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7:1-8:21

6/10/2017 星期六 士師記 7:1-8:21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 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 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士7:2)

英雄是大家期待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間, 我們卻很少看到值得被稱為英雄的人物。

所以,電影、武俠小說、 流行歌曲、甚至電視娛樂節目都曾經以「誰是英雄」為名。

在士師記裏,我們也有同樣的困難: 基甸率領了三百人大敗了米甸人帶領的十二萬東方大軍(7:16, 8:10)。

如果我們只知道這些,事情就簡單很多了 — 基甸該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但聖經偏偏對基甸有許多不像英雄的記載:他打麥時怕被米甸人搶( 6:11)、他要耶和華的使者証明身份(6:19)、他拆毀巴力的檀時怕父家和本城的人(6:27)、他一再求神蹟為印證(6:36-40)、他戰前害怕(7:10)。

但是,在戰勝之後,基甸的懦弱變成了凶殘和自大。

基甸在戰後用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袖手旁觀的疏割人(8:7,16) ,拆毀、殺盡不幫忙的毗努伊勒人(8:9.17)。

為了羞辱戰俘,他要他幼年的兒子殺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 8:30),可惜沒做成,他反倒得親自動手、自取其辱。

他嘴上會說屬靈的話:「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 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8:23)。

但轉過身子,卻去做不屬靈的事:「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 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8:26)。

如果要蓋棺論定他的功過,我想,最多也只能給他個三七分; 三分功、七分過。

因為,「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 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 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8:27)。

那麼,誰是英雄?

「跟隨你的人過多、 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 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7:2)。

是耶和華把三萬二千人減到三百人, 是耶和華把將米甸人交在以色列人手中。

士師記裏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位 — 那就是耶和華!

今天,誰是我的英雄?

我還在找我心目中的英雄嗎?

我還有一點想做別人的英雄嗎?

我在爭戰之前是不是害伯、沒有信心、而且要求印證?

我在得勝之後是不是有可能自大、目中無神?

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6:1-40

6/9/2017 星期五 士師記 6:1-40

「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阿、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說、主阿、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麼?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 (士6:12,13)

中國人有優久輝煌的歷史。

我們中國人的歷史課程、除了介紹史實之外,也很明顯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提高民族主義、來為當前的政府服務。

但是,只沈浸在輝煌的歷史中,也有弄巧成拙的時候:基甸的蒙召過程、就是一個例子。

當耶和華的使者稱基甸為「大能的勇士」時,他的心情不是高興、更不是謙卑;而是覺得不合時宜。

因為,對基甸來說,馬上接下來的一句「耶和華與你同在」是非常刺耳的!

「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麼?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

顯然,基甸並不是不知道猶太人的輝煌歷史,而是無法把歷史與現實連在一起。

雖然,人從小都被教過:我們是國家將來的主人翁、創造歷史的下一代;但成年以後,卻發現自己所能做的不多;能夠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過一個平靜無奇的生活己經不錯了。

可是,當神揀選一個人時,祂有百般的忍耐、和恩慈;祂不會輕易放棄祂所揀選的人。

即使基甸有抱怨(6:13)、有懷疑(6:36-40)、有懼怕(6:23,27) 、有推拖(6:17),神還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做為一個創造歷史的人。

基甸像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一樣,不是一個天生異稟、意氣憤發、有豪情壯志的人。

然而,在他的平凡中,神看到了他可以成為一個拯救以色列人的士師、一位被後人記念的大能勇士。

今天,雖然不知道你、和我是不是一個能改變歷史的人,但神對你我的揀選也一定有祂的目的。

對神的抱怨、懷疑;對使命的懼怕、推拖,其實都被基甸使用過了。

神對基甸的抱怨、懷疑、懼怕、推拖也己經籍著聖給了答案。

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籍口,不對神的揀選和呼召有所回應呢?

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5:1-31

6/8/2017 星期四 士師記 5:1-31

「底波拉阿、興起、興起、你當興起、興起、唱歌, 亞比挪菴的兒子巴拉阿、你當奮興、擄掠你的敵人。 那時有餘剩的貴冑、和百姓一同下來.耶和華降臨,為我攻擊勇士。 」 (士5:12,13)

歷史上被人傳述的戰爭少不了兩個原素:首先, 那必是一場定江山的決戰;其次,戰勝的原是不被看好的一方。 然而,帶領勝利的將軍才是那被人稱頌的英雄。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巴拉帶領的以色利人、 與迦南王耶賓的將軍西西拉、在基順河邊的大戰是非常特別的: 因為,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位得勝的將軍。

西西拉有鐵車九百輛,在以色利人中作威作福己達二十年 (4:3);巴拉帶領了倉促成軍的拿弗他利人和西布倫人(4:6), 雙方實力不能同日而語。

巴拉(英文翻為Barak,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是以此為名) 的原意為「閃電」。

雖然,這可能與他閃電般的擊潰西西拉的大軍有關聯;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對於神呼召他作戰的順服,就像閃電一樣,一閃而過。

巴拉不是一位有抱負的戰士。在整個過程中,他似乎被極度的懷疑籠罩著。

巴拉應該是眾望所歸的戰士, 但他卻無法實現眾人的期望。他總是慢一拍:他需要別人的呼召( 4:7)、需要別人的同去(4:8)、他需要別人的鼓舞(4: 14)。

巴拉把底被拉當作他的母親,「以色利的母」這句話, 肯定了底波拉的母親形象(5:7)。

在4:6和4:8 重複出現的「去」一字,顯示巴拉想要順服神;但卻需要有人陪他一起順服神。

他像一個不成熟的小孩一樣, 需要人陪伴。

在臨戰之前,底波拉以嚴峻的言語「你起來」,叫巴拉迎戰西西拉( 5:14)。

巴拉好像是一個受驚嚇的小孩, 這更顯示了巴拉是有條件的順服。

因此,本應屬於巴拉的光榮,歸給了底波拉(4:9)。 巴拉的猶讀不決,更強烈地對照出底波拉的果斷。

基順河戰役之後,巴拉的名字不再被提。 而底波拉成為以色利人的士師、帶來了國中四十年的太平。(5: 31)

我是個果斷的人、還是常常猶讀不決?

對什麼事我該果斷?對什麼事我該多多考慮?

我的勇氣從那裡裏來?我的屬靈導師?還是我的神?

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3:1-4:24

6/7/2017 星期三 士師記 3:1-4:24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 就是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 以色列人託他送禮物給摩押王伊磯倫。」 (士3:15)

「拯救者」在舊約常是用來形容耶和華的。(詩51:14) 在新約的「救贖主」也是同一個字。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 這位拯救者的形象該是怎麼樣呢?

小說、電影、歷史上的拯救者常是英俊瀟灑、身強力壯、 從小就看得出來是天資過人的「真命天子」。

但耶和華所興起的以笏,卻無法被投影到我們所想像的模式。

以笏是左手便利的—在希伯來原文的直接翻譯是右手殘障、 或右手被綁著。無論他真的是右手殘癈、或者只是左撇子而己; 在當時的社會,用左手的人是被人們所看不起的。

從聖經中多次提到「右腿藏的劍」來看,以笏左右手的分別, 可能就是他可以瞞過摩押王伊磯倫、和他僕人們, 直接進入了王內室的原因。

以笏出了他們的意料之外,用左手拿右腿所藏的劍刺殺了伊磯倫。(3:16-25)

聖經對以笏的描繪有不少的雙關語。但是他有一種毫無畏懼的勇敢, 那是在字裏行間顯示的非常清楚的。

另外,他的能力和智巧強烈地對照了外邦偶像的無能。

「鑿石之地」 被提到了兩次(3:19,26)。 這個吉甲鑿石之地就是外邦偶像的製造、及偶像存在的地方;因為, 耶和華的壇是不許用鑿過的石頭(出20:25,申27:6)。

以笏在偶像面前轉回王府(3:19), 這表示外邦偶像沒有一點辦法保護他該保護的伊磯倫。

因王僕的耽延,以笏及時離開了外邦偶像之地(3:26), 也表示了偶像對以笏的行動毫無招架之力。

之後,以笏吹響號角,召集以色列人對抗敵人。以色列人這才開始跟隨他的領導,將敵人完全擊潰。(3:26- 29)

我們也常常在等待一位救自己脫離苦楚的人。我們對他的形象也有一定的期盼, 也要他先來以他大能的行動來證明他的身份。

今天,我怎麼來看自己身體上的缺陷?

我的勇敢該放在對什麼事上?

我的勇該建築在什麼基礎上?

我還在等待一位拯救者嗎?

「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 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2-6)

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2:1-2:23

6/6/2017 星期二 士師記 2:1-2:23

「…對以色列人說、我使你們從埃及上來、 領你們到我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我又說、 我永不廢棄與你們所立的約。你們也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 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為何這樣行呢。 因此我又說,我必不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 他們必作你們肋下的荊棘,他們的神,必作你們的網羅。」 (士2 : 1,3)

基督徒都知道謙卑是個好的品格;但除了在生活上受過了些挫折的人以外,好像不常看到謙卑的人。

我們也都知道,要凡事謝恩;但除了在一帆風順以外, 很少人能夠在逆境中還能感恩。

更可惜的是,在順利的時候, 人不知不覺的就開始自滿,以為那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接著, 就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忘記了耶和華才是賜福的源頭。

士師記一開始就點出了以色列人失敗的原因:「 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為何這樣行呢?」(2:2)。

表面看起來是不聽從、不順服, 但根本的原因是出於成功以後的自滿。

就拿一開始和比利洗人的戰役來看:「亞多尼比色如此說: 從前有七十個王,手腳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斷, 在我的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現在神按照著我所行的報應我了。」 (1:7)

亞多尼比色從前將俘虜的大拇指切斷,以顯示自己的權能。 因為切斷大拇指,代表除去戰士緊握武器的能力, 那是得勝者的一種自我膨漲的表現。

猶大起初一戰勝後,居然行為就受到迦南人風俗的影響, 切斷亞多尼比色的大拇指。

亞多尼比色的自我陳述充滿反諷的意味, 不但是他反諷自己;而是聖經也藉著他的話來諷刺猶大。

「以色列強盛了、就使迦南人作苦工、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 1:28) 類似的話出現了許多次 (1:30,33) 。

強盛帶來了自滿,也因而忘了耶和華的吩咐。

以色列照著當地的習慣,把俘虜當成服役的苦工、 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

其實,以色列也不是完全地一路得勝。「只是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 因為他們有鐵車。」(1:19)

從前以色列人也有同樣的難處(書17:17,18), 但他們還是沒有學到功課、不向耶和華支取信心和勇氣。

在挫折中是該先向神謙卑的,但是我們在此處看不到。

只有這個記載:「亞摩利人強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們下到平原」 (1:34)。

最諷刺的是接下來的一節:「 亞摩利人卻執意住在希烈山和亞雅倫、並沙賓」(1:35)。

為什麼以色列人的一連串的勝利, 還是無法使他們克服一直有的恐懼?亞摩利人使用什麼辦法來「執意」對抗以色列?

以色列人的猶豫與亞摩利人的決意成為明顯的對比! 亞摩利人的意志,顯然是征服了以色列人的信心。

事實上, 整個士師記的情勢與以色列人的心態是緊密相關的。

今天,我是一帆風順的嗎?我是不是忘記了耶和華才是賜福的源頭?

除了在順境謝恩之外,在逆境中我能學什麼功課呢?

在平順的時候,我還能聽到神的話嗎?還會聽從神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