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以賽亞 3:1-5:17

2/9/2018 星期五 以賽亞 3:1-5:17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請你們現今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中、斷定是非。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甚麼可作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 (賽5:3,4)

前幾年,我連絡到一位40年未見的同學。同時,有個機會在加州葡萄園收成的時節 — 九月初,與妻女到他家的葡萄園幫忙收那年的葡萄。

我們從清晨六點開始,勤奮工作、不曾有一點休息的機會。直到下午二點多,幾乎是精疲力盡之後,才能停下來歇口氣!

看到幾個上百加侖的釀酒桶內裝著滿滿壓碎了的葡萄,葡萄汁的香醇之味一陣陣地撲鼻而來。這時,大略的可以體會到一些主人對葡萄園一年愛心的經營所付的代價、和收葡萄的喜樂。

「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5:2)。 園主對這葡萄園的失望是可以了解的。

原來,這個「葡萄園之歌」的園主就是耶和華自己,衪所栽種的葡萄園是猶大人,野葡萄是猶大人的現狀。

為什麼要問猶大人、要猶大人來斷定是非呢?這就像要被告來做陪審團的一員,不合理!

難到耶和華真的像是一位恨不得馬上丟下最重刑期的法官嗎?不可能!

那為什麼要猶大人來審判他們自己呢?

是不是一個在罪中的人,常常不能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檢試自己的行為呢?

是不是耶和華的心意不是真正的要降災禍呢?(5:5,6,18-39)

如果不能在這裏體會到耶和華偉大的寬容與恩慈,我就還沒讀懂這首詩。

守律法不只是因為僅僅要求存活而己(申30:19), 而是因為我愛神,因祂先愛我。

— 2018 每日讀經 — 以賽亞 1:1-2:22

2/8/2018 星期四 以賽亞 1:1-2:22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 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賽1:18)

無論是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的都有這個經驗: 遇到一個不肯認錯的孩子,父母的心是多麼的著急。

一個神的兒女如果不能了解天父對他回轉的心意, 他可能就白白渡過了自己給父母所帶來的憂心那段的經歷。

當把自己的生命在神面前、完全的打開、真誠的認罪; 那是誠實中的誠實、再也沒有比這時刻有更深刻的真誠了。

因為,明知律法,卻淡化它、不願照著神的話而行。 明知神鑑察一切、卻欺騙自己, 好像神也像我一樣的不在乎這些小節。

然而,當把自己像硃紅的罪,在神的面前正眼看清楚之後, 才知道錯的不只是在那外表的行為。其實,在還沒犯錯的時刻, 從心中的動機就己經不正了。

然後,才知道:罪不只是做了不該做的事而己, 故意省略了應該做的也是罪。

認罪帶來了赦罪之後的輕省、擺脫罪之後喜樂。

這時,再一次明白了:最偉大的真理不只是世人都犯了罪; 而是神饒恕認罪悔改的罪人。

最大的神蹟是我這個罪人,罪可以得神的赦免、再被神所愛、 還可以被稱為聖徒。

「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誰擔得起與神辯論呢?如果不是「 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的應許,我還有任何希望嗎?

2015 讀經默想 – 賽64-66章

10/9/2015 星期五 賽64-66章

「耶和華阿、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 (賽64:8)

人都不免背負不少過去的包袱: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求學的經過…。這些都影響到我們是怎樣的人。

近來心理學家很強調的原生家庭,它可以拿來解釋許多的行為現象;可是更重要的還是如何拿掉過去的包袱,來過今天該過的日子。

「耶和華阿、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的現在,在原文中有「但是,現在」之意。所以,這個現在是個很急切的轉折。

當談起過去的包袱時,大概少有像猶太人背的那麼的沈重。幾千年來的歷史記載中,多是他們的犯罪,少有他們的復興。正如「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麼?」(64:5)

好一個「但是、現在」,舊事己過,現在才是重要。以前所有的事,在現在看來都無關緊要了。

以前是我們犯罪,但現在「耶和華阿仍是我們的父」。

以前我們是中心,現在耶和華是中心。

以前認為是老祖宗不保護(亞伯拉罕不認識我們、以色列也不承認我們。63:16),現在我們知道最重要的是耶和華阿仍是我們的父。

「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完全的降服在神的主權中。耶和華是那位主動者,我們完全的處在被塑造的地位上,我們完全依靠祂的作為、是祂手的工作。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完全的降服呢?

首先,泥土沒有資格質問陶匠的作為,「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羅9:20)。

其次,耶和華是位守約施慈愛的神。祂對人的塑造是照著祂與人立的約。

如果我們真要究察歷史的話,最值得的是從神的信實來看看我們的過去。

我過去包袱的沈重嗎?現在有什麼是對我重要的?

2015 讀經默想 – 賽61-63章

10/8/2015 星期四 賽61-63章

「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賽61:3)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在昨天(10/6/2015)有一項令人興奮的報導:在世界最嚴重的核子發電廠意外—俄國的切諾貝(Chernobyl)—的近三十週年之後,許多野生動物,包括幾乎絕跡的猞猁(Lynx),在附近的森林中又繁榮起來了。

新生命從廢墟中的再生— 這不只是童話裏的火鳥故事,而是生命的一個通則。

人的一生也常是在問題和困難中堆積起來的。但只要仔細察看,在這些的難處當中,有它的美。

有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困坐愁城、什麼事也不能做。

另一些人專注在凌亂、骯髒的事上,莊敬自強、捨我其誰,但能夠恆久堅持的並不多。

更有另一種人,只想看到鳥語花香,要天天生活在迪斯耐樂園裏;但不願意去想鳥語花香是怎麼來的 — 迪斯耐樂園的年度票已漲到$1,049!

然而,活在現實生活的人知道,專注困難、及夢想童話世界都不是長久過日子的方式。

不僅要能欣賞鳥語花香,我也要注意到花的香是從那裏來的。

牛糞旁邊的果子最大、雞屎上面的花最美。

同樣的,華冠從悲哀而出;沒有灰塵與悲哀,難以體會從內心深處湧出的喜樂。

先有了憂傷之靈,才知道讚美、榮耀是這麼真實。

這不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而是耶和華的應許、主耶穌在十字架的榜樣和能力。

我是那種人?

2015 讀經默想 – 賽58-60章

10/7/2015 星期三 賽58-60章

「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麼。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麼。」 (賽58:6-7)

據統計調查,今天散佈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有將近半數(40%)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也就是說,幾乎有一半的猶太人是走在世俗之中,不認為有一位神,也不進入猶太會堂或基督教堂敬拜神。這是一個很可悲的現象。

然而,猶太文化卻深深的影響到每一位猶太人。他們雖然不敬拜神,但對自己的骨肉同胞還存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其中有一項就是:當一個年青人要出來做生意、創業的時候,附近的猶太人會自動籌款來幫助他,而且並不指望他要還回來。

有時有經營經驗的長者,更會進一步的做他的導師、帶領、指正他。這也許是猶太人很會做生意的原因之一。

這些習慣都是從聖經出來的,就如今天的經文一樣:「要顧恤自己的骨肉」(58:7)。

「我所揀選的禁食」(58:6) — 原來禁食不只是一種宗教的形式、或是個人屬靈的操練而己,它也有肢體關顧、及社會關懷的一面。禁食是要鬆開繩、解下軛、要把自己的餅、分給飢餓的人。

從這來看,不論我有的是多、是少;那些絕不是為我一個人而準備的。我有的是為了要與人分享。

如果我只為了自己的需要而生活、只為了自己的享受而擁有、我會永遠感覺不足、永遠要在貧窮的心態中過日子。

當我能給的時候,我就從貧窮到富足了。

我的給是邀請別人來與我一同領受神給我的豐富,一同在主的愛中團契。

因為主耶穌在世上為了人貧窮,使我今天能夠富足,我怎能再把我手頭所有的用繩子勞勞的綁好、套在自己的軛上,把在基督裏的自由出賣了呢?

當我們一起擘餅的時候,不論餅是多大多小,那都一定是足夠的。

當有一個人抓著餅不分給下一個弟兄的時候,感覺到飢餓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