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士11-12章

4/9/2015 星期四 士11-12章

「亞捫人攻打以色列的時候、基列的長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來。對耶弗他說、請你來作我們的元帥、我們好與亞捫人爭戰。」 (士11:5,6)

真正的英雄能造時勢,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時勢造英雄。當時勢一過,這些英雄也都消聲匿跡了。這種現象在美國政壇上經常出現:總統剛當選的時候,人氣旺盛;但蜜月期過了之後,民調的讚同率就一直住下滑。

耶弗他作士師,並不因耶和華的設立,而是領袖與眾人默認的結果。他成為領袖的資格,一開始就籠罩著令人懷疑的陰影。「是個大能的勇士、妓女的兒子」(11:1)、「有些匪徒到他那裡聚集、與他一同出入」(11:3)。

耶弗他的出生、成長環境是令人質疑的;但以色列人在情急之中,似手並不怎麼在乎、也不求問耶和華。他們為了解決眼前的危脅,看重耶弗他的作戰能力過於他的品德。正如我們現在的選舉:公私分明,只要能辦事就好;私生活是別人不可以干預的。

耶弗他不但是位好的戰士,也是一位知道歷史的政治家、及辯論人才(11:12-27)。可惜的是,他的政治手腕並沒有達到任何果效。這是神的安排,因為耶和華的靈在政治外交之後,才臨到他身上。

這一位大能的勇士,對耶和華的認識不清楚。因為,他把人當燔祭獻上是律法書上不准許的(利20:1-5) 。他顯然是把迦南的風俗混雜到自己的信仰中間,這讓他失去了他獨生的女兒。聖經對他作戰的得勝記載不多(11:32,33);相對之下,他這個愚蠢的起願記載反而詳細(11:31-40)!

除此之外,耶弗他不以恩賜來行使耶和華的旨意;反將它浪費在支派間的爭門和個人的報復上。在那個衝突中,雙方都完全不尊重耶和華。

耶弗他成為集體屠殺其他支派的領袖人物, 他的殘酷從四萬二千的以法蓮人被殺可看得出。神不記念他在亞捫人的勝仗—僅兩節經文;倒再一次詳細記載了他的抱復行為(12:1-6)。所以,藏在其中的褒貶之意是非常明顯的!

今天,我重視的做事能力呢?還是品格操守?
我羨慕的是恩賜才幹呢?還是那給人恩賜才幹的主?

我的信仰是有根有基的出自神的話呢?還是憑我的想像和感覺?
我是不是常常思考我所做的事,真的是蒙神記念的嗎?

2015 讀經默想 – 士9-10章

4/8/2015 星期三 士9-10章

「荊棘回答說、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利巴嫩的香柏樹。」 (士9:15)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名辭,也是從事實中歸納出來的社會經濟學定律。

大意是:錢幣的本身原應該是反應它所代表的價值。所以,金幣比銀幣的價值高、銀幣比銅板的價值高。但如果有一天,金幣裡的含金量降厎了、但表面幣值仍然不變的話;這個新的劣幣馬上在市場上流通起來,而原來良幣很快的就消失了。

在士師記裏,約坦在他哥哥亞比米勒的追殺之下,就向眾人說出了一個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比喻。

眾樹木要膏一樹為王、來管理它們。他們要找王的心理是這麼樣的迫切,以致於從橄欖樹、問到無花果,不成、再轉向樹葡萄樹、最後竟問到了荊棘。(9:8-15)

每一種樹都有照著它本質的功用、這是勉強不來的。但如果有一件事、或一個職位是眾人非要不可的話,所能選到的可能是最差的一個。因為,真正明白人不願去做與他生命不相稱的事。那麼,剩下來的只有那個願意出頭、而又有名無實的人了!

荊棘僅有的用處是放在火裏燒;而利巴嫩的香柏樹是高貴的建材。眾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的心是如此的堅定,它們「誠誠實實地」找到的王竟是荊棘(9:15)!以致於全體樹木、包括了高貴的香柏樹,都隨著荊棘走向了被焚燒的下場。

示劍人沒有聽約坦的話。果然,亞比米勒把整個示劍人帶到了毀滅的下場(9:44-49)。他自己也死在婦人的手中(9:53-57)。

人是一直在找他們心中的王、他們對這個王是誠誠實實地忠誠到一種敬拜的地步,那就成為他們的偶像,他們的神!

我手中握緊的是劣幣、還是良幣?
今天,良幣在何處?
我的心思意念、精神體力、熱情理想都放在那兒呢?工作?子女?房子?退休金?名望聲譽?
我是走向被焚燒的道路呢?還是得生命的道路?

主啊!求你的靈帶領我,讓我所追求的是你那豐盛的生命、讓我所知的是耶穌和祂的十字架。
求你除去我心中一切的偶像!

2015 讀經默想 – 士7-8章

4/7/2015 星期二 士7-8章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士7:2)

英雄是大家期待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間,我們卻很少看到值得被稱為英雄的人物。所以,電影、武俠小說、流行歌曲、甚至電視娛樂節目都曾經以「誰是英雄」為名。

在士師記裏,我們也有同樣的困難:基甸率領了三百人大敗了米甸人帶領的十二萬東方大軍(7:16,8:10)。如果我們只知道這些,事情就簡單很多了 — 基甸該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但聖經偏偏對基甸有許多不像英雄的記載:他打麥時怕被米甸人搶(6:11),他要耶和華的使者証明身份(6:19),他拆毀巴力的檀時怕父家和本城的人(6:27),他一再求神蹟為印證(6:36-40),他戰前害怕(7:10)。

但是,在戰勝之後,他的懦弱變成了凶殘和自大。他在戰後用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袖手旁觀的疏割人(8:7,16),拆毀、殺盡不幫忙的毗努伊勒人(8:9.17),為了羞辱戰俘,他要他幼年的兒子殺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8:30),可惜沒做成,他反倒得親自動手、自取其辱。

他嘴上會說屬靈的話:「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8:23) 。但轉過身子,卻去做不屬靈的事:「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8:26)。

如果要蓋棺論定他的功過,我想,最多也只能給他個三七分;三分功、七分過。因為,「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8:27)。

那麼,誰是英雄?「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7:2)。

是耶和華把三萬二千人減到三百人,是耶和華把將米甸人交在以色列人手中。士師記裏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位 — 那就是耶和華!

今天,誰是我的英雄?
我還在找我心目中的英雄嗎?
我還有一點想做別人的英雄嗎?

我在爭戰之前是不是害伯、沒有信心、而且要求印證?
我在得勝之後是不是有可能自大、目中無神?

2015 讀經默想 – 士5-6章

4/6/2015 星期一 士5-6章

「底波拉阿、興起、興起、你當興起、興起、唱歌,亞比挪菴的兒子巴拉阿、你當奮興、擄掠你的敵人。那時有餘剩的貴冑、和百姓一同下來.耶和華降臨,為我攻擊勇士。」 (士5:12,13)

歷史上被人傳述的戰爭少不了兩個原素:首先,那必是一場定江山的決戰;其次,戰勝的原是不被看好的一方。然而,帶領勝利的將軍才是那被人稱頌的英雄。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巴拉帶領的以色利人、與迦南王耶賓的將軍西西拉、在基順河邊的大戰是非常特別的:因為,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位得勝的將軍。

西西拉有鐵車九百輛,在以色利人中作威作福己達二十年 (4:3) 。巴拉帶領了倉促成軍的拿弗他利人和西布倫人(4:6),雙方實力不能同日而語。

巴拉(英文翻為Barak,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是以此為名) 的原意為「閃電」。雖然,這可能與他閃電般的擊潰西西拉的大軍有關聯;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對於神呼召他作戰的順服,就像閃電一樣,一閃而過。

巴拉不是一位有抱負的戰士。在整個過程中,他似乎被極度的懷疑籠罩著。巴拉應該是眾望所歸的戰士,但他卻無法實現眾人的期望。他總是慢一拍:他需要別人的呼召(4:7)、需要別人的同去(4:8)、他需要別人的鼓舞(4:14)。

巴拉把底被拉當作他的母親,「以色利的母」這句話,肯定了底波拉的母親形象(5:7)。

在4:6和4:8 重複出現的「去」一字,顯示巴拉想要順服神;但卻需要有人陪他一起順服神。他像一個不成熟的小孩一樣,需要人陪伴。

在臨戰之前,底波拉以嚴峻的言語「你起來」,叫巴拉迎戰西西拉(5:14)。巴拉好像是一個受驚嚇的小孩,這更顯示了巴拉是有條件的順服。

因此,本應屬於巴拉的光榮,歸給了底波拉(4:9)。巴拉的猶讀不決,更強烈地對照出底波拉的果斷。

基順河戰役之後,巴拉的名字不再被提。而底波拉成為以色利人的士師、帶來了國中四十年的太平。(5:31)

我是個果斷的人、還是常常猶讀不決?
對什麼事我該果斷?對什麼事我該多多考慮?
我的勇氣從那裡裏來?我的屬靈導師?還是我的神?

2015 讀經默想 – 士3-4章

4/5/2015 星期天 士3-4章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以色列人託他送禮物給摩押王伊磯倫。」 (士3:15)

「拯救者」在舊約常是用來形容耶和華的。(詩51:14) 在新約的「救贖主」也是同一個字。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這位拯救者的形象該是怎麼樣呢?

小說、電影、歷史上的拯救者常是英俊瀟灑、身強力壯、從小就看得出來是天資過人的「真命天子」。但耶和華所興起的以笏,卻無法被投影到我們所想像的模式。

以笏是左手便利的—在希伯來原文的直接翻譯是右手殘障、或右手被綁著。無論他真的是右手殘癈、或者只是左撇子而己;在當時的社會,用左手的人是被人們所看不起的。

從聖經中多次提到「右腿藏的劍」來看,以笏左右手的分別,可能就是他可以瞞過摩押王伊磯倫、和他僕人們,直接進入了王內室的原因。

以笏出了他們的意料之外,用左手拿右腿所藏的劍刺殺了伊磯倫。(3:16-25)

聖經對以笏的描繪有不少的雙關語。但是他有一種毫無畏懼的勇敢,那是在字裏行間顯示的非常清楚的。

另外,他的能力和智巧強烈地對照了外邦偶像的無能。「鑿石之地」被提到了兩次(3:19,26)。這個吉甲鑿石之地就是外邦偶像的製造、及偶像存在的地方;因為,耶和華的壇是不許用鑿過的石頭(出20:25,申27:6)。

以笏在偶像面前轉回王府(3:19),這表示外邦偶像沒有一點辦法保護他該保護的伊磯倫。因王僕的耽延,以笏及時離開了外邦偶像之地(3:26),也表示了偶像對以笏的行動毫無招架之力。

之後,以笏吹響號角,召集以色列人對抗敵人。以色列人這才開始跟隨他的領導,將敵人完全擊潰。(3:26-29)

我們也常常在等待一位救自己脫離苦楚的人。我們對他的形象也有一定的期盼,也要他先來以他大能的行動來證明他的身份。

今天,
我怎麼來看自己身體上的缺陷?
我的勇敢該放在對什麼事上?
我的勇該建築在什麼基礎上?
我還在等待一位拯救者嗎?

「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 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