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22:1-23:21

10/13/2017 星期五 歷代志下 22:1-23:21

「耶路撒冷的居民立約蘭的小兒子亞哈謝接續他作王.因為跟隨亞拉伯人來攻營的軍兵曾殺了亞哈謝的眾兄長,這樣、猶大王約蘭的兒子亞哈謝作了王。在耶路撒冷作王一年,他母親名叫亞他利雅、是暗利的孫女。亞哈謝也行亞哈家的道. 因為他母親給他主謀.使他行惡。」 (代下22:1-3)

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在1916年當了不到三個月的皇帝,卻帶給國家巨大的傷害。主要的是讓日本籍著21條、及他個人的政治野心,滋養了日本人的侵華政策。雖然他死在二次大戰之前,但八年抗戰所引發的生靈塗炭,他也是主要前因之一。

短短三個月的皇位,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在亞哈謝身上。

亞哈謝在耶路撒冷只作王一年,他做了不少壞事(22:4-7),也不得好死(22:8,9)。但他所留下來最大的問題在「亞哈謝的家無力保守國權」(22:9)。這幾乎使大衛家在猶大國的王位中斷了(22:10-12)。

怎麼會如此?因為亞哈謝聽從他母親的計謀, 把北國最壞王之一的亞哈的作為帶到了南國(22:3-5)。或許是亞哈謝的母親是亞他利雅、亞哈的女兒,他難免不受到母親、及外公的影響。但是,他也有一位好父親:盡心尋求耶和華的約沙法(22:9)。

為什麼亞哈謝不效法父親呢?人可以怪罪於生長家庭、或外在環境, 但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今天,我是一個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怪罪於原生家庭的人嗎?

我一時錯誤的選擇,不僅影響了我自己、也很可能留給後人無盡的傷害。我能不謹慎嗎?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20:20-21:20

10/12/2017 星期四 歷代志下 20:20-21:20

「有人來報告約沙法說、從海外亞蘭那邊有大軍來攻擊你… 約沙法便懼怕、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 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 」

在列王記、歷代志中南國猶大、及北國以色列記載的諸王之中,很清楚的分別好王、壞王; 先知的直言通常也落在聽不進去的耳朵裏;所以,耶和華藉著外邦人的攻擊來懲罰以色列人。似乎神恩慈的一面在這幾卷書中不常出現。

但是,在歷代志下20章中,約沙法對亞捫人和摩押人的入侵的記載,使我們不得不承認神的恩慈一直沒有改變,祂對悔改的人所行的拯救從舊約到新約都是一致的。

前天我們看到約沙法資財豐富之後,影響了他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在未求告耶和華的情況下,與以色列聯盟攻基列(18:1-3),以致被先知當面指責(19:1-3)。

但在20章,這一次的防禦之戰中,約沙法在考慮他的軍事、政治上的可能選擇之前,在懼怕中的他定意尋求耶和華、而且要求猶大全地宣告禁食。

他接著的禱告(20:6-13)是非常經典的哀歌:大能的神、守約施慈愛的神、我們的無助、以及我們的信靠。

耶和華要他們把信心化成實際的信心行為:「不要爭戰、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20:17)。

約沙法的信靠、成了以詩班極大讚美耶和華的聲音,打羸了大軍壓境的戰爭(20:21-30)。這是以色列人歷史中的大事。

今天,我的懼怕是什麼呢?

我能從過去的失敗中學到功課嗎?

我能以我的行動來表現我的信心嗎?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19:1-20:19

10/11/2017 星期三 歷代志下 19:1-20:19

「又在猶大國中遍地的堅固城裡、設立審判官、對他們說、你們辦事應當謹慎,因為你們判斷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判斷的時候、他必與你們同在。現在你們應當敬畏耶和華,謹慎辦事,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不義、不偏待人、也不受賄賂。」 (代下19:5-7)

古書上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說水能載船、也能使船翻。這引申比喻百姓與君主的關係:百姓可以擁戴君王,也可以將其推翻。

的確,如果一國之君要想安於其位,一定要心中存有百姓,真正解決百姓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危機日增,自己也將處於危亡的境地。

「不患寡、而患不均」:百姓首要解決的是公平的問題。所以,猶大王約沙法在信仰、行政的改革時,不但在各城設立審判官、還特別要求這些審判官要謹慎的判斷。

中國古書也有相似的提醒、但它是根源於維持政權的穩固、怕老百姓造反;聖經的原則卻不是為了討好人,而是基於對耶和華的敬畏。

作判斷時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也就是說:審判官的判斷不是看他本人的傾向、也不是代表他國家的法統,而是代表耶和華、將神的公平和公義彰顯在他的判斷上。

所以,這裡強調的不止於國家、社會的公義;更是神的公義。

近年來中國的反腐作風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由此可見社會的公義的重要性;但每一個人對義的尺度和觀點都不相同,如果沒有神的公義做標準,過如不及、猶恐失之的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這一片對公義的期待和要求之時,基督徒卻不可忘記我們對神的期待是什麼?

神的祝福是大家都想要的,但同時卻很不願意去面對神的公義;甚至,我們下意識的照著自己所認為的敬虔,期待著神給我們當得的恩典。

這種好心有好報、積陰德換陽富的心態,基本上就是屬靈上的交易。

然而,我們真的信神沒有不義、不偏待人嗎?

以敬虔事奉來換取神的祝福,也否不是在賄賂神嗎?

神是位不受賄賂的神,我們沒有任何的立足之地來與神討價還價的。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17:1-18:34

10/10/2017 星期二 歷代志下 17:1-18:34

「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就與亞哈結親…先見…耶戶出來迎接約沙法王、對他說、你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因此耶和華的忿怒臨到你。」 (代下18:1,19:2)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的錢少了一點。所以,財富的增多是一件受人歡迎的好事。

然而,太多的資財也會負面的影響到人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力;這是我們都知道的。

但我們比較少聽到的是:不僅是個人、連國家的元首、甚至整個國家都可能受到資財豐富的負面影響。

約沙法就是一位這樣的王,從各方面來看,他都值得稱為好王。

他奮勇自強、防備以色列人(17:1)、他行他祖大衛初行的道、不尋求巴力、只尋求他父親的神遵行他的誡命(17:3,4)、他差遣臣子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猶大各城教訓百姓(17:9)。

然而,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之後,他就忘了列國、眾民向他貢納禮物的原因是「耶和華堅立他的國」(17:5)。

所以,雖然在作王之初防備以色列人(17:1)、除掉邱壇和木偶(17:6),現在反而要與北國最敗壞的王亞哈結親(18:1)。

財富影響一個人做正確的判斷,被先見耶戶的這句話說的很清楚:「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19:2)

今天,我生活在世界的科技中心硅谷,資財的增加、聲名的遠播,都是世界各地的人所羨慕的。

但是,我會不會在資財豐富之後,影響了我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力呢?

「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 (箴30:7-9)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15:1-16:14

10/9/2017 星期一 歷代志下 15:1-16:14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你這事行得愚昧,此後、你必有爭戰的事。亞撒因此惱恨先見、將他囚在監裡。那時亞撒也虐待一些人民。」 (代下16:9,10)

于禁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大將。他整頓軍隊、討伐黃巾、平了張繡的反叛、守執節義,原是一位非常得眾望的將領;可惜的是在關羽攻樊城時,變節投降。後來抑鬱而終。

難怪人之所以說:蓋棺才能定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晚節不保的人,他所做的好事記得的人不多,留給人的印象總是負面的。

亞擻王就是一位令人惋惜、而晚節不保的王。

亞擻行耶和華眼中為善的正事、國中太平(14:1-5);在古實王的入侵時,仰賴耶和華、大敗古實人(14:9-15);貶了拜偶像的太后(15:16)、與百姓立約,盡心盡性的尋求耶和華(15:11-15);國中35年沒有爭戰的事。

一切是這麼的順利、美好,如果停在這裡就太完美了!

但是,為了要對付北國以色列的侵擾,亞擻未求告耶和華、就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直接找亞蘭王求救 招得先知哈拿尼的責備(16:7-9);亞擻不但聽不進去,反而把哈拿尼關在牢中(16:10)。

亞擻死在腳上的重病(16:12),這與他的晚節不保似乎是相對襯的。

今天,我的環境一切都順利嗎?

平順的環境是不是使我警醒的心鬆懈下來了?

晚節不保是多麼可惜的事!我的晚節會怎麼樣子的結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