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耶22-23章

10/19/2015 星期一 耶22-23章

「你們各人要對鄰舍、各人要對弟兄如此說、耶和華回答甚麼、耶和華說了甚麼呢。耶和華的默示你們不可再提、各人所說的話必作自己的重擔因為你們謬用永生神萬軍之耶和華我們神的言語。」(23:35,36)

屬靈的事、和屬靈的人都是很吸引人的;我们都希望能多知道一點屬靈的事,也希望能多像屬靈的人一樣有許多的屬靈洞見。

這些都不是不好的事、就像耶利米當代的百姓一樣,他們有固定的宗教生活,聖殿、先知、祭司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然而,問題就在這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份。他們有屬靈的外表、卻缺少了屬靈的實質。

因為,耶和華的話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不了任何的實際作用。這從社會上的不公義(22:3)、和敬拜中的不專一(22:9)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神也套用了他們習慣的話來諷刺他們:「耶和華回答甚麼、耶和華說了甚麼呢?」(23:35),這是人們常彼此問的話。好像是很關心、在意耶和華說的話。

但是,那只是用來肯定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求更多的祝福;並沒有誠意的願意讓神參與在自己生命的改變中。

在23:36的小字中是這樣寫的:「重擔和默示原文同」。原來,百姓要問的是神的默示;但是耶和華給的不是默示;而是重擔!因為,他們謬用了永生神萬軍之耶和華的言語!

今天,我對神的話不是沒有興趣、否則我不會讀經默想;但是,我以什麼態度來對待神的話呢?

聽聽說說的滿足我的好奇心?

急急忙忙的尋找神對我的背書?

還是,恭恭敬敬的準備領受神的教訓、督責;使我歸正、教導我學義呢?

2015 讀經默想 – 耶19-21章

10/18/2015 星期天 耶19-21章

「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作耶和華殿的總管、聽見耶利米預言這些事.他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裡。」 (耶20:1,2)

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而且在每一個成長的階段中,並不是等速度的;事後,我們會發一些關鍵性的成長常是出現在一些特別時段裏。

而最能剌激我們成長的,常常自己最不安、痛苦、和掙扎的時期。

先知耶利米也是如此。他忠心的傳講神的話語;雖然能夠聽進去的人不多,但他還是可以自由的傳講。

「耶和華如此說、你去買匠的瓦瓶、又帶百姓中的長老、和祭司中的長老、出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的門口那裡、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19:1,2)。

耶利米再一次奉神的命令傳講神的曉諭,但這一次是針對著長老、和宗教領袖說的。不但說、還要以打碎瓦器(19:11)的實物表演加深他們的印象。

但是,這次卻真正地惹火了巴施戶珥(20:1)。他是耶和華殿的總管,名望、權力、和受人歡欣的程度都是一等一的。

巴施戶珥不但在身體上傷害耶利米(打先知)、還要在心理、聲名上侵害耶利米(用高門內的枷、污辱先知)。(20:2)

耶利米不為所屈服,宣告了巴施戶珥的名字要被改(20:3),眾長老們要倒在仇敵的刀下(20:4)、全城被擄(20:5)、巴施戶珥將死在被擄之地(20:6)。

雖然在外,耶利米是如此堅強,但他內心的傷痛卻到了極處:「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產我的那日不蒙福。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使我父親甚歡喜的、願那人受咒詛。」(20:14,15)

之後,我們不再看到耶利米對自我的懷疑。所以,這件受辱事件也可能是先知一生的關鍵時期呢!

今天,我怎麼來看成的痛苦、和掙扎呢?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在我的生命中也必該如此吧!

2015 讀經默想 – 耶17-18章

10/17/2015 星期六 耶17-18章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你起來、下到窯匠的家裡去、我在那裡要使你聽我的話。我就下到窯匠的家裡去、正遇他轉輪做器皿。窯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壞了、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耶和華的話就臨到我說…」 (耶18:1-5)

七年前,在華人阿摩斯(Alzheimer、老年癡呆症)學會舉辦的月會中,看了一場叫「明日的記憶」的電影 (Memories of Tomorrow),讓我對日本電影有個基本態度的轉變。

這部電影不但感人,而且對阿摩斯症病情發展的描述,有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其中有一幕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在製陶班學習做花瓶的過程。

陶泥在老師的手中不到兩分鐘,就成了一個漂亮的瓶子;但在學生的手中,不論他如何努力、花了多少時間,出來的總是東倒西歪、站不起來的一團濫泥巴。

耶利米書也有一段觀察窯匠家裡的轉輪、做器皿的過程。

耶和華的話、先知的比喻都不是空穴來風的。是耶和華叫耶利米到窯匠的家裡去、是耶和華使耶利米正好看到窯匠用轉輪做器皿。(18:1-3)

耶利米看到了泥團是怎麼樣的隨著窯匠的手成形的。他看到了窯匠也會失手做壞了的時候。

可是,這位窯匠不像電影中那位在挫敗中、氣惱地把那團濫泥摔到一旁的學生!

窯匠把又把這團泥撿起來,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

原來,我們在神的手中也是如此:神不會放棄那個東倒西歪、做壞了的陶泥。神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神看怎樣好、就怎樣作。

神有完全的主權:
–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18:7,8)
–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 (18:9,10)

今天,在神面前,我除了順服之外,還有什麼更好、更合邏輯的選擇嗎?

信靠順服

當我與主同行 在祂話的光中;何等榮耀照亮我路程
當我肯聽主命 祂就充滿我心;信靠順服者主肯同行
信靠順服,因為除此以外;不能得耶穌喜愛 惟有信靠順服

沒有一點黑影 沒有一片烏雲;能迷漫當祂笑容顯露
沒有疑惑畏懼 沒有流淚憂慮;能存在若我信靠順服
信靠順服,因為除此以外;不能得耶穌喜愛 惟有信靠順服

沒有一個重擔 沒有一點為難;祂是不顧 讓我們痛苦
所有傷心損失 所有厭棄羞恥;都成祝福若信靠順服
信靠順服,因為除此以外;不能得耶穌喜愛 惟有信靠順服

然後我才會在 祂的腳前敬拜;我就傍祂而同行前路
祂要求我就許 祂差遣我就去;不要怕只要信靠順服
信靠順服,因為除此以外;不能得耶穌喜愛 惟有信靠順服

2015 讀經默想 – 耶14-16章

10/16/2015 星期五 耶14-16章

「耶和華阿、你是知道的.求你記念我、眷顧我、向逼迫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向他們忍怒取我的命.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耶和華萬軍之神阿、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喫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我沒有坐在宴樂人的會中、也沒有歡樂,我因你的感動、獨自靜坐,因你使我滿心憤恨。」 (耶15:15-17)

文字是最能把人的內心深處細膩的表現出來的工具。連戲劇、電影都很難與文字在這方面一比高低。

許多先讀過原著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當這個著作搬上銀幕之候,電影版通常是讓人失望的。

感謝主!藉著聖經的人物刻劃,先知耶利米就屬於我們能最深入、最細膩地了解的人物之一。

我們對耶利米的了解是藉著許多他與神的對話而來。這些對話不但是描述了他與神的溝通,也多少代表了我們自己與在神面前的經歷。

耶利米在事奉上的受挫,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除了神之外,沒有可以傾述的對象。

所以,他向神報怨:都是因為你 –「求你記念我、眷顧我、向逼迫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向他們忍怒取我的命,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15:15)

然而,先知心平氣和的想起來,他喜樂的根源豈不一直是神的話嗎?「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喫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15:16)

可是,這些快樂在人群中卻消失了– 「我沒有坐在宴樂人的會中、也沒有歡樂,我因你的感動、獨自靜坐。」(15:17)

這是先知在告訴神說:我並不是個不知歡樂(no fun?)的人;但是,你的話(感動)讓我沒辦法參加宴樂(potluck, party?),害我一個人獨自靜坐。

「因你使我滿心憤恨」– 先知滿心的憤恨是因你(神)而來的。是恨百姓不接受他的信息嗎?恨百姓不接受他的本人嗎?還是恨神讓他受這些苦?聖經沒有說。

從報怨、到歡喜快樂、再到滿心憤恨…心情上有多麼大的變化!

然而,神沒有責怪先知的抱怨,反而頻頻賜下安慰的言語:「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搭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我必搭救你脫離惡人的手、救贖你脫離強暴人的手」(15:20b,21)

今天,了解了耶利米也是位有血有肉,有情緒、需要被安慰的人 – 這給了我多大的鼓勵!

了解了耶和華的長久忍耐、無盡的恩慈 – 這給了我多大的安慰!

2015 讀經默想 – 耶11-13章

10/15/2015 星期四 耶11-13章

「耶和華說、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平安之地、雖然安穩、在約但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行呢?」 (耶12:5)

信主不久後,每次聽到神的僕人們在文革時期所受到的逼迫、及他們的堅忍都感動不己。

之後,讀了耶利米書才知道真正令神的僕人們心碎的不是被逼迫,而是他們忠心事奉看不到果效、神的話沒有人聽!

「我眼淚汪汪」(9:8;14:17;哀1:16)一再出現在耶利米的書卷中。但他不是為自己哭,而是為那些不聽話的百姓掉眼淚。

然而,耶利米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他這麼大的勇氣和容量是從那裏來的呢?難倒他沒有灰心失望的時候嗎?

不是的!「耶和華阿、你曉得我、看見我、察驗我向你是怎樣的心.求你將他們拉出來、好像將宰的羊、叫他們等候殺戮的日子。」(12:3)

先知在這說的是:神啊!你知道我的心、也知道百姓的心。我做的沒用、你乾脆把他們拉出來、宰了;我不幹了!

耶和華的回答是:「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 You ain’t see nothing yet! 好戲你還沒看到呢!

現在只是在平路上與步行的人同跑、不必喊累;將來你還要在河邊的叢林中與馬賽跑呢!– 好個嚴格的要求啊!

今天,我要怎樣的來看神的僕人們呢?如果我對神還有一些遙遠、疏離的感覺的話,至少我可以多看看、多體會一些看得到的神僕人們的心思和勞苦吧!

今天,我要怎麼樣的來看我的事奉呢?我己經灰心喪膽了嗎?我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