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那鴻書2:1-13

9/28/2018 星期五 那鴻書2:1-13

「耶和華復興雅各的榮華…他勇士的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在他預備爭戰的日子、戰車上的鋼鐵閃爍如火、柏木把的槍、也掄起來了…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貴冑,他們步行絆跌、速上城牆、預備擋牌。河閘開放、宮殿沖沒。」 (那鴻書2:3-7)

真正親身經歷過戰場上廝殺的人不多,但對戰爭有興趣及好奇心的人卻不少。

這可能是因為受到歷史、小說的影響;但更有可能的是我們都有一份期盼公義的心,尤其是自己在強權之下、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時候,假想自己是那戰場上的勇士、得勝的一方,心裡有說不出來的快活。

影視界就看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買點,所以從前的名導演大都處理過大型戰爭的場面。今天,許多科幻電影的戰爭場面更壯觀與複雜,但有電腦軟體的幫助、己經不需要大導演、和許多演員的參與了。

那鴻書也有很詳盡戰爭場面的描繪,但是這卻是耶和華的軍隊主動攻擊尼尼微的一場戰爭。

那鴻像電影的導演一樣,把我們帶到了現場。即使尼尼微是一個大城,面對整齊合一、軍容強大的耶和華軍隊,他們也都心慌了,連步行上城牆防禦的腳步也都亂了。

為什麼強弱的變化這麼迅速、明顯?因為耶和華軍隊的參與,是耶和華要復興雅各的榮華;而不是雅各要復興自己的榮華、來找耶和華幫幫忙而己。

今天,分佈在世界各地神的子女們也受到不同形式的壓迫,我們所知道的是:神要自己為祂的子民申訴,我們不是現在就要為自己求公道、而是等待耶和華復興祂子民的榮華。

— 2018 每日讀經 — 那鴻書1:1-15

9/27/2018 星期四 那鴻書1:1-15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那鴻書1:2,3,7)

聖誕節還有三個月就到了,大家都巴不得早點喜氣洋洋,期盼著輕輕鬆鬆地過這個歡樂的假期。對於小小孩子們來說,他們更是興奮地期待著聖誕老人送的玩具。

所以,世人難免把聖誕與聖誕老人連在一起;把耶穌看成一個安祥地睡在馬槽的嬰兒、把耶和華當成一個喜歡送禮物給別人的好好老先生。

這與聖經上所記載的耶和華很不一樣:他是忌邪、施報的神;他大有忿怒、向他的仇敵懷怒;雖然他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1:2,3)

耶和華的善不是盲目、沒有標準的善。耶和華的恩典也不是沒有公義的廉價禮物。

耶和華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在患難的日子,只有這些人受到他的保障。(1:7)

耶和華的仇敵就是懷著剛硬的心、一直抵擋他恩典的人。他期待著人澈底、真誠的投靠他;他的公義在他經渭分明的賞罰中彰顯。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1:9)

尼尼微有他自己的機會、也經歷過耶和華赦罪、保障的恩典(約拿書)。

可是,他現在已經忘了。只看自己的勢力充足、人數繁多(1:12),就開始在敬拜上(1:14)、社會公義上(3:1)、和道德上(3:4)妥協。所以,耶和華要與他為敵(3:5)。

今天,耶和華的公義和憐憫,藉著主耶穌的降生和上十字架,只會使人們更明暸神、更敬畏神;不可能把聖誕老人投影到對神的印象裏。

從尼尼微的興亡史中,我對耶和華的公義和憐憫有更多一層的認識了。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7:1-20

9/26/2018 星期三 彌迦書7:1-20

「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彌迦書7:6,7,18,19)

在教會裡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見證、有從神而來的祝福與恩典的好家庭;但當一個人事奉的責任加重了後,他就會發現:牧養教會真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祈禱傳道之外,傳道人不得不擺上他/她許多的時間、精力在幾個有問題的家庭上。

雖然每一家的情況不同,但大部分還是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問題;所以一讀到「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時,覺得一點都不莫生,因為那不再是電影小說裡的虛構情節,而是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

如果每一位牧者都要把自己的全心全人捲入在這些家庭難處的細節裡的話,他難免就很快的疲乏無力、提不起勁來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了。

舊約先知牧養的範圍更大,那是整個以色列國;他們有更多的理由灰心喪膽,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背道和叛逆。

怎麼辦呢?先知彌迦馬上就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

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那不僅是為了在重擔之下、能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也是等候耶和華的救贖來改變他所事奉的以色列國。

世界告訴我們在幫助人只能有同理心(empathy)、但不可有同情心(sympathy)免得把自己捲進去;其實在堅持同理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己經築起了阻擋愛心的一道防禦牆。

然而,彌迦為他人、為百姓的光景是真正同理心、也同情心的傷痛,他仰望神救贖的應允;他不把自己置身度外。

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該與受幫助的一齊來仰望主,除非能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們自己在神的面前認罪悔改、等候救神的救贖;我們無法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愛心耐心來不厭其煩的教他們解決所面的一切問題。

一個人無法先把神與他自己的關係弄好、其他一切解決人際關係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臨時膏藥。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6:1-16

9/25/2018 星期二 彌迦書6:1-16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6:8)

我們教會的年度主題,通常是在前一年的冬令會提出來的。「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是2015年的冬令會的主題,也是2016的教會主題。

如果我們在聖經裏找「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這個句子,就可發現它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我們年度主題經文「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申10:12);另外一次就是今天讀的6:8。

我們難免好奇的想問:神為什麼向我們要的這麼多?一下要這個、一下又要那個?而且,前後要的是不是有矛盾呢?答案當然是:沒是有矛盾!

這不是勉強的為聖經衛道,而是仔細的讀經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申命記強調的是偏向個人的責任(以色列、指選民),而彌迦書所指的是團體、社會、國家的責任(世人,原文為亞當、指所有的人)。

只有當個人能畏耶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之後,整個社會才能夠行公義、好憐憫。

我們都喜歡神的恩典和祝福,尤其是神的同在更是萬人所想要得到的祝福。

神是那位大能的神,神的同在是我們安全的保障;神是那位施慈愛的神,神的同在是有福的證明。

然而,可能因為人也不願意神對我們要求太多、太管我們的事情。所以,每一次神向人所要的都加上一個「只要」,不是很多很難,而是少的又好記、又可行的。

對一個神國子民的群體來說,與神同行是很重要的,因為同行是同在的表示;同在是平安、祝福的保證。

但同行不是神與我們同行,而是我們與神同行。神是主人、是領路者;我們是跟隨者,所以我們要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與神同行就可能把神的屬性表現出來,所以行公義、好憐憫不只是與神同行的條件,它更是我們與神同行的結果、和外在的表現。

今天,行公義、好憐憫是我們社會上的表現嗎?我們的教會有行公義、好憐憫的品格、和行為嗎?

我可以做什麼?從那裏開始?(申10:12)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5:1-15

9/24/2018 星期一 彌迦書5:1-15

「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彌迦書5: 2,3)

提起伯利恆、相信沒有人會覺得莫生,因為那是耶穌降生的地方、是許多信徒朝聖的目的地、也是許多聖誕歌曲歌訟的地方。

然而,彌迦書說伯利恆是猶大諸城中為小的一個城、原是不被人重視的一個城。

不錯,連希律王都要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們才察的出基督當生在何處(太2:3-6)。

因為彌迦書就是一卷小先知書,若不對聖經有個澈底的熟悉和了解,是不會想到這麼重要的資料會出現在這本不太顯眼的書卷裡。

但是熟悉聖經的人、並不見得就是懂得聖經的人;我們今天會覺得很納悶,為什麼祭司長和這些文士們即然知道這個答案、卻白白讓希律王用計尋找殺害耶穌,而講完了之後仍然我行我素的過著每天尋常的生活呢?

是不是這就是救恩的特色 – 救恩的時間、地點、過程、方法、內容、對象、能力、範圍、果效…都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然而,救恩絕非是出於偶然,那是神自亙古就立下的應許,「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救恩不只是一個做法、而是一個人,一個根源來自亙古、從太初就有的人,他是掌權的、得勝的、眾人都歸向他的。

其他宗教的領袖或創始人只能悟道、提供一個哲理、或方法來設法引導人找到人生的答案;只有基督提供的是他自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

當年大衛王朝的開始是因大衛受膏為王於伯利恆(撒上16:4),後來耶穌降生於伯利恆,把神的國帶到了人間。

這救恩是有根有據、而且有效的,正像救恩帶來在你和我生命中的改變一樣:它的時間、地點、過程、方法、、能力、範圍、果效…豈不都是出乎你和我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