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賽54-57章

10/6/2015 星期二 賽54-57章

「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惟獨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 (賽57:15,20)

歷史上當惡人當政的時候,百姓除了期待著一位草莽英雄出現、帶來一個改朝換代的機會以外,可以做的事不多。

以賽亞時代的猶太人連續在埃及、巴比倫及亞述的外患侵撓下,渴望被拯救的心必也是同樣的殷切。

然而,耶和華籍以賽亞告訴他們,施行拯救的不是草莽英雄,而是耶和華自己。他們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而是先要謙卑、痛悔。

「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與「痛悔謙卑」的是一個極大的對比。

謙卑在原文與卑微同意,指的是在社會中最卑下、貧窮、不受人注意的那些人。

耶和華原住在至高至聖的地方,但祂答應要與最貧窮、無助的人同居(57:15) 。這怎麼可能呢?連天地都只是祂的腳凳,貧窮人的居所怎能容下神呢?

這個謎要等到基督上了十字架以後,才真正的解開:「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原來,神是籍著道成肉身的基督與痛悔謙卑的人同居。

同時,籍著聖靈的內住,也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使痛悔人的心甦醒(57:15) 」。

可是,神不是一位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好人。這個恩典是有條件的:那是謙卑人與惡人的區別。「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57:20)。」

誰的心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誰的舉止湧出污穢和淤泥來?–豈不是那不敬畏神的人嗎?

今天,我的心是平靜安穩?還是攪動翻騰?有虧可能湧出來污穢和淤泥嗎?這是是否與主同行的徵兆,我能不警醒嗎?

2015 讀經默想 – 賽51-53章

10/5/2015 星期一 賽51-53章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53:4-5)

不論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集中營,或是在文革時的監獄及勞改隊中,許多基督徒所表現出的承擔苦難、不恢心喪膽、及盼望將來的見證,不僅令當時的人受到鼓舞;即使我們現在讀到了這些事蹟之後,也非常的被激勵。

悲傷不能拖累他們到恢心、困難不能使他們成失望;這些難處都無法讓他們怨天尤人、或讓他們無法承受壓力而破碎。

在一個很大的壓力下,如果沒有辦法找到舒緩壓力源頭的可能性,又不願意往崩潰之途,惟一解決的可能性就是有外在的資源來增加抗壓的能力。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最大的能力來源是從那受苦的基督而來:是他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為我們受了責罰。所以,我們不是獨立的在背負這些重擔。事實上,我們所承受的只是一少部份、大半的憂患痛苦,耶穌已經為我們背負了。

不僅是消極的減輕了我們的負擔、更是積極的讓我們可以脫離罪的纏繞,使我們可能原諒傷害我們的人,讓我們從抱復、仇恨的綑綁中走出來,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這時,苦難不再是我們無法逃離的咒詛,而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我們雖然不會自找苦難,但是我們有能力去面對苦難。

主啊!因你受的刑罰我得平安.因你受的鞭傷我得醫治。你在十字架上代替了我該得的刑罰,你在復活的早晨帶給了我戰勝弛死亡、痛苦的能力。

求你讓我明白,今天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不再是我一人的經歷。你為我而死,所以我要為你而活。

2015 讀經默想 – 賽48-50章

10/4/2015 星期天 賽48-50章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 (賽50:4)

從剛信主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要每天讀經禱告。遇到了難處時,我們還是被教導要讀經禱告,來等候神、尋求神的旨意。難怪有時候教會的牧者們被調侃成:除了叫人讀經禱告之外,其他什麼事都不會做的人!

然而,讀經禱告的確是人和神雙向溝通的管道。我們的信仰是一種關係式的信仰,基於我們和神的關係。

關係是需要花時間相處、常常要面對面與對方藉聽和講,來增加彼此的認識、支取生活的力量、和享受彼此的同在。

聖經就是神對我講的話。我要有一個聆聽的耳朵、使我能聽到神藉著聖經對我說的話。所以,我每天都要讀經。

禱告是我對神講的話。神不會只期待我一直只做一個被動的聆聽者。因為溝通是雙向的,只聽不說,就和只說不聽一樣,都不是健全關係的現象。所以,我要常常禱告。

好學生一定會問問題:我問的問題把我的尋求、我的渴慕、我的敞開、我的疑惑帶了出來。我如果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的話,一定會問問題。

所以,神不但願意藉著聖經對我講話,祂更喜歡我把我的問題、害怕、疑慮、痛苦說給祂聽。

「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我就是那受教者,所以我要被提醒,使我有受教者的耳朵能聽。

我就是那受教者,所以我要被提醒,使我有受教者的心能想。我要思考,知道自己還有不足不懂的地方,要問。

我也是可以幫助別人的人—如果我要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我就要有受教者的舌頭。這舌頭不只是會講給別人聽的,在能夠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之前,受教者的舌頭是先到神的恩典寶座前求的。

讀經和禱告是每早晨神賜給我的嗎哪。

2015 讀經默想 – 賽45-47章

10/3/2015 星期六 賽45-47章

「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賽46:3,4)

一個孩子是不是己經長大成熟了,可以從他對環境的反應看得出來。

還沒長大孩子的喜怒哀樂,是外在環境刺激下的立即反應;但比較成熟的孩子,會以從前的經歷,來看現在的環境及將來可能的結果,然後再決定他的反應。

從這個原則來看,一個人思念的深度和廣度,與他在時間層面的思考是很有關係的。能超越當時的環境,在時間上考慮的越長(不是猶豫不決的長,而是從經歷、到未來的長),這個人越成熟。

這不但是看個人的原則、整個國家民族也可以同樣適用的。

對亡國被擄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來說,他們對神的認知和視野有多深呢?

如果他們只看自己現在的環境,恢心喪膽、失去信心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耶和華要提醒他們(「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 被擄的餘民」),把眼光放遠放一點。

「你們自從生下」–「你們」是指以色列民族:「生下」是指以色列民族的開始從一個人、到一家族、到一個民族、到一個國家。這中間的過程豈不是耶和華的「保抱、懷搋、懷抱、和拯救」嗎?

反之,看看其他國家的興起:「彼勒屈身、尼波彎腰.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他們所抬的如今成了重馱、使牲畜疲乏。都一同彎腰屈身、不能保全重馱、自己倒被擄去。」(46:1,2) 彼勒、尼波是巴比倫的偶像。這些偶像不但不能保護巴比倫,還要靠巴比倫的牲畜來彎腰重馱、背著走。

中國人與猶太人有很相似的歷史經驗。中國人與猶太人一樣,也不但是聰明、勤快;也是一個常駐足深思的民族。所以,中國人應該也可以從自我民族觀擴大到神對整個人類救贖的心懷中。

今天,我是不是也可以把我的眼光從專注自己目前的情況,擴大到神整個的救恩歷史來看呢?

我的信心不停止在我自己的經歷中,而是神在世世代代中對祂子民的信實、和教會歷史中無數屬靈巨人的見證上。

2015 讀經默想 – 賽43-44章

10/2/2015 星期五 賽43-44章

「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既是這樣、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華、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 (賽43:10)

十多年前,趁到美國首府華盛頓DC旅游的時候,參觀了大屠殺博物館(Holocaust Museum)。這是專為紀念二次大戰,將近6百萬猶太人,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集中營喪生的博物館。

在非常肅穆數小時的流覽之後,突然注意到大廳牆上刻的一句話:「你們是我的見證–以賽亞43:10」(You are my witness – Isaiah 43:10),那好像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總結。

當時有點不解 – 這個你們(You),是指這些在集中營喪生的猶太人呢?還是我們這些參觀博物館的人?

這是大屠殺的見證:「你們」是博物館展出的資料,「我」是在集中營喪生的猶太人。這些資料見證了納粹軍國主義的凶殘、人假聖戰之名去消滅另一種族的可怕。

從別的角度來解釋:「你們」是參觀博物館的人。你們參觀後,也可以因心態的轉變,做為反對滅種屠殺的見證人,好像也說得通。

仔細讀了以賽亞書才明白,兩種解釋都不是很恰當。因為這個見證不是為大屠殺。我的見證的「我」指的是耶和華。

為什麼猶太人如此的被殘害,還可以做耶和華的見證呢?這個見證是在眾偶像之前來證明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42:29,44:9-20)。同時,在萬民之間來證明耶和華是救贖、保守以色列的(43:1-9)。

原來,這個見證不是為人的苦難而來,不是要為了奪取人的同情、或是為了記取歷史的教訓;是為了見證神的信實和揀選。是神自己招回了那些有眼而瞎、有耳而聾的以色列民(42:9)。

所以,「你們是我的見證」是往前看的見證。

猶太人經過了這些水火之鍊,今天還可以存在於世界,就是神的見證。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這是多麼大的信心,多麼令人敬佩的胸懷!

你們是我的見證 — 在苦難中我還可以見證神嗎?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5,37)

這就是神要我做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