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14章

04/21/2015 星期二 撒上14章

「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就是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和瑣巴諸王、並非利士人.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 掃羅平生常與非利士人大大爭戰.掃羅遇見有能力的人、或勇士、都招募了來跟隨他。」 (撒上14:47,52)

在工商發達的社會中,人的聲譽、薪資、和報酬都基於他工作的果效。只要一個人負責的項目有成效,錢財、升遷是接著而來的。

但只要有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有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效是因為人厲害、精明、會搶功勞而來的。對這些人,我們都情願敬而遠之。畢竟,一個有好人品的人,才是我們願意結交的對象。

如果我們只看撒母耳記上14章的結論;照今日社會的標準,掃羅應該是一個很成功、很有戰績的王:「…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遇見有能力的人、或勇士、都招募了來跟隨他。」(14:47,52)

但是,這似乎與14章的前面的記載不太相稱。對戰勝非利士人的一戰,其實是約拿單的功勞。

從戰役的一開始,就是約拿單的主動 (14:1-16) 。掃羅不但渾然不覺戰事的開始,還得在調察了以後,才知道出去的是約拿單(14:17-19)。他所做的只是在非利士人開始潰敗了之後,乘盛追擊(14:20-23)。

在追擊非利士人的時候,掃羅做了一件蠢事:命令百姓起誓不準吃東西(14:24-26)。只有約拿單不知道這個誓,違反了掃羅的命令(14:27-30)。

之後,掃羅又為百姓吃了帶血的肉,而大發雷霆(14:31-35)。他表面上非常敬虔:為了神不回答他是否該繼續追趕非利士人,他要水落石出地查出誰犯了罪(14:37-42)。

在查出是自己親身兒子約拿單吃了蜂蜜後,掃羅又大義滅親地要處死約拿單(14:43,44)。只有在百姓集體抗議之下,眾怒難犯之後、他就不了了之地班師回朝,反而坐失了追趕非利士人的機會(14:45,46)。

掃羅似乎總是慢了半拍,在不該做的事上大作文章。

總結一下14章的記載:倒底是誰「救了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之人的手」(14:48)?可能是約拿單,或是約押(14:50);卻不像是掃羅。但最有可能的是「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14:23)。

今天,我看重的是我工作的果效、還是我的品格?
我會不會拿屬靈的外表來遮掩我信心的不足、或判斷力的缺乏呢?
我有可能為了搶功勞,佔據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奪取了神的榮耀嗎?

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11-13章

4/20/2015 星期一 撒上11-13章

「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 (撒上12:22-24)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個看城門的人對孔子的評語。

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做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結果,但他還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為自己的理想獻身。這人要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然就是他看到了平常人看不到的結局。

撒母耳就是一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他曾經把以色列從灰暗的士師時代帶出來(7:2-17)。他警告以色列人立王的危險、但他們不聽(8:6-22) 。他勉強地替他們膏了掃羅(10:1-24) ,但百姓仍不能理解他們不能只靠看得見的王、而離開了神(12:6-12)。直到撒母耳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了個在不該打雷降雨的時節中打雷降雨,百姓才承認他們犯了大罪(12:17-19)。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12:23)。這是年老的撒母耳回答他們的話,他立志要為百姓所做的事奉。

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他苦口婆心的勸告「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他、想念他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12:24),不見得在百姓身上能有果效。他就把百姓得罪耶和華的事、放在自己的身上。

我的事奉態度又如何呢?上一次為了事奉生悶氣是什麼時候?當我的好心被拒絕的時候,憂鬱的情緒要持續多久?過了多少時候我才能為冒犯我的人禱告?求饒恕?

在基督的恩典中,無論什麼過犯都有悔改、更正的機會。如果人可能很快的傷害我們的話,讓我們更快地為冒犯我的人禱告、讓我們更主動地為他指教善道、和正路。

我們並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因為我們有新的生命、復活的盼望。我們可以在聖靈裏,以基督復活的生命來看那別人看不到的結局—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我的事奉是那一類的事奉呢?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求主賜給我這樣的心志。

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9-10章

4/19/2015 星期天 撒上9-10章

「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 (撒上10:21,22)

2015初過世的前紐約州州長科莫(Mario Cuomo),有長達近20年的政治生涯。他最為人們所記得的事是:他早期(1984年)在美國民主黨大會中流利的演說;其次,是他八年之後的臨陣的逃脫。

美國一般的全國性政治人物,都是以總統選舉前、兩大黨的提名大會,為初試啼聲的地方。科莫在1984年的流利演說,果然,使他在之後的兩次民主黨大選提名時(1988,1992年),氣勢越來越旺。

在1991年的民調中,科莫的支持率比下一位候選人(柯林頓)高過20%以上。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似乎是非他莫屬了。

但在民主黨提名大會的前夕,科莫己經在候機室,就將搭上赴提名大會,宣告參選之際,他的人突然不見了。在記者們旱等了數小時之後,他居然宣告不參選!就這樣,把當美國總統的大好機會,拱手讓給了柯林頓。這使許多政治評論員都跌破了眼鏡,是當時的一大新聞。

聖經上也有一個類似心不甘、情不願的領袖,那就是掃羅。

雖然以色列要立王不是神所喜悅的(8:4-18),但掃羅卻是耶和華所拺選的(9:15,16)、而且是撒母耳所膏的(10:1)。

掃羅有環境的驗證(10:10:2-7)、屬靈的經歷(10:10)、和他所認識人的肯定(10:11,12)。

「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10:21)。但是,真正到了在大眾面前要立掃羅為王的時候,他卻躲起來了。

一直到眾人問耶和華之後,才知道「他藏在器具中了」(10:22)。器具,是指打仗的武器。這些器具原是給王穿上,威武地帶領百姓去爭戰的。但掃羅卻藏在該他被使用的武器中,這是一個大諷刺。

「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10:23)。掃羅原有的高挑身量、但非得彎腰曲身地躲在器具之中,那真是個可笑的場面。

然而,「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10:24)。那時,掃羅必是非常地尷尬!

掃羅是謙虛、還是害怕?

對人謙虛,是基於一個人對神偉大的認識;害怕大眾,是由於一個人對自我被大眾接受的程度沒有信心。掃羅該是害怕人多於認識神吧!

今天,我害怕人多過害怕神嗎?

對於神的選召和事奉的參與,我是不是心不甘、情不願?
我會躲在那裏?耶和華可能從那裏把我出來?

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6-8章

4/18/2015 星期六 撒上6-8章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撒上7:2,3)

記得剛轉到高科技公司上班時,在一次的開發計劃講解會議之後,我好心的問計劃主持人:「這一部分的工作要在什麼時候完成?」不料,得到的答案是:「昨天!」

不久之後,我才明瞭這是科技公司的標準笑話。它反映了硅谷的工作文化:在這高度的竟爭環境中,立刻、馬上、越快越好、全天侯、24/7…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種環境之中,上班族不但在公司的壓力大、工作時間長;這種講求效率、要求立竿見影的成果、和無法耐心等待的習慣,也在不知不覺的當中,漸漸帶到自己的家庭、甚至教會裏面,造成不少困撓。

撒母耳記上在交待了撒母耳的出生、成長之後(1-3章),緊接著記載了約櫃的行蹤:從約櫃被擄(4章)、約櫃在大袞廟的經過(5章)、到約櫃回到基列耶琳(6章)。

如果說約櫃代表的是耶和華的同在;那麼,約櫃的離開、再回到以色列人中也應該是一個從屬靈上的低落到復興的完整過程。照當今職場上的行話該是:計劃已經完成了!

但第七章的開始卻有這個記載:「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7:2)。

二十年對工商業界來說,幾乎是幾個世代之久。很少人會想到二十年以後的事情、更少人有等二十年之後,再來看結果的耐心。

這二十年之中發生了什麼事?「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的事奉耶和華」(7:3,4)。

原來,屬靈的建造是需要耐心、要花時間的。這是從生命本質的改變,到外表行為上的修正。單憑一時的衝動,帶出來的是曇花一現的熱心,是不能持久的。

不但我個人如此,我們的教會、和普世教會都應該是如此。

今天,我在屬靈的事上對我自己、對我的家人、對教會的弟兄姊妹有耐心嗎?
我讀經、禱告了以後是不是馬上想看到果效呢?

我如何評估事奉的果效?我看重事工的成敗、還是看重生命的改變?
我是否不經意的把世界的方法和觀念帶到我的事奉裏面?

2015 讀經默想 – 撒上3-5章

4/17/2015 星期五 撒上3-5章

「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神的燈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 (撒上3:1-3)

2003年世貿大樓被恐佈份子襲擊倒塌後的27小時,營救人員從高達數層樓的癈墟之中,救出了最後一位生還者Genelle McMillan。

事後,這位生還者回憶她等待被營救的過程:當大樓倒塌後,她雙腿被倒下的樓梯夾著,眼前一片黑暗。不久,她了解自己的處境,估計生還的機會不大。她只能想像著向神不停的禱告,希望可以平靜地回到天家。

不知道過了多久,正當她要放棄求生的意志時,突然遠處有一束光線穿過黑暗,從上照下來。就是這點光,重新挑燃了她求生的希望。又不知道過了多少時後,她隱隱約約地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她想大聲呼喊,卻發現自己的聲音己經沒有了!她只能呻吟、求奇蹟的出現…剩下的故事,我們就用不著說了。

撒母耳生在士師時代的後朝,那是以色列歷史上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他們屬靈的光景用這句話就可看得出:「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神的百姓就像在癈墟中等待被營救的人一樣,期待著聽到耶和華的聲音;但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然而,神的燈還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沒有熄滅。這也像在絕望中的McMillan一殷,就是這麼一點光,就衝破了那漆黑的環境,帶給人一個盼望。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我們所等待的光,在基督耶穌裏、已經來了。

可惜的是,該看守神的燈的人—祭司以利,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該聽到神的聲音的人,不但聽不到,也不怎麼在意聽到神的聲音這件事(3:4-9)。

今天,耶和華的言語稀少嗎?耶和華的燈還沒有熄滅嗎?
我所處的環境在什麼光景中?教會在什麼光景中?我自己的光景如何?

在黑暗中,我期待那個光嗎?我期待聽到那個聲音嗎?
我常聽到神的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