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出埃及記32:1-33:11

2/27/2017 星期一 出32:1-33:11

「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 (出33:9-11)

33:7-8提到,摩西在營外另搭一個帳幕,作為臨時會見神的地方。

凡求問耶和華的人,就到那營外的帳幕去。摩西去那帳幕時,百姓都站起來(33:8)。

當摩西進入那帳幕,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表示神下來見摩西。百姓看見雲柱,就是看見神的同在。

聖經描寫神和摩西面對面說話的景況是:神在摩西對面,彼此看見對方,就如人和朋友說話一樣。

「面對面」不僅表示地位平等,也表示關係密切、說話內容沒有顧忌、完全敞開、完全信任。

摩西和神的親密關係,與以色列人遠遠在帳幕門口,形成對比(33:8,10)。這也與大祭司小心翼翼地進入會幕大不相同。(利10:1-10)

新約告訴我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希10:20-22)

這可見得摩西雖然生在舊約的時代,但是他卻以新約的職事在事奉神。

今天,我跟神的關係,是否像摩西一樣,與神面對面說話?

或者像大祭司一樣,心警膽跳地來到神的會幕?

還是像百姓一樣,遠遠在自己門口下拜?

2017 每日讀經 –出埃及記30:34-31:18

2/26/2017 星期日 出30:34-31:18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看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我已經提他的名召他。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 (出31:1-3)

神提名選召人,是要給他重大的責任。

從前,神還召摩西(3:4) 和亞倫(4:14) ,並說出他們的名字;現在,神還召比撒列,並說出他的父系和支派。神清清楚楚的知道祂所選召的人。

接著,神說「我以神的靈充滿他」;這是聖經第三次提到「神的靈」。

前二次是:「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1:2)、「法老對臣僕說、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創41:38)。

比撒列同約瑟一樣,同為被神的靈充滿的人;但約瑟的神靈充滿是法老的猜想,而比撒列的神靈充滿則是神自己說的。

我們可能認為,應該是如亞伯拉罕或摩西一樣的偉人、才是被神的靈充滿的人。

但聖經卻選擇了比撒列這位大部份人都沒聽過的,作為第一個被神的靈充滿的人。

可見服事不分貴賤,神看重每項聖工。

神的靈充滿比撒列,使他有智慧、聰明和知識來做會幕一切的巧工(31:4,5 )。

會幕完全出於神的設計,連建造的人也被神的靈充滿。在神的眼中,幕後的聖工人員不比幕前的祭司遜色。

今天,我如何看自己的服事?是否被神的靈充滿?

如果我是幕後服事的人,讓比撤列成為我的提醒。

2017 每日讀經 –出埃及記29:26-30:33

2/25/2017 星期六 出 29:26-30:33

「這要在耶和華面前、會幕門口、作你們世世代代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裡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我要在那裡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 (出29:42,43)

許多人以為「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是:表面上表示尊敬鬼神,實際上不願接近祂。

但是,孔子自己也曾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它的意思是祭祀神時,好像他們真在一樣;如果我不親自參加、或去了卻心不在焉,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可見孔子是很誠心誠意敬鬼神,願意近鬼神,而不是遠離祂。當然,敬本身是有一定距離的,不是近的可以輕慢的。

然而,仍有不少人把孔子的這一句話、斷章取義的,做為遠雖神的借口。

但有更多的中國人、還是要到廟裡去燒香。可見得,對神的敬畏、和崇拜是人的天性。

可惜的是:廟、燒香都是從人的想像、一廂情願,來滿足自己的宗教情操。

耶和華卻親自訂立了會幕的一切細節:包括尺寸、材料、顏色、位置都清清楚楚的記載在聖經裡。

不但如此,連獻祭的祭品、份量、時間、場合、程序都規定的很仔細。

其目的就是「在那裡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

這是多麼寶貴的應許;人不再需要自己去猜測、幻想神向人要的是什麼?人怎麼樣能與神相會?

今天,道成肉身的耶穌、住(搭會幕)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我們豈不是更有福、要更感恩嗎?

2017 每日讀經 –出埃及記28:31-29:25

2/24/2017 星期五 出28:31-29:25

「要把全羊燒在壇上、是給耶和華獻的燔祭、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 (出29:18)

「馨香」這兩個字在原文也是由兩個字所組成的:第一個「香」字的意思是香氣;第二個「馨」字則是安靜、恬靜、舒服、安慰(soothing) 的意思。

這兩個字合起來象徵「神的悅納」(創8:21)。

出29:18這一節描述獻燔祭的過程;這是繼贖罪祭(29:10-14)後的第二次獻祭。

燔祭與贖罪祭的分別在於:燔祭要將整隻祭牲燒在壇上,贖罪祭就只燒內臟的脂肪、肝臟和腎臟。

神藉獻祭來教導人如何親近祂。人的罪使他與聖潔的神隔離,唯有罪的問題解決了,人與神的關係才能恢復。

換言之,人若沒有藉贖罪祭來為自己贖罪,神的心就不會滿足、神的心為人擔心不得安靜,也不得安慰。

所以,蒙神悅納的先決條件是解決罪的問題。

今天,耶穌的死已為我成為那馨香的祭,為我解決了罪的問題。

我成為神的兒女後,仍然常得罪神嗎?我哪方面軟弱?

願我時常讓神聞到我生命的馨香氣息,叫神的心得著安靜、和安慰。

2017 每日讀經 –出埃及記27:1-28:30

2/23/2017 星期四 出27:1-28:30

「要將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紀念石.亞倫要在兩肩上、擔他們的名字、在耶和華面前作為紀念。」 (出28:12)

「擔」是有舉起、抬起、饒恕、赦免(32:32)、稱呼…等的意思。

這個字與十誠的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 (20:7) 的「稱」是同一個字。

「記念」在這一節出現兩次,說明為甚麼神吩附要在兩塊寶石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安放在以弗得的肩帶。

神要亞倫在祂面擔起他們的名字,而這個「擔、舉起、提起」根據上下文應指記念。

換句話說,神要亞倫藉著在祂面前提起以色列眾子的名字來記念他們。

祭司的工作除了獻祭、會幕之外,代禱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祭司提起以色列人的名字,為他們代求:「神啊!求你記念…」,也要在以色列人犯罪時,祈求神赦免他們的罪:「神啊!求你赦免…」。

就像摩西在金牛慣事件時為百姓代禱,雖然他不是祭司、但他的事奉己經包括了祭司的職份。

今天,我是君尊的祭司,我是否也常要在神面前提起別人的名字,求神記念?是否也常要尋求神的赦免?

我當知道大祭司耶穌擔當我的罪,為我代求,我的感受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