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撒上 11:1-15-12:25

6/30/2017 星期五 撒上 11:1-15-12:25

「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 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 (撒上12:22-24)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個看城門的人對孔子的評語。

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做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結果,但他還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為自己的理想獻身。這人要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然就是他看到了平常人看不到的結局。

撒母耳就是一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他曾經把以色列從灰暗的士師時代帶出來(7:2-17)。他警告以色列人立王的危險、但他們不聽(8:6-22)。他勉強地替他們膏了掃羅(10:1-24),但百姓仍不能理解他們不能只靠看得見的王、而離開了神(12: 6-12)。直到撒母耳年老髮白的時候, 求了個在不該打雷降雨的時節中打雷降雨,百姓才承認他們犯了大罪(12:17-19)。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12:23)。這是年老的撒母耳回答他們的話,他立志要為百姓所做的事奉。

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他苦口婆心的勸告「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 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12: 24),不見得在百姓身上能有果效。他就把百姓得罪耶和華的事、 放在自己的身上。

我的事奉態度又如何呢?上一次為了事奉生悶氣是什麼時候?

當我的好心被拒絕的時候,憂鬱的情緒要持續多久?過了多少時候我才能為冒犯我的人禱告?求饒恕?

在基督的恩典中,無論什麼過犯都有悔改、更正的機會。

如果人可能很快的傷害我們的話,讓我們更快地為冒犯我的人禱告、讓我們更主動地為他指教善道、和正路。

我們並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因為我們有新的生命、復活的盼望。我們可以在聖靈裏,以基督復活的生命來看那別人看不到的結局—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我的事奉是那一類的事奉呢?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求主賜給我這樣的心志。

2017 每日讀經 — 撒上 9:1-10:27

6/29/2017 星期四 撒上 9:1-10:27

「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 (撒上10:21,22)

歷史上所描寫的君王帝相,不是特別的好:像劉邦的「天縱英明」;不然就是特別的差:像那扶不起來的劉後主「無能為役」。

可是,我們從自己身上的經驗,都可以體認到:人是多面的、没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天縱英明;也没有人一輩子是無能為役。

我們從聖經中的許多重點人物看出,他們也都不是一些單面人;有優點、也有不少缺點。問題不在優點、或是缺點,而是他怎樣的在性格上的多面性中發展。

掃羅是以色列的第一個王,他的長相、儀表都好:「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9:2) 。

然而,身材高大的掃羅,在他平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場合上 — 被揀選為王的時候,卻臨時怯場、藏在器具中。

一個大個子的男人,躲在器具(可能是武器) 中,不是露了手腳、就是露了後半身,實在是個令人發笑的窘態、更別提是否够得上天縱英明了。

可是,這一位起初腆靦的掃羅,並不是謙卑,到後來竟無所不用其極的以各種不道德、不仁義的方法來設法保障他的王位。

所以,不論我是內向或外向、收斂或是進取的個性,這都不重要;問題是這些原生的性格,是不是可以交給神、讓神來塑造、使用。

大衛、彼得、保羅…都是有缺憾的人,但他們能超越那些缺憾、成為神所重用的人;掃羅有他天生的優點,但他執著於自己的路,優點也變成了缺點。

今天,我要怎麼來看自己的優點、缺點呢?

2017 每日讀經 — 撒上 7: 5-8:22

6/28/2017 星期三 撒上 7: 5-8:22

「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製造香膏、作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僕。…又必取你們的僕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僕人。」 (撒上8:11-17)

不久前英國慶祝伊麗莎白女王90歲生日。同時,大西洋兩岸、英美的影視煤體,也激起了一陣子對這位在英國歷史上、職掌王權最久女王的風潮。

「皇冠」(The Crown)是其中一個廣受好評的電視劇,不但因為歷史的正確性;也因為演技好、其中有不少描述皇室家族對於人、事、和自己的看法。

劇中皇室在準備女王的加冕典禮時,對於觀禮賓客的安排、禮儀的程序及其義意,有一些另人印象深刻的對話。

其一是加冕典禮的受膏時所講的話;基本上,除了受膏為王外,也是受膏為先知、和受膏為祭司。

英王即然是集君王、先知、及祭司於一身;所以皇室與人是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是神、人之間的中保,雖然住在人間、但是只直接聽命於神、没有必要對人民負責。

君王一旦有了先知、及祭司的心態,不需要問責於人,所以,老百姓自然地成為事奉君王的工具,無止無境的予取予求是件名正言順的事。

其實,中國的皇帝自稱「天子」也是同樣的心態。

奇怪的是:人為什麼心甘情願的被君王蹂躪呢?神在撒母耳記上、也曾經提出同樣的問題、和警告。

但是,人喜樂有與別人所有的、不論是好、是壞,只要大家都有、而我没有,這就成了我的遺憾。

從前的以色列人要王,今天的我們要金錢、成就、地位。

但是,要把信心、和生命、生活的中心擺在看不到的神上,卻是相當的不容易。

從前的以色列人聽到了神的警告,不聽!

今天的我聽到了神同樣的警告,聽、還是不聽?

2017 每日讀經 — 撒上 6:1-7: 4

6/27/2017 星期二 撒上 6:1-7:4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 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 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撒上7:2,3)

記得剛轉到高科技公司上班時,在一次的開發計劃講解會議之後, 我好心的問計劃主持人:「這一部分的工作要在什麼時候完成?」 不料,得到的答案是:「昨天!」

不久之後,我才明瞭這是科技公司的標準笑話。 它反映了硅谷的工作文化:在這高度的竟爭環境中,立刻、馬上、 越快越好、全天侯、24/7…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種環境之中,上班族不但在公司的壓力大、工作時間長; 這種講求效率、要求立竿見影的成果、和無法耐心等待的習慣, 也在不知不覺的當中,漸漸帶到自己的家庭、甚至教會裏面, 造成不少困撓。

撒母耳記上在交待了撒母耳的出生、成長之後(1-3章), 緊接著記載了約櫃的行蹤:從約櫃被擄(4章)、 約櫃在大袞廟的經過(5章)、到約櫃回到基列耶琳(6章)。

如果說約櫃代表的是耶和華的同在;那麼,約櫃的離開、 再回到以色列人中也應該是一個從屬靈上的低落到復興的完整過程。 照當今職場上的行話該是:計劃已經完成了!

但第七章的開始卻有這個記載:「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 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7:2)。

二十年對工商業界來說,幾乎是幾個世代之久。 很少人會想到二十年以後的事情、更少人有等二十年之後, 再來看結果的耐心。

這二十年之中發生了什麼事?「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 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 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 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 和亞斯他錄、單單的事奉耶和華」(7:3,4)。

原來,屬靈的建造是需要耐心、要花時間的。 這是從生命本質的改變,到外表行為上的修正。單憑一時的衝動, 帶出來的是曇花一現的熱心,是不能持久的。

不但個人如此,我們的教會、和普世教會都應該是如此。

今天,我在屬靈的事上對我自己、對我的家人、 對教會的弟兄姊妹有耐心嗎?

我讀經、禱告了以後是不是馬上想看到果效呢?

我如何評估事奉的果效?我看重事工的成敗、還是看重生命的改變?

我是否不經意的把世界的方法和觀念帶到我的事奉裏面?

2017 每日讀經 — 撒上 4:1-5:12

6/26/2017 星期一 撒上 4:1-5:12

「他給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神的約櫃被擄去、又因他公公和丈夫都死了。」 (撒上4:21)

廿世紀初,德國神學家馬丁布伯,在他的經典之著「我和祢」中,用兩個觀念「我和它」、及「我和衪」來描述人和神、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對之後的神學、及哲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原來,人和神間的關係,就像一般人和人的關係一樣,應當建築在相愛、互信的基礎上;從這個基礎再發展出來的互相遵重、依靠、及得好處,那是一個健康、能維繫到長久的關係。

反之,人如果把「人我」的關係、降格到「物我」的關係,把對方的利用價值、放在彼此對於另一方品格的遵重、互信、愛的關係之上的話,這種關係帶來的將會是恢心、失敗的慘劇。

在撒母耳記上、神的約櫃被擄的經過,就是這一個原則的好例子。

祭司以利的兒婦非尼哈在將死之前的這一句話:「榮耀離開以色列了」,就是總結了以色列人在當時失望的心情。

非尼哈所悲嘆的不僅是生命悲慘的遭遇:一日之間,她的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她自己也即將在產難中死亡;更另人傷心的是:她生命中最基礎的依靠 — 神的榮耀(以約櫃代表) ,也突然的被推翻了。

以色列人在當時不只把約櫃視為與神同在的象徵,更把約櫃成為神保護的實體。所以,當抬約櫃出戰,不但不能使以色列人得勝,反而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實在是一個大大的意外。

這就是以色列人把他們與耶和華的關係,從我和衪降格到我和它。其實,早在抬約櫃出戰之前,他們已經把與神愛和信的關係,以使用工具一般的物我關係取代而不自知。

今天,我是不是也有這種傾向,以一些屬靈的習慣:或是禱告、敬拜、教會、活動,當成自己必蒙祝福的尚方寶劍嗎?

不要等到「榮耀離開以色列了」的那一天,才猛然自覺「我和祢」的關係早已成為「我和它」而不自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