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12-13章

6/9/2015 星期二 代上12-13章

「他們善於拉弓、能用左右兩手甩石射箭.都是便雅憫人掃羅的族弟兄…迦得支派中、有人到曠野的山寨投奔大衛、都是大能的勇士…」 (代上12:2,8)

一個國的興起、版圖的擴張,在起初都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尤其居民常是對於原有政治體係有眷戀之情的時候,這時,要如何的處理?這對新政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難怪諸葛亮不厭其繁的要七擒七縱孟獲,來換取雲南緬甸一帶的平靜。

對於大衛來說,要在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中得到一致對大衛王朝的支持,應該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工作。

尤其是便雅憫人,因為,掃羅是便雅憫人。大衛多年逃避掃羅,但卻取代了掃羅。這些與掃羅同族同鄉的便雅憫人會服氣大衛的興起嗎?

另外,大衛從前曾投靠猶大的敵人非利士人,而且,非利士亞吉要求大衛與他一同攻擊掃羅(撒上28:1)。後來,大衛雖然沒有真正的參戰(撒上29:9,10),但整個以色列十二支派都能信得過大衛嗎?

這些難題,都在一些非常巧妙的安排下解決了。原來,有一些從便雅憫來的勇士們,在大衛躲掃羅在洗革拉的時候,就跟隨了大衛(12:1,2)。這些人是後來大衛取得整個猶大和便雅憫二族信任的一個基礎(12:16-18)。

另外,在非利士人滅掃羅一家的時候,有瑪拿西人作證:大衛沒有幫助非利士人(12:19)。這些事件集合的結果就是:「天天有人來幫助大衛、以致成了大軍、如神的軍一樣」(12:22)、「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都聽從他們的命令…能上陣、用各樣兵器打仗、行伍整齊、不生二心」(12:32,33)。

這是因為大衛的運氣好,省得他像諸葛亮一樣,要七擒七縱,來換取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同心嗎?不是的、是神的工作:「神的靈感動那三十個勇士的首領亞瑪撒、他就說、大衛阿、我們是歸於你的、耶西的兒子阿、我們是幫助你的。願你平平安安、願幫助你的、也都平安.因為你的神幫助你。」(12:18)

今天,在我的屬靈成長和建造上面,我能算得出來多少巧妙的安排?
是我的運氣好還是神的工作?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9-11章

6/8/2015 星期一 代上9-11章

「被選守門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們在自己的村莊按著家譜計算、是大衛和先見撒母耳所派當這緊要職任的。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按著班次看守耶和華殿的門、就是會幕的門。」 (代上9:22,23)

據2014年6月的美國TNS Conference Board職場滿意程庋調查,只有45%的人對目前的工作滿意,是這20年以來最低的比率。

在同一個調查中也用多選的方式,訊問不滿意的原因。結果是:工作安全感、薪水、和人際關係(尤其是與頂頭上司)為不滿意最主要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在這個調查中,居然看不到以住大家所重視的工作使命感。這或許是社會對工作觀念的變遷、但也可能是調查設計本身的問題。

歷代志中長達九章的家譜是在新一代的利末人中結束的。特別之處,在除了人名之外,還記下了他們的工作職份、和住處。

首先記的是祭司(9:10-13),他們都是「善於作神殿使用之工的」(9:13)。

接著是會幕守門的(9:17-27),在這12節中,有兩次提到「緊要的職任」(9:22,26)、也提到這職份的歷史承傳「是大衛和先見撒母耳所派」(9:22)。

在會幕管理器具的(9:28-32),也是「緊要的職任」(9:31) 。

歌唱的(9:33),想必是今天的詩班,最為特別:「晝夜供職、不作別樣的工」、而且「住在屬殿的房屋」。雖然工作時間長,但供吃、供住,而且工作性質愉快。應該是許多人羨慕的理想工作吧!

雖然利末人的工作是神指派的、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是,他們的工作使命感必是非常高–緊要的職任、大衛和撒母耳所派;他們的榮譽感也會很強—在神的殿、神的倉庫、神的面前供職是多麼幸福啊!

今天,我的工作職份是什麼?我的住處在那裡?

我對我的工作滿意嗎?
我在我的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嗎?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7-8章

6/7/2015 星期天 代上7-8章

「以法蓮…的女兒名叫舍伊拉、就是建築上伯和崙、下伯和崙、與烏羨舍伊拉的。」 (代上7:24)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土地的民族。至古以來,我們都把自己的生命與土地連結在一起;所以,落葉要歸根、賣袓產的人是大不孝!這與現在人把房地產純粹的當成投資的選擇是很不一樣的。

聖經也有相似的觀念,從神給亞伯拉罕的兩大應許:土地(創13:14,15)、及後裔(創13:16,17)就可以看得到。

歷代志上一連串的家譜當中,以法蓮支派的記載裡,突然提到了以法蓮的兩個兒子在與迦特人的衝突中喪生的事(7:21);他再生的兒子比利亞是神後裔應許的實現,也是信心偉人約書亞的先袓(7:27)。

然而,更特殊的是:在這裡特別提到了以法蓮的女兒舍伊拉,女兒的名字通常是略過不提的。為什麼呢?可能是由於舍伊拉建築了上伯和崙、下伯和崙、和烏羨舍伊拉這三座城。

舍伊拉顯然是一位能幹的女性。然而,地土雖然是靠人經營的、但它是源自神給人的祝福。就如雅比斯的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4:10)」,也蒙神的記念。

今天,我的疆界是什麼?在那裡?
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教會。但更可能的是我的家人、我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和我所接觸的褔音朋友。

我是怎麼樣的來建築我的疆界?該怎麼樣的來擴張我的疆界?
在神的國中,值得記念的疆界是什麼?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6章

6/6/2015 星期六 代上6章

「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他們的族弟兄利未人、也被派辦神殿中的一切事…」 (代上6:1,48)

Jim Elliot 是一位1956年,在厄瓜多爾、為傳褔音而殉道的宣教士。他殉道的事蹟廣為人所記念:有好幾間學校以他命名,也有以他的故事為背景的傳紀、戲劇、及電影。但很少人知道感動 Jim Elliot 獻身傳道的是一位在印度的女宣教士 Amy Carmichael。

Amy Carmichael 自從在1896年,踏印度的宣教工場後直到去世,55年之久,沒有一步離開印度過。她為了印度的年青婦女貢獻了她的一生,拯救了許多陷在火坑的孩子們。

曾經有人問 Amy Carmichael,宣教士的生活如何?她回答說:「宣教士的生活只是一個死亡(殉道)的機會 (Missionary life is simply a chance to die)。」可見得Jim Elliot 在踏上厄瓜多爾之先,己經準備好殉道了!

大多數的人不會以殉道為人生的目標,但殉道者的事蹟,的確影響了許多獻身在宣教工場的傳道人。

不僅是人們記念他們、相信神也特別記念他們。這從歷代志上第六章用整整的81節來記錄利末人的家譜看得出來,比做君王的猶大家譜(2:3-55,4:1-23,共76節)還要多。

除了利末人的名字之外,也記念他們的工作:「他們的族弟兄利未人、也被派辦神殿中的一切事(6:48)」、「他們就在會幕前當歌唱的差、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便按著班次供職(6:32)」;還記念他們的住處「他們的住處按著境內的營寨、記在下面…(6:54)」。

今天,我不是出生於帝王之家,但是,我可以像選擇利末人一樣:是被神揀選、可以走事奉神的道路。

古人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來挽嘆想做、又做不到的困境。

但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可以這麼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且嚮往之,而吾行之可也!」。

問題是,我的心真的是像利末人,那麼嚮往著被神記念的生命嗎?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上3-5章

6/5/2015 星期五 代上3-5章

「大衛在希伯崙所生的兒子記在下面…猶大的兒子是法勒斯、希斯崙、迦米、戶珥、朔巴…」 (代上3:1,4:1)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大數據」的處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題目,我們教會中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就是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大數據的處理中,有一種格式叫做「朋友圈子」(circle of friends, or circle of influence)。它就是把成千上萬資料中彼此的關係,切割成只有一個層次的從屬關係。

這種朋友圈子的格式,大大簡化了資料處理的複雜性。linkedin、和臉書都是基於這種方式處理數據的公司。

同樣的,在家譜的結構上,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只有一代關係的記錄。一代交待清楚了以後,再依序詳明另一代的關係。如此,不但是紀載上條理分明,後代要查的時候,也容易一層又一層地找到橫跨數代的線性關係。

可是,我們注意到歷代志的家譜卻不是如此。從第二章雅各的家譜開始,先記載了猶大的兒子,之後專注在其中的一支,到大衛的眾子(3:1-9)、所羅門的眾子(3:10)、一直到被擄後的數代之後(3:17-24)。然後,再回頭來看猶大其他的子孫們(4:1-23)。

為什麼?聖經不是單純的數據庫,是不是這個家譜有它特別針對的對象(昨天的默想)?對於這些對象來說,這個家譜有它特別的意義?

就像司提反的講道一樣(徙7:2-50),神的救恩是從對一人的揀選開始、其次到一個家族的揀選、然後到一個民族的揀選、再到一個國家的揀選、最後以至於全人類的救贖、神國的成全。

在這救恩成全的路程中,並不是只有第一層的關係而己,每一個層和層之間都是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我們基督徒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今天,我在神國家譜中的那一個環節?
我這個環節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