。然而,我們在受苦時候的昐望並不是要成為人上人,而是勝過自己、與基督聯合。

感謝主!使徒保羅把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心態,詳細的在腓利比書中記載了下來。

基督徒之所以能吃苦,並不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好處,而是因為回應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

「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3:9) 將萬事看作糞土,並不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消極態度,而是為了積極的要得著基督。

基督已為我們承受了所有的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但我們卻不可以說:即然基督已經為我承受了所有的痛苦;那我就只要等著承受因祂為我承受的痛苦,所帶來的益處與祝福,就好了。

如果我要把基督那復活的大能活出來,是不是也該先與基督一同經歷那痛苦、與死亡呢?

基督不僅是為了我們成就了大事,祂也是與我們一同成就了大事;祂更是在我們的裡面成就了大事。

基督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的範本、基督的生命成為我們生命的指標。

因此,我們生命的經歷也與基督相似:受苦、祝福、得勝、得榮是一個整套、不能分割的禮物。

沒有十字架就得不到榮耀;不經受苦架就得難以成長。

這就是保羅所為我們寫下這句話:「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的原因。

2016讀經默想 — 腓利比書 2:12-30

5/22/2016 星期日 腓利比書 2:12-30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 (腓2:14-16)

英語中有一個名詞「The Old Grumpy man」(脾氣暴躁的老男人),他的特徵就是:看什麼事都不順眼、整天在抱怨。

其實,經常抱怨的不只是老男人;不論是男人、或女人,從大人、到小孩子都可能有這個毛病。

與經常抱怨的人相處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這不只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會影響到他身邊所有人的心情。

使徒保羅勸勉腓利比教會弟兄姊妹,在有關教會生活時的要求是非常的高:「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

這無瑕疵的表現從那裡開始做起呢?這令我們吃驚的答案是:「不要發怨言」!

不發怨言應該是不難做到的;但這小小的一步卻是無瑕疵的起步。

發怨言引起爭論、爭論帶來分裂、分裂使力量分散、失去了合一的見證。

在生活上沒有見證,就不可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悲劇,就是從抱怨開始的;所以,抱怨是個多麼嚴重的罪!

在教會生活中,發怨言是我們很大的一個試探:或許是因為教會的環境不盡理想、或許是因為難與一些弟兄姊妹同工、或許是因為沒有人珍惜我的事奉…,難免會咕噥幾句牢騷。

我真的不是一個發怨言的人嗎?問一問自己的配偶或孩子就知道了!

我可能無法改變我的環境、或遭遇;但是要以怎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我的環境和遭遇?這個主權完全是在我自已。

我是凡事謝恩呢?還是經常抱怨呢?

求神憐憫我!讓我做一個神無瑕疵的兒女。

2016讀經默想 — 腓利比書 2:1-11

5/21/2016 星期六 腓利比書 2:1-11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2:3-8)

在這個美國總統大選的前夕,兩黨的候選人已經開始互相丟爛泥的人身攻擊了。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身居將為世界強國的領導人,怎麼會不問政治的真正內容,而選擇了這種譁眾取寵的技裲來爭取選票呢?

權力、以及成功是這個世代中奇貨可居、人人在追求的資產。為了達到成功,方法並不重要、倫理的尺度也可以不顧。

但是,耶穌卻給世人對領導的理解,給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新觀念。

耶穌不但是講解給認識祂的人,祂也用自己的生命行出來,給世人一個最好的榜樣。

耶穌對成功的定義是:忠心地成就天父的旨意。這個旨意就是要把神的公義、憐憫、和平安帶到世上。

耶穌對領導的定義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更好地服事眾人,而不是利用眾人來達到自已的好處。

耶穌對能力的定義是:事奉的人多,他的能力就越強;而不是事奉他的人越多,來表示他的能力越強、地位越高。

即使在今天這個社會裡,誰有膽量宣稱:跟隨他的人,比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多呢?誰有資格敢說:跟隨他的人所產生的能力,比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所產生的能力大呢?

耶穌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耶穌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 這就是祂的成功、祂的能力、祂今天可以使我們順服在祂的帶領的原因。

耶穌的一生對世人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今天,我們也得想一想:我對權力、成功、領導、能力的定義是什麼?我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是是什麼?

2016讀經默想 — 腓利比書 1章

5/20/2016 星期五 腓利比書 1章

「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腓1:9-11)

每年的五月底、六月初,就到了學年將結束的時節。

在這段時期,許多家長都為著孩子們安排暑期的活動;但也有不少家庭是將要把孩子從幼兒園送到小學、從小學送到中學、從中學園送到大學、或從大學畢業要獨立了。

這時,做家長的難免會擔心:孩子們要怎樣去適應這些新環境呢?

其實,我們經常會為許多的人與事擔心:夫妻、孩子、父母、朋友。

我們擔心他們的靈性、學習、健康、安全、交朋友、工作、生活上的安排…。

無可否認的,憂慮、擔心並不能對現實有什麼幫助;反而常使人陷入更深的憂慮之中。

使徒保羅對他心愛的腓利比教會也有同樣的掛心。但是,他在掛心之中,先稱讚腓利比教會在信心、愛心、和盼望上的見證後(1:3-8),馬上就為他們禱告。

當把擔心轉換成禱告時,那並不只是直接了當的把原先我們自己要對自己說的話、轉了一個對象向神說罷了!如此,我們的憂慮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所以,當向神為我們親愛的人代禱的時,我們首先得承認,我們所擔心的人與事,的確是超過了我們自己的智慧、能力。

我們禱告時的信心,就是在交托、信靠時,也就把自己的憂慮、與擔心拿掉了。

我們為所愛的人代求的內容,也是該照神的心意。

在此,保羅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範本:「願我所愛的…,他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他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6:10-24

5/19/2016 星期四 以弗所書 6:10-24

「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 (弗6:13)

以前讀到大衛所寫的恨惡交加的詩篇時,總有一份距離感。因為,就像一般人一樣,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即普通、而又平淡;少有這麼多戲劇性的起浮。

然而,對聖經稍微熟練了一點後,對自己也多了一份認識。

原來,在成聖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有不少的攔阻。這些攔阻可能是環境、或別人;但最大的可能性是自己、或撒但。

天真永遠不可能做為人的安全港。因為,天真正是我們最容易被試探的缺口。

但是,我們也不需要被陷在自己罪惡中永遠地絕望;因為認罪悔改了以後,我們有罪必得赦免的把握。

內疚即於事無補,而且有時甚至使我們做出更有破壞性的反應。

罪愆是那些自己即不願承認、又不敢去對付的過錯;那兒才是最危險的地方。

此外,未被對付的內疚、往往使我們以責怪別人,來做為彌補實際問題的表面工作,它有很大的殺傷力。

雖然可以想辦法把試探者(撒但)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力打破;但正當我們以為一切都安然無恙的時候,它總是試圖後來居上,再次地纏繞我們。

所以,基督徒的生命不應該是普通、平淡、而又少有起浮的。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