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29-30章

6/27/2015 星期六 代下29-30章

「正月間他們不能守、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百姓也沒有聚集在耶路撒冷。王與全會眾都以這事為善。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使他們都來、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守逾越節、因為照所寫的例、守這節的不多了。」 (代下30:3-5)

柏林圍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刻開放。這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隨後數週,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歷史稱爲「柏林圍牆倒塌」事件。

在以色列歷史中,南國猶大及北國以色列之間的恩怨情仇不亞於東西柏林之間的衝突。他們也有一次拆毀中間所隔之牆的機會,這就是記載在歷代志下30章的故事。

希西家是南國的好王之一。他最受歷代志稱讚的事蹟,就是恢復祭司的功能、和獻祭的禮儀(29:3-36)。但是,他不以恢復為滿足;把一個原以家庭為單位的守逾越節(出12:1-20),擴大到一個全國一起記念的日子(30:1,2)。

因為自潔的祭司不夠,不能在原定的正月過逾越節。但這個缺乏正是復興的開始,難怪眾人都以此事為美(30:4)。於是,希西家把節期推後到二月、並邀請以色列全境的百姓到耶路撒冷過節(30:5-9)。

但是,接受希西家這個好意的人不多,反而譏笑他們(可能是由於政治上的考量,30:10)。然而,還是有少數北國的以色列人自卑、轉向神(30:11)。

希西家與祭司們也不在意,所以,參與的大家盡都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30:26)。

今天,我是不是在主裏有極大的喜樂、以致於產生了拆毀中間所隔之牆的勇氣?

我是不是很擔心「好人沒有好報」,以致於失去了做為恩典出口管道的機會?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26-28章

6/26/2015 星期五 代下26-28章

「但那裡有耶和華的一個先知、名叫俄德、出來迎接往撒瑪利亞去的軍兵…你們竟怒氣沖天、大行殺戮。如今你們又有意、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神的事麼。現在你們當聽我說、要將擄來的弟兄釋放回去、因為耶和華向你們已經大發烈怒。」 (代下28:9-11)

身份的認定,對我們的子女來說是一個很重要、又令人困撓的問題。他們是中國人?美國人?在美國的中國人?還是有中國血統的美國人?倒底身份的認定是由膚色決定?由出生地決定?由生長環境決定?還是由文化的認同決定?

這不僅是旅美華人的問題,也是歷代以色列人的問題。以色列人知道他們是耶和華的選民,他們也引以為傲。但誰是以色列人?看父母嗎?如果有一方是外邦人怎麼辦?看出生地嗎?那被擄後出生的怎麼辦?

在猶大國最敗壞的亞哈斯王之時,北國以色列大敗了猶大國、一日殺了12萬猶大人(28:6)、又有20萬猶大人被擄、將要到北國做奴隸(28:8)。

這時,北國有一位先知俄德、站出來講話了:倒底誰是以色列人?不是基於地理位置、也不是基於政治國界,而是知道自己得罪了耶和華的人(28:9)。在這個基礎上,猶大國、及以色列國都是得罪耶和華的(28:10),所以,彼此是兄弟,不是敵人(28:11) 。

於是以色列人認罪,不但放了被擄猶大的人,還給他們衣物、鞋、及吃喝(28:25)。這是在亂世之中一件被記念的美事。

今天,誰是神的選民?豈不是因信稱義的人嗎?

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會比我是基督徒重要嗎?

我要怎麼樣幫助我的子女找到他們的自我認定?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24-25章

6/25/2015 星期四 代下24-25章

「耶何耶大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死的時候、年一百三十歲。葬在大衛城列王的墳墓裡.因為他在以色列人中行善、又事奉神、修理神的殿。」 (代下24:15,16)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印象是從三國演義中來的,他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絕頂聰明的代表:他的謀略、他做事的精明,幾乎到了神奇的地步。

可是,讀過「出師表」的人,對諸葛亮的推崇就不止在他的智慧而己;而是在劉備託孤後,他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的忠誠。這感動了許多人,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為後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在猶大國的歷史上也有一位類似的人物,那就是輔佐約阿施的祭司耶何耶大。

列王時期的先知和祭司,在國家的政策及方向上是一個幫助君王的角色;聽不聽、做不做是君王自己的選擇,但耶何耶大所做的是遠超過了他的職責。

耶何耶大從保留大衛家遺孤開始(22:11,12)、到策劃政變,罷拙亞他利雅(23:1-15);然後幫助約阿施與眾民立約,做耶和華的民(23:16-20)。在約阿施長大以後、有意重修耶和華的殿時,他協調在財務、工程上的諸多事務;修建完成之後,也常與眾人在殿中獻祭(24:14)。

難怪在歷代志的諸君王之中,祭司耶何耶大的事蹟記載的非常詳細,所用的篇幅甚至比許多的君王還長。他是被神記念的!

可惜的是,約阿施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耶何耶大死了以後,他就胡作非為了(24:17-22)!約阿施王死後,不得葬在列王的墳墓裏(24:25)、而祭司耶何耶大死後葬在列王的墳墓裏(24:16),這就說明了一切!

今天,我在神的家中是一個只盡自己職責的人嗎?

我隨時的向人要我事奉的範圍(job description)、還是把神家中的事,看成自己家的事?

現代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嗎?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22-23章

6/24/2015 星期三 代下22-23章

「耶路撒冷的居民立約蘭的小兒子亞哈謝接續他作王.因為跟隨亞拉伯人來攻營的軍兵曾殺了亞哈謝的眾兄長.這樣、猶大王約蘭的兒子亞哈謝作了王。在耶路撒冷作王一年.他母親名叫亞他利雅、是暗利的孫女。亞哈謝也行亞哈家的道.因為他母親給他主謀.使他行惡。」 (代下22:1-3)

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在1916年當了不到三個月的皇帝,卻帶給國家巨大的傷害。主要的是讓日本籍著21條、及他個人的政治野心,滋養了他們的侵華政策。雖然他死在二次大戰之前,但八年抗戰所引發的生靈塗炭,他也是主要前因之一。

短短三個月的皇位,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在亞哈謝身上。

亞哈謝在耶路撒冷只作王一年,他做了不少壞事(22:4-7),也不得好死(22:8,9)。但他所留下來最大的問題在「亞哈謝的家無力保守國權」(22:9)。這幾乎使大衛家在猶大國的王位中斷了(22:10-12)。

怎麼會如此?因為亞哈謝聽從他母親的計謀,把北國最壞王之一的亞哈的作為帶到了南國(22:3-5)。或許是亞哈謝的母親是亞他利雅、亞哈的女兒,他難免不受到母親、及外公的影響。但是,他也有一位好父親:盡心尋求耶和華的約沙法(22:9)。

為什麼亞哈謝不效法父親呢?人可以怪罪於生長家庭、或外在環境,但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今天,我是一個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怪罪於原生家庭的人嗎?
我一時錯誤的選擇,不僅影響了我自己、也很可能留給後人無盡的傷害。我能不謹慎嗎?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20-21章

6/23/2015 星期二 代下20-21章

「有人來報告約沙法說、從海外亞蘭那邊有大軍來攻擊你…約沙法便懼怕、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

在列王記、歷代志中南國猶大、及北國以色列記載的諸王之中,很清楚的分別好王、壞王;先知的直言通常也落在聽不進去的耳朵裏;所以,耶和華藉著外邦人的攻擊來懲罰以色列人。似乎神恩慈的一面在這幾卷書中不常出現。

但是,在歷代志下20章中,約沙法對亞捫人和摩押人的入侵的記載,使我們不得不承認神的恩慈一直沒有改變,祂對悔改的人所行的拯救從舊約到新約都是一致的。

昨天我們看到約沙法資財豐富之後,影響了他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在未求告耶和華的情況下,與以色列聯盟攻基列(18:1-3),以致被先知當面指責(19:1-3)。

但在20章,這一次的防禦之戰中,約沙法在考慮他的軍事、政治上的可能選擇之前,在懼怕中的他定意尋求耶和華、而且要求猶大全地宣告禁食。

他接著的禱告(20:6-13)是非常經典的哀歌:大能的神、守約施慈愛的神、我們的無助、以及我們的信靠。

耶和華要他們把信心化成實際的信心行為:「不要爭戰、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20:17)。約沙法的信靠、成了以詩班極大讚美耶和華的聲音,打羸了大軍壓境的戰爭(20:21-30)。這是以色列人歷史中的大事。

今天,我的懼怕是什麼呢?
我能從過去的失敗中學到功課嗎?
我能以我的行動來表現我的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