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耶利米書 43:1-44:30

6/30/2018 星期六 耶利米書 43:1-44:30

「於是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並眾百姓、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住在猶大地。都帶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到如今還沒有懊悔、沒有懼怕、沒有遵行我在你們和你們列祖面前所設立的法度律例… 你們燒香、得罪耶和華、沒有聽從他的話、沒有遵行他的律法、條例、法度,所以你們遭遇這災禍、正如今日一樣… 脫離刀劍、從埃及地歸回猶大地的人數很少,那進入埃及地要在那裡寄居的、就是所剩下的猶大人、必知道是誰的話立得住、是我的話呢、是他們的話呢。」 (耶43:4,7;44:10,23,28)

前幾年想要更仔細研讀舊約,在網上買了一份有關波斯帝國的大學課程DVD,總共有24講。那一陣子常常在晚上與妻子一同看完一課再休息。

我從那門課知道了一些史學的原則與方法。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現代史學家開始注意歷史上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環境。所以,今天的史學家不僅要熟悉史學法,對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都需要有相當程度的涉獵。

因為歷史演變的主要因素,不止是王朝的興衰、君王的替換;也是在普羅大眾的生活環境中,顯明了當時經濟環境的狀況、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可惜的是:這個警覺發現的太晚,不僅是考古上遺失了許多在這方面的原始資料、所存留的古文物、書藉也大都只重皇室,而不提百姓。

所以耶利米書43、44章所記載耶路撒冷城遺民的遭遇該是彌足珍貴:在國破家亡之後、所存留的老百姓,他們的生活情況如何?他們的想法是什麼?他們怎麼面對當時的現實狀況?… 這些都是史學家想要知道的第一手資料。

對那個時期的猶太人,史學家可能有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但是聖經卻直接了當的指出了:猶太人的困境不是因為她在眾大國之間地緣政治上、選錯了作法,而是「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這段經文出現很多次:不但一切軍長、領袖不聽從耶和華的話,連眾百姓(43:4)、丈夫妻子(44:15)、男人婦女(44:20) 都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不但去留的大事不聽從耶和華的話(43:7)、在每天生活上的細節上也屢次不聽從耶和華的話(44:4,5;24,25)。

所以,他們的生活困難、災禍連連!研究歷史的人可能很難接受這麼直接了當、簡單又難以驗證的結論。

然而,我們今天又何嚐不是把簡單的屬靈原則複雜化了?

我們從社會、經濟、環境、心理…各種學問、方法來解釋我們的際遇,卻很少願意用神的話語來檢視自己的生活。

有沒有這個可能:神也用「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來描述今天你我這些基督徒的生活呢?

— 2018 每日讀經 — 耶利米書 42:1-22

6/29/2018 星期五 耶利米書 42:1-22;

「倘若你們說、我們不住在這地、以致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說、我們不住這地、卻要進入埃及地、在那裡看不見爭戰、聽不見角聲、也不至無食飢餓,我們必住在那裡…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若定意要進入埃及、 在那裡寄居,你們所懼怕的刀劍、在埃及地必追上你們, 你們所懼怕的飢荒、在埃及要緊緊的跟隨你們,你們必死在那裡。」 (耶42:13-16)

單憑信心過生活不是一件很自然又容易的事。

我們雖然聽過、讀過一些信心偉人、和宣教士的感人見證,但輪到自己時,要做怎麼樣的選擇又是另外一回事。

對被擄後留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來說,隨著巴比倫入侵所帶來的戰亂,大大地影響到人的信仰生活。五百年歷史的聖殿,如今只剩一堆亂石;原來隆重的崇拜儀式消失了;傳道人習慣的安慰言語,如今也沈寂不再了。

在這悲慘的時刻,只有耶利米激勵他的同胞:恐懼拋開、重新開始過信心的生活。

去埃及是一條比較容易的路;在那凡事都已經被建立好了,社會安定、民生富裕、甚至連墳墓(金字塔)都比其他地方雄偉。

耶利米選擇繼觸過信心的生活,這並不意味能得到別人的讚賞,也不意味每戰必勝;而是隨時得準備,依靠看不見、摸不著的耶和華,過個無法預測的生活。

猶太的餘民為他們前面的去處來請教耶利米:是去、還是留?

耶利米向神禱告,所得的指示與先前的一樣:這些餘民將留在耶路撒冷,神要以他們來興起一個聖潔、屬神的國,他們要繼做過信心的生活。(42:10-12)

「我們不住這地、卻要進入埃及地、在那裡看不見爭戰、聽不見角聲、也不至無食飢餓」(42:14)。

雖然他們敬重耶利米,可惜他們不信靠神;因此雖然請先知為他們祈求,結果卻並未照神的指示去行; 他們已經過怕了信心生活,於是定意前往埃及。

他們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不再過著征戰的生活。然而,耶路撒冷是神的城、代表神的同在與應許。

所以,神的警告是「你們若定意要進入埃及、在那裡寄居,你們所懼怕的刀劍、在埃及地必追上你們,你們所懼怕的飢荒、在埃及要緊緊的跟隨你們,你們必死在那裡。」(42:17)

可惜的是,這些都應驗了!

今天,什麼是我的應許地?我的選擇是什麼?什麼又是我過信心生活的攔阻?

— 2018 每日讀經 — 耶利米書 41:1-18

6/28/2018 星期四 耶利米書 41:1-18

「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用刀殺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就是巴比倫王所立為全地省長的…又殺了在米斯巴基大利那裡的一切猶大人、和所遇見的迦勒底兵丁…就將他們殺了、拋在坑中。將那些被殺的人填滿了坑…將米斯巴剩下的人、就是眾公主、和仍住在米斯巴所有的百姓、都擄去了…以實瑪利、和八個人逃往亞捫人那裡去了。」 (耶41:2-15)

歷史的記載和小說電影劇本的寫作、最大的不一樣不僅是真實和虛構的差別之外;更是客觀史實忠實的記錄、和主觀情感在故事之中描述的角度不同。

這就像司馬遷編寫史記:雖然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是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的經典之著,但司馬遷的宮刑及他坎坷的一生、對他寫史記有什麼影響?是人們有興趣去猜測的。

然而,司馬遷本人卻除了留下一句「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的感嘆外,他的遭遇對他歷史記載的公正、及客觀性似乎是沒有什麼影響!

同樣的,41章看起來像耶利米書這卷先知書的一段插曲,它不再以耶和華藉耶利米對以色列的君王百姓所說的話為內容;而是在耶路撒冷淪陷於巴比倫、許多猶太人被擄之後、留在猶大餘民的慘澹遭遇。

耶利米自己也是猶大餘民的一員;所以,那是也他自己親身的遭遇。留下來陪餘民是他自己情願的選擇(昨天的默想),那麼他怎麼來看他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耶利米一字未提,只是以以實瑪利這個人的行逕為主、絲毫不帶感情的、客觀記錄城破國亡的亂象。

以實瑪利這個凶殘、殺人不眨眼、不講倫理、滿身帶著流人血的凶手,殺盡了請他吃飯的省長基大利一家人、及巴比倫護衛的兵丁之外,對自己的同胞、甚至是要到耶和華殿裡痛心悔改的北國同胞、也是格殺勿論的冷血殺手!

更過分的是:以實瑪利把米斯巴的水源用屍體和鮮血污染了,他要徹底毀壞那城一切的生機。

對這種十惡不赦的人,我們都巴不得看到他得到應得之報應的下場;但耶利米的筆卻停在以實瑪利成功的逃往亞捫人那裡去了!對我們都來說,惡人惡報的期盼未了,這一章好像還沒寫完呢!

如果41章不是要強調戰後耶利米及餘民遭遇的悲慘、也不是在講以實瑪利的惡有惡報;那麼,這一段插曲的用意在那裡呢?

是不是在提醒我們:當神的審判到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站得著腳的;不要以為自己總是站在公義的一邊,神的審判該是落在別人的身上、而不是我。

一個義人都沒有!如果不是主耶穌寶血的遮蓋,我們該如何膽戰心驚的來讀這一章啊!

— 2018 每日讀經 — 耶利米書 39:1-40:16

6/27/2018 星期三 耶利米書 39:1-40:16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提到耶利米、囑咐護衛長尼布撒拉旦說、 你領他去、好好的看待他、切不可害他.他對你怎麼說、 你就向他怎麼行。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打發人去、 將耶利米從護衛兵院中提出來、 交與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帶回家去。 於是耶利米住在民中… 耶利米就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 在他那裡住在境內剩下的民中。」 (耶39:11-14,40:6)

4/9/1945破蹺, 德國科森堡集中營內一個囚犯被納粹黨的手下送上刑場。數天後,盟軍勝利了;然而,39歲的潘霍華已獻身在殉道者的祭壇上。

潘霍華是一位出色的神學家,也是我最愛的作者之一。 他的著作不多,但他的每一本書幾乎都是經典之作。

潘霍華在歐戰爆發的前夕,正在美國訪問講學,他的親朋好友都勸他不要回去。他的回答是:「 假如現在我不跟我的同胞一起分擔當前的試煉, 將來我便沒有資格與他們一起重建復原後德國基督徒的生活。」

耶利米也是一位生活和講台一致的先知。他在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冒著成為賣國賊的誤解,宣告神要以色列歸降巴比倫的信息。(38:18)

現在,耶利米的話應驗了,假先知的謊言也拆穿了。耶路撒冷除了少數老弱婦孺、毫無利用價值的人被留下之外,其餘的人都要被迫穿越七百哩酷熱的沙漠,被擄到巴比倫去。

然而,幾乎征服了世界的尼布甲尼撒王,竟然指定要給耶利米自由選擇的權利。

耶利米過去被人嘲笑、在獄中幾乎喪命;如今,他有權帶著王的承諾到巴比倫去過一個完全自由、受王禮遇的安定生活。

但耶利米選擇了繼續留在一生所居住的耶路撒冷。

在一個人力、資源和物資缺乏的環境中,對於一個60多歲,該退休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但是,耶利米早已不以自己財富的多寡、生活舒適的與否來判斷人生的機會。

他一直仰望神的恩典。對他而言,每早晨都是新的(哀3:23)。

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混亂、貧窮的耶路撒冷。

他相信神要為著祂自己的榮耀,興起這批人做祂的子民; 他的工作還沒有做完。

在大家都想著趕快多賺點錢、好提早退休的今天,我的選擇是什麼?

— 2018 每日讀經 — 耶利米書 38:1-28

6/26/2018 星期二 耶利米書 38:1-28

「西底家王說、他在你們手中,無論何事、王也不能與你們反對…王就吩咐古實人以伯米勒說、你從這裡帶領三十人、趁著先知耶利米未死以前、將他從牢獄中提上來…西底家王對耶利米說、我怕那些投降迦勒底人的猶大人、恐怕迦勒底人將我交在他們手中、他們戲弄我。」 (耶38:5,10,19)

記得小學課本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牽著一頭驢、驢背上坐的是他的兒子、上城裡去。

路上聽到有人說: 「這個孩子真不孝,讓老子走路、自己騎驢,虧的是老子也這麼縱容他!」於是他就叫孩子下來,自己騎上驢。

不久又聽到有人說: 「這個大人真狠心,讓小孩走路、自己騎驢,他有沒有一點疼孩子的心!」於是他就下了驢、找了根棍子、掍好了驢子,讓孩子與自己一人一邊的把驢抬到縣城裡。

這當然在諷刺一個沒有定見的人;但當時十歲出頭的我,那裡懂得這些呢!總是覺得路人的兩種說法都對,那這個人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困撓了我一段不算短的青澀少年期,所以現在還能很清楚的記得這個故事。

西底家王就屬於這一種人:首先他怕得罪城中的首領們(其實是他的臣子) – 「他在你們手中,無論何事、王也不能與你們反對」。(38:5)

接下來西底家王又覺得以伯米勒為耶利米求情是值得回應的 – 「你從這裡帶領三十人、趁著先知耶利米未死以前、將他從牢獄中提上來」。(38:10)

西底家王的確對耶利米有某些程度的尊重,他向耶利米傾訴他心裡的憂慮 – 「我怕那些投降迦勒底人的猶大人、恐怕迦勒底人將我交在他們手中、他們戲弄我。」(38:19)

但西底家王還是怕城中的首領們知道他想聽耶利米的話 – 「你就對他們說、我在王面前懇求不要叫我回到約拿單的房屋死在那裡。」(38:26)

西底家王就像那寓言故事的主人翁一樣:沒有定見、害怕別人對他的批評;然而他卻不敬畏他最該害怕的- 那就是耶和華(的審判)。

今天,你和我同樣的也容易犯這個毛病:特別在意別人的批評、努力擁護自己在別人眼裡的良好形象;但是卻忽略了那我們最該在意的、那就是公義聖潔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