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書23-24章

4/3/2015 星期五 書23-24章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書23 : 15)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或大、或小的選擇。這些的選擇決定了人的一生。

有時候自己認為是重要的選擇,後來發現,其實那與後來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反之,有些自己認為不經意的選擇,倒成為生命中決定的因素。

約書亞臨終前召集百姓,留下遺言。他提醒以色列人,在他離世之前,要做一個重大的抉擇:他們可以選擇:(1) 事奉耶和華,(2) 事奉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3) 事奉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

耶和華在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他們或聽列祖說過、或是親眼看過(23:2-13)。

那是透過摩西、和約書亞的帶領,但是現在帶領的人要走了、環境將要不同了。現在這是每一個個人、每一個家庭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了!

色列人的選擇應該是不難的。但約書亞似乎給他們很多難處(23:19-27) 。他的意思是要他們謹慎的做個選擇、堅守他們的選擇。同時,把他自己的選擇告訴他們:「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這是我、和我家的選擇。從我開始、貫徹在我整個的家族中。我不但要為自己負責,也要帶領我的家庭來事奉耶和華。我是主導、我是榜樣,我的家來跟從。

這是與我們現代文化非常不一樣的—在教會裏、甚至在牧師、傳道人中間,家庭總是排在第一位。家裏的事最重要、和睦的家庭是必需傾力以赴的,這幾乎是天經正義的道理。

接下來,可能是工作,必竟那是生存的本能。如果行有餘力的話,再來談讀經、禱告、和事奉。

可是,約書亞告訴我們,要選擇一個正確的次序:我先事奉耶和華、才可能帶動我家來事奉耶和華。這不是可以輕忽的決定,不可以等到我家事奉耶和華以後、我再來事奉耶和華。

耶穌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10:37-39) 我信得過牠的話嗎?

信從耶穌、做主門徒,在我的觀念裏是個大決定、或是個小決定?

信從耶穌、做主門徒,在我的生命中產生了多少的影響?
是真的、像聖經中描寫那麼大的影響嗎?為什麼不是呢?

我是帶領全家事奉耶和華的人?
或是讓全家阻礙我事奉耶和華的人?
還是等著全家帶事奉耶和華的人?

2015 讀經默想 – 書20-22章

4/2/2015 星期四 書20-22章

「以色列人以這事為美.就稱頌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 (書22 : 33)

正義的尋求是人的天性。所以,當惡人得到他的惡報時,我們都有一種舒暢、解脫感。

影視界也了解這種心態,所以常用這一類的題材為劇本。1970年代非常賣座的經典影片Dirty Harry (中文為「警探哈里」 、或「緊急追捕令」) 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但問題是於在人的罪性,使人的判斷常有偏差。在不清不楚的判斷中,如果還要堅持替天行道的話,很可能就把自己陷在更深的罪裏了。

約書亞記22章就記載了一個類似的事件。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選擇了約旦河之東的平原地安定下來(22:4),離開了其他進迦南地的九個半支派。現在,又聽說他們居然在靠約但河邊上、築了一座高大的壇!(22:10)

高大,使人聯想到巴別塔(創11);壇,使人聯想到金牛犢前面的壇(出32)。難怪以色利人說:「從前拜毗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麼?」(22:17,18)

從經文的敘述來看,顯然這九個半支派的人己經把約旦河之東的兩個半支派看為外人,而稱自己為以色利人了。(22:11)

這就是分裂的開始;替天行道的心由然而生:「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22:12)

一場兄弟相殘的內戰,就將要一觸即發了!好在,接下來,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人解釋(22:21-29)、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冷靜的聆聽,使「以色列人以這事為美.就稱頌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22:33)。一場兄弟鬩牆的血腥場面就這樣子的避免了。

我覺得「這事為美」是指彼此的解釋、了解、和接納;而並不是指所築的壇。

那麼,倒底在約旦河之東築壇是不是一件該做的事呢?從這一整章中,找不出耶和華說話,也找不到雙方面尋求耶和華的記載。耶和華神在這築壇的事是沈默的,但沈默並不表示讚許。

事實上,這座高大的壇似乎沒有發生什麼作用。因為,聖經上沒有其他地方再提到它。而且,約旦河之東從此成了猶太人的傷心之地,常受外患。(士6:33,撒上13:5) 顯然,高壇也不代表神的悅納和同在。

今天,我是不是還存著一點替天行道的心態?

對屬靈、屬世事情的判斷,我會不會過於自信?

我可以冷靜的聽他人的解釋嗎?

我能夠接納他人的解釋來改變自己的做法嗎?

我是不是可以珍惜合一過於我對公義的認定?

2015 讀經默想 – 書17-19章

4/1/2015 星期三 書17-19章

「約瑟的子孫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到如今既然賜福與我們、我們也族大人多、你為甚麼僅將一鬮一段之地、分給我們為業呢。約書亞說、你們如果族大人多、嫌以法蓮山地窄小、就可以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在樹林中砍伐樹木。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迦南人、就是住伯善和屬伯善的鎮市、並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鐵車。」

家裏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家庭,都小少不了這樣的經驗:當有好吃、好玩的時候,兩個都會找各樣的理由選那大的、好的;可是,當要幹活、做事的時候,同樣的理由卻是用來選那小的、容易的。

在約書亞為以色列分地時,約瑟的子孫就是有這樣的心態。先是嫌以法蓮山地窄小、不夠他們住的。那麼,再加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地方應該夠大了吧?

但還是不行!首先,那是山地,住不了多少人(17:16);其次,旁邊的平原也不是可能的發展地方。因為,住平原的迦南人、伯善人、甚至整個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鐵車。約瑟的子孫怎麼可能與這些強大、凶悍的人做鄰居呢?突然,這時侯他們的族大人多己不是優點、而是累贅了!

約書亞提醒他們,族大人多就是一個強盛的記號(17:17)。所以,不可只看到僅有的一鬮之地。旁邊的山地要歸他們使用、靠近的平原也必歸他們。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他們還是能把迦南人趕出去。(17:18)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耶和華的應許。難怪,過了不久,約書亞就對他們沒有耐心了。「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18:3)

今天,我是不是也把為自己得好處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而不願意親自動手、勞力地來實現神的應許呢?

我是不是可能也會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和辛苦,而把神的應許放到一邊,還在等一個不需要這麼辛勞的下一次機會呢?

有沒有可能我的膽怯和懶惰,遮篕了神在我身上更多的恩典、在我生命中更大的心意呢?

2015 讀經默想 – 書14-16章

3/31/2015 星期二 書14-16章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希伯崙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書14:14,15)

人的一生是多面的:有起有浮、許多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別人不能知道的。

眾人對一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常常是由他所做的一些事來決定;而這些事是從他生命中最根本品格的外在表現。

這種印象可能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雖然不甚雅,但通常還是滿準確的。

我們對迦勒的印象就是這樣:「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他就是一個專心的人:他的生活不複雜、他的一生也很簡單、他有的心思意念也不多。

他很專心,他的專心在「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聖經上對迦勒所有的記載都是在敘述他如何的跟從耶和華。他似乎沒有什麼別的念頭、他也好像不看環境、他更是沒有感受到一點點同儕的壓力。他想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耶和華藉摩西所告訴以色列人的。

從四十歲當探子、到八十五歲將近迦南地的時候,迦勒的心思還是一樣的:「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 四十五年的漂流、同儕的倒斃曠野,似乎對他毫無影響。

這也許就是耶和華使他能長青不老的原因—「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14:10,11) 。

希伯來文中的迦勒是個複合字:「迦」是完整、完全的意思、「勒」就是心;所以,迦勒就是全心全意。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多麼美的名字,放在迦勒的身上是完全合適的。

神並沒有給迦勒一個容易的任務,以八十五歲高齡,「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就是示篩、亞希幔、撻買」(15:14)。

想想看,我希望人怎麼樣來記念我?
我做的什麼事是最能表達我內在的品格?
我是一個專心的人嗎?外在的環境、他人的意見對我有多少影響?
我是個強壯的人嗎?還是常常在為那不復返的青春嘆息?

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迦勒,一個看來很簡單的人做到了。
但是,他實在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那是我由衷所羨羡的。

2015 讀經默想 – 書11-13章

3/30/2015 星期一 書11-13章

「那些城邑所有的財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書11:14,15)

人天生就會有同情弱者及受害者的心。因此,許多慕道友在讀到約書亞記都會問:為什麼對迦南人這麼殘忍— 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11:14) 其實,這不僅是慕道友的問題,也是曾經困撓、或是仍在困撓我們的問題。

我想,最好的答案還是在聖經裏找。這些行動的來源是什麼?它的目的是什麼?要對我們這些讀經的人講什麼?

「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11:15)、「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11:20)、「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11:23)

「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在這幾節經文中重復了三次。這不只是在強調耶和華所吩咐的重要性,也是突顯了約書亞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執著—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難道約書亞沒有自己的情緒嗎?難道約書亞沒有手軟的時刻嗎?聖經沒有提,我們也不知道。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即使他有,他也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底下。而且,聖經是以正面的語氣來描述這些事件。可見得,我們也需要以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些事。

「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11:23) 爭戰的目的是為了太平,這是一個滿有弔詭性的陳述。歷代的君王、政客也曾用它來證明涉入爭戰的理由。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爭戰的對象。對於進迦南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先要把自己分別為聖、不受迦南人在信仰上淫亂的影響;才能把耶和華的福帶到萬民。在今天,我們首要的也是在屬靈的爭戰得勝。所以,屬靈的爭戰是為了屬靈的安息是合乎真理的。

哪裡是我的「迦南地」?什麼是我的「迦南人」?
我的爭戰是什麼?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