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上 7:1-8:40

9/17/2017 星期天 歷代志上 7:1-8:40

「以法蓮…的女兒名叫舍伊拉、就是建築上伯和崙、下伯和崙、與烏羨舍伊拉的。」 (代上7:24)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土地的民族。至古以來,我們都把自己的生命與土地連結在一起;所以,落葉要歸根、賣袓產的人是大不孝!這與現在人把房地產純粹的當成投資的選擇是很不一樣的。

聖經也有相似的觀念,從神給亞伯拉罕的兩大應許:土地(創13:14,15)、及後裔(創13:16,17)就可以看得到。

歷代志上一連串的家譜當中,以法蓮支派的記載裡突然提到了以法蓮的兩個兒子在與迦特人的衝突中喪生的事(7:21);他再生的兒子比利亞是神後裔應許的實現,也是信心偉人約書亞的先袓(7:27)。

然而,更特殊的是:在這裡特別提到了以法蓮的女兒舍伊拉,因為女兒的名字通常是略過不提的。

為什麼提舍伊拉呢?可能是由於舍伊拉建築了上伯和崙、下伯和崙、和烏羨舍伊拉這三座城。舍伊拉顯然是一位能幹的女性。

然而,地土雖然是靠人經營的、但它是源自神給人的祝福。就如雅比斯的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4:10)」,也蒙神的記念。

今天,我的疆界是什麼?在那裡?

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教會。但更可能的是我的家人、我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和我所接觸的褔音朋友。

我是怎麼樣的來建築我的疆界?該怎麼樣的來擴張我的疆界?

在神的國中,值得記念的疆界是什麼?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上 5:1-6:81

9/16/2017 星期六 歷代志上 5:1-6:81

「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他們的族弟兄利未人、 也被派辦神殿中的一切事…」 (代上6:1,48)

Jim Elliot 是一位1956年,在厄瓜多爾、為傳褔音而殉道的宣教士。他殉道的事蹟廣為人所記念:有好幾間學校以他命名,也有以他的故事為背景的傳紀、戲劇、及電影。

但很少人知道感動 Jim Elliot 獻身傳道的是一位在印度的女宣教士 Amy Carmichael。

自從1896年,Amy Carmichael踏印度的宣教工場後直到去世,55年之久,她沒有一步離開印度。她為了印度的年青婦女貢獻了她的一生,拯救了許多陷在火坑的孩子們。

曾經有人問 Amy Carmichael,宣教士的生活如何?她回答說:「宣教士的生活只是一個死亡(殉道)的機會。」(Missionary life is simply a chance to die.)

可見得Jim Elliot 在踏上厄瓜多爾之先,早己經準備好要殉道了!

大多數的人不會以殉道為人生的目標,但殉道者的事蹟的確影響了許多獻身在宣教工場的傳道人。不僅是人們記念他們、相信神也特別記念他們。

這從歷代志上第六章用整整的81節來記錄利末人的家譜看得出來,那比做君王的猶大家譜(2:3-55,4:1-23,共76節)還要多。

除了利末人的名字之外,也記念他們的工作:「他們的族弟兄利未人、也被派辦神殿中的一切事(6:48)」、「他們就在會幕前當歌唱的差、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便按著班次供職( 6:32)」;還記念他們的住處「他們的住處按著境內的營寨、記在下面…(6:54)」。

今天,我不是出生於帝王之家,但是,我可以像選擇利末人一樣:是被神揀選、可以走事奉神的道路。

古人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 來挽嘆想做、又做不到的困境。

但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可以這麼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且嚮往之,而行之可也!」。

問題是,我的心真的是像利末人,那麼嚮往著被神記念的生命嗎?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上 3:1-4:43

9/15/2017 星期五 歷代志上 3:1-4:43

「大衛在希伯崙所生的兒子記在下面…猶大的兒子是法勒斯、希斯崙、迦米、戶珥、朔巴…」 (代上3:1,4:1)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大數據」的處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題目,我們教會中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就是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大數據的處理中,有一種格式叫做「朋友圈子」(circle of friends, or circle of influence),它就是把成千上萬資料中彼此的關係,切割成有一個層次的從屬關係。

這種朋友圈子的格式,大大簡化了資料處理的複雜性。linkedin、和臉書都是基於這種方式處理數據的公司。

同樣的,在家譜的結構上,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只有一代關係的記錄。一代交待清楚了以後,再依序詳明另一代的關係。

如此,不但是紀載上條理分明,後代要查的時候,也容易一層又一層地找到橫跨數代的線性關係。

可是,我們注意到歷代志的家譜卻不是如此。從第二章雅各的家譜開始,先記載了猶大的兒子,之後專注在其中的一支,到大衛的眾子(3:1-9)、所羅門的眾子(3:10)、一直到被擄後的數代之後(3:17-24)。

然後,再回頭來看猶大其他的子孫們(4:1-23)。

為什麼?聖經不是單純的數據庫,是不是這個家譜有它特別針對的對象(昨天的默想)?

對於這些對象來說,這個家譜有它特別的意義?

就像司提反的講道一樣(徙7:2-50),神的救恩是從對一人的揀選開始、其次到一個家族的揀選、然後到一個民族的揀選、再到一個國家的揀選、最後以至於全人類的救贖、神國的成全。

在這救恩成全的路程中,並不是只有第一層的關係而己,每一個層和層之間都是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我們基督徒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今天,我在神國家譜中的那一個環節?

我這個環節的作用是什麼?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上 1:1-2:55

9/14/2017 星期四 歷代志上 1:1-2:55

「亞當生塞特…亞伯拉罕的兒子是以撒、以實瑪利… 以色列的兒子是流便、西緬、利未、猶大…」 (代上1:1,28,2:1)

1960年代成長於台灣的年青人,受到了王尚義兩本書「 野鴿子的黃昏」、及「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的影響,常常自稱為「失落的一代」。

找不到人生的定位、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不僅是當時、也是今天許多年青人的問題。

列王紀、歷代志都是猶大亡國後,以色列人被擄後的著作;相信有許多色列人,就像1960年代的王尚義一樣,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該如何?

倒底是流落在外的猶太人呢?還是在異鄉異地安頓下來的新移民?

對我們第一代在美國定居的中國人來說,這種心態是很容易了解的。

對我們的子女們來說,這是更大的挑戰:他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是在美國的中國人、還是亞裔的美國人?中國對他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舊約讀到了歷代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開始讀了長達九章的家譜。重覆的句型、其中又有許多不熟習的名字,很難讀出什麼趣味。

十年前,我陪著母親,第一次回江蘇老家。見到了許多名字、排行與我父親、我、和我子女相近,但從未見面的至親,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然而,最令我驚愕的是: 他們拿出一份族譜,我的名字居然早已在上面了!

這可能就是歷代志上長達九章家譜的意義了:「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弗1:4)、「名字都在生命冊上」(腓4:3)。

在失落的一代長大的我,還在失落嗎?

我是中國人?美國人?在美國的中國人?還是名字在生命冊上的基督徒?

這些對自我的認定,那一個比較重要?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28-29章

6/15/2015 星期一 代上28-29章

「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 (代上29:14,15)

人在世的日子不長,但常會思想到永恆的問題。為了超越自己年歲的限制,有能力的人—不論是政治人物、或是資本家—常常興建高大的建築物,而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些建築物,來延長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影響力。

既使一些公眾建築、或寺廟,也利用人在這方面的軟弱,以義賣磚頭、柱子…等建材、照捐款面額,用與金額等比率大小的字、把捐款人的姓名刻上,讓一般中產階級的人,也可以稍嚐一些永恆的滋味。

但在聖經卻不是如此。聖殿是聖經中最重要、最宏偉、最輝煌的建築。歷代志上29:2-5大略的敘述了大衛為聖殿所預備建造的材料、及金費。

大衛不但自己盡心盡力、他也開放眾人在聖殿預備的參與:「今日有誰樂意將自己獻給耶和華呢?(29:5)」大衛問不是誰可以樂意捐多少、而是誰可以樂意獻自己?

為什麼他可以有如此高的要求?除了他自己的榜樣之外,最主要的是因為「這殿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神建造的(29:1)」。

在這樣的同心為聖殿的作為中、和會眾傾心的奉獻之後(29:6-8),百姓和大衛都大大的歡喜。

接下來大衛的感恩禱告 (29:10-19),就把奉獻的原則說明的非常清楚:
(1) 奉獻的主因是人在神面前以謙卑的態度感恩:「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
(2) 奉獻的態度不是人把自己擁有的給與神,而是把從神而得的獻給神:「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
(3) 奉獻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留名後代,而是感念永恆的神仍讓短暫的人參與在永恆的事工上:「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

我們只要留意一下,就可以注意到其中的「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這句話每星期都出現在主日週報中。

今天,我為什麼奉獻?我奉獻的態度如何?我奉獻的目的是什麼?

我奉獻了多少?我能樂意將自己獻給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