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13:1-14:15

10/8/2017 星期天 歷代志下 13:1-14:15

「羅波安王自強、在耶路撒冷作王…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 (代下13:14)

中國近代史對中國人來說,有一份特別的吸引力;尤其對於政冶人物的評價,我們更是有興趣。

難怪鄧小平對毛澤東如此的評價:「功績第一,錯誤第二」、「 三分過,七分功」,是許多人喜歡引用的。

歷代志也對猶大的國王有所評價。然而, 聖經是非常直接了當的論定,好就好、壞就壞,不用三七、或四六分,沒有中間灰色的地帶。

就拿羅波安來說:他造成南、北國的分裂(10:19),他強盛的時候、就離棄耶和華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隨從他(12: 1) — 這是他的過。

羅波安也有做對的地方:他在頭三年吸引了全地的祭司和利末人、定意尋求耶和華(11:13-17)、他在埃及王示撒的大軍攻城時,自卑在神面前、保全了猶大國(12:2-8);地有善益的事(12:12)。

但是,歷代志對他的評語是:「羅波安行惡」,其原因是「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12:14)。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結論太簡化、太武斷了。但不可否認的,遵行耶和華的律法的確是在歷代志中蓋棺定論唯一的標準。

今天,我是不是也常常把簡單的原則複雜化了?

當我一切順利、強盛的時候、還會定意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嗎?

我是「立定心意」來尋求耶和華?還是找方便的時侯來仰望神?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11:1-12:16

10/7/2017 星期六 歷代志下 11:1-12:16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各歸各家去罷,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歸回不去與耶羅波安爭戰。」 (代下11:3)

英文有一句俗語:have big shoes to fill, 很生動的把在一個有豐功偉業的人之後、那接續他的下一個人的心情描繪出來了。

羅波安不但有他父親所羅門王的大鞋子要穿、他還有一個更大的潛在壓力:他父親所羅門王繼承了有大鞋子的祖父大衛王,所羅門不但是做的好、更是把大衛王朝發展到全盛的極至;但是他能繼續這種優秀的傳承嗎?

羅波安可惜的是:第一步他就走錯了,他想用高壓手段來顯示能力,以致於以色列人十個支派背叛大衛家。

在這個情況下,可以想像的是羅波安難以吞下這口氣:他招聚猶大家、和便雅憫家共十八萬人、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

正當這個重要關頭,神藉箸示瑪雅,勸阻羅波安如此的發動兄弟鬩牆之戰。

如果我們能了解羅波安起初招聚猶大、和便雅憫十八萬大軍要爭回這口氣的話,那麼他為什麼能在氣頭上、就憑著示瑪雅的一句話就擺下了自己一再堅持的面子問題呢?

可能是眾人歸回,不去與耶羅波安爭戰;羅波安孤掌難鳴,不得不放下臉面認錯。然而,我們也不能不注意,示瑪雅所說的:「耶和華如此說」佔了很重要的成份。

雖然羅波安是造成以色列國家分裂的歷史罪人;但他避免了一場血腥的內戰。在一連串的錯誤中,他至少總算是做對了一件事。

今天,我們也是身上背負著許多人對我們的期望 – 成功的事業、幸福的家庭、富裕的環境、美好的聲譽;或許,我們也必需要穿上一雙不好走路的大鞋子。在這情況下,也許被逼著做了一些不智的決定。

但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也可以聽到「耶和華如此說」呢?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9:1-10:19

10/6/2017 星期五 歷代志下 9:1-10:19

「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回覆他們、不用老年人所出的主意。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代下10:13,14)

「新官上任三把火」很生動的描寫了一個剛剛上任的人,為了想表現自己的做為,急忙的做出缺乏智慧的事。

企業界也是如此。在一份最近由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為了要防止家族企業在新舊交替時所產生的震撼效應,董事會應該執行它的監督權,保護家族性的根源、維持歷史性的承傳;這是家族企業要被肯定的特有優勢。

接所羅門的羅波安王,可以說是在這方面最有名的失敗例子。

歷代志下10章很生動、詳細的記載了其中的過程。羅波安到北方的示劍立王(10:1),這顯然有其原因:因為他需要全以色列人的擁戴。在這同時,從前所羅門的政敵耶羅波安,代表眾人求王減輕他們的苦工(10:3,4)。

羅波安知道這個挑戰的嚴重性,所以他徵訊了曾事奉父王的老臣們、也問了與他一同長大的少年人(10:6-11)。

可惜的是,他忘記了他家族的根源;大衛、所羅門除了以恩慈、智慧待以色列人之外,他的先袓都曾是敬虔的求問耶和華的人。

羅波安以大話、惡語待以色列人(10:12-15);卻沒有準備應變的實力。所以,最後狼狽地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10:18)。

事後,羅波安雖然召聚大軍要報復,但神藉著先知的話阻止了他(11:1-4)。因此,羅波安成了造成以色列國家分裂的歷史罪人(10:19)!

今天,我做事是否衝動?

在事業、屬靈上我有導師(mentor)給我建議嗎?

在做選擇的十字路口時,我能記得求問神嗎?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7:1-8:18

10/5/2017 星期四 歷代志下 7:1-8:18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現在我已選擇這殿、分別為聖、使我的名永在其中.我的眼我的心也必常在那裏。」 (代下7:14-16)

每一個人都需要愛、更需要被他所愛的人接納。這是在歷史上、小說、電影中,讓我們百看不厭的題材。難怪耶穌所講的比喻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可能就是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回頭」的故事了。

可惜的是,許多人從舊約中得到的印象是一位即嚴肅、又降審判的神。似乎到了新約才感受到神的慈悲和憐憫。

其實,神的公義和憐憫在舊約、與新約是一樣的。我們如果稍加留意,就可發現在舊約中常常看到神的憐憫。

在歷代志下七章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這個重要的時刻,神就非常清楚的應許:神向祂的子民所施的憐憫、醫治、和恩典,就像路加福音15章中,天天引頸盼望那浪子的回頭一樣:「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神的這恩典,只有一個條件:「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7:14)。

神是這麼的愛祂的子民,祂從不勉強我們。當我們偏行己路時,祂在等我們有一天能看到自己的虧欠、自卑在神的面前,禱告、尋求祂的面、轉離我們的惡行。

神在睜眼看、側耳聽;但我們認罪、悔改的禱告在那裏?

聖殿是神常在的地方,並不是神非要在那裏不可,而祂是在聖殿中等著祂的子民獻上自卑、認罪、悔改的禱告。「我的名永在其中.我的眼我的心也必常在那裏」(7:16) 。

今天,我能看到自己的惡行嗎?我在殿裏的禱告有多少是自卑、認罪、求醫治的禱告?

還是我把這些惡行都當做是他們的?等著別人去認罪、悔改;不是我?

— 2017 每日讀經 — 歷代志下 6:12-42

10/4/2017 星期三 歷代志下 6:12-42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從遠方而來、向這殿禱告。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代下6:32,33)

人一方面需要群居、另一方面也是非常的以自我為中心。在這兩個看起來互相矛盾的情結中,就產生了一種集體性的自我認定感。

漢人叫南方人為「南蠻嚼舌之音」的人;同樣的,抗戰時的「下江人」、台灣的「外省人」、甚至在美國的中國人也叫非我族類的人為「外國人」。

在民族意識高漲的時代中,這些外國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化外之民。

不僅是中國人、猶太人把外邦人看成狗(可7:27)也是出於同樣的情結。

所以,當所羅門在獻聖殿的禱告中,不但是為了以色列祈禱,也為外邦人祈求(6:32,33)就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了。

所羅門非常清楚神不能被人手所造的拘禁:「神果真與世人同住在地上麼,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6:18)。

所以,聖殿不是為神造的,而是為人造的:為了人可以遇見神、人可以知道神與人同在。

人如何遇見神?藉著在聖殿的禱告:「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6:21)。

這向聖殿的禱告、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特權, 而是所有外邦人都可以做的。其目的是:「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6:33)。

今天,誰可以只認為大使命(太28:18-20)是新約的觀念呢?

今天,我還可以保留狹隘的民族意識、只對中國人的福音工作有負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