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17 星期四 撒下15:13-16:23
「撒督、和抬神約櫃的利未人、也一同來了、將神的約櫃放下,亞比亞他上來、等著眾民從城裡出來過去。王對撒督說、你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他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他的居所。」 (撒下14:23,24)
一個將要溺水的人、忍不著會抓緊身邊漂過的蘆葦;一個在危急中的人、不放過任何可能的解決的門路;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反應。
大衛在自己親生兒子押沙龍叛變時,匆匆忙忙的帶了一小部份臣僕,狼狽地逃離耶路撒冷。
這不僅在國家政治上的危機、對大衛個人來說,也是個刻苦銘心的慘痛時刻。
然而,在逃亡之中,大衛還不忘他身為君王的責任:他的臣僕都在他面前過去(15:18),表示他是最後一個離開京城的。
在慌亂之中,抬神約櫃的利未人、也把約櫃一同抬出來了。
必竟,約櫃不僅是代表了神的同在、也是以色列君王權力的象徵;而且,約櫃是大衛早先從非利士人迎接回來的;帶著約櫃逃亡,畢竟是一個好處多於壞處的選擇。
但大衛在這麼大的危急當中,並不抓著約櫃同行的機會,反而立刻對撒督說: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
為什麼大衛會拒絕這個有約櫃同在的機會呢?可能是前車之鑑(撒上4)還歷歷在目;但從大衛的一生看來,該不是這個原因。
大衛是為了求生而逃。他不會因為眷戀他的王位、而不擇手段地做不合原則的事。這對於一位政治領袖而言,是非常少見的。
大衛知道押沙龍的叛變不只是政治上的鬥爭,更是起源於家族內部的不合。
這是神對大衛罪的審判,即使在為押沙龍的追殺逃亡時;所以,大衛仍然選擇順服神、而不是挾持神。
對神的順服、雖然起源於一個人意志上的決定;但日久了之後、這種態度會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份,不論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或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他所做的選擇都是:把敬畏神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
今天,我對神存著一個什麼心態呢?
是一個緊抓住神祝福不放的即得利益者?
還是凡事謝恩地以敬畏神來做我行事為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