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創世記44:1-34

1/31/2017 星期二 創44:1-34

「我父親的命與這童子的命相連、如今我回到你僕人我父親那裡、若沒有童子與我們同在、我們的父親見沒有童子、他就必死,這便是我們使你僕人我們的父親白髮蒼蒼、悲悲慘慘的下陰間去了。」 (創44:31,32)

命,就是「生命」在指全人、靈魂,和整個人內心的一切情感和思想;「相連」,這字在原的意思是「綁起來」。

猶大對的約瑟所講的話、特別提到雅各的生命是已經與便雅憫的生命、緊緊地綁在一起了。

這生命不但是指他活著的生命,更加是指他整個人,包括他內在的一切和他內心的最深處。

這種連接,是生與死的連接,彼此影響對方的安危。若其中一人死去,另一人也必死去。

因此,猶大希望向約瑟說明:便雅憫與雅各有如此親密相連的關係,請他改變主意,同意讓猶大來代替便雅憫,留在埃及作約瑟的奴隸。

今天,我的生命與誰的生命相綁呢?誰的安危影響我的安危呢?

對於我所愛的人,我或多或少、都有生命相綁的關係;願神賜我們智慧知道如何與我所愛的人相綁。

同時,也思想耶穌如何與我的生命聯結,祂的生命為我而捨、也為我而活;那我願意怎樣來活我的這個生命呢?

2017 每日讀經 –創世記42:26-43:34

1/30/2017 星期一 創42:26-43:34

「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喫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喫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 (創43:32)

「厭惡」,這字表示極度的厭惡,在其他地方常用來形容拜偶像是毀壞可憎的。

埃及人對自己的民有很強的優越感,他們也是一個喜愛乾淨清潔的民族。

因此,埃及人看以牧羊為業的希伯來人為下等人,不屑與他們一起正進餐,像是會污穢他們一樣。這就是雅各在創世記46:34,安排希伯來人居住歌珊地的原因。

聖經用了一個十分強烈的字眼,來形容埃及人對與希伯來人一起進餐的厭惡。

神認為以色列人拜偶像是厭惡可憎的行為;但是,埃及人對希伯來人的厭惡卻是源自本身對自己文化的驕傲。

神對拜偶像的厭惡、和埃及人對與希伯來人進餐的厭惡,竟被放在同一層面上,可見埃及人對希伯來人文化的歧視達到極點。

今天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

我是否也像埃及人一樣、把與自己不同文化習俗的人看為厭惡,不顧與他們在一起?

反過來說,我是否在這異國當中、對自己的文化有所不恥,而一心想完全的接受西方文化?

若我對其他文化有厭惡和偏見、或對自己的文化心虛,我又如何把那超越文化的褔音、和神的愛傳給他們呢?

2017 每日讀經 –創世記41:45-42:25

1/29/2017 星期天 創41:45-42:25

「約瑟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就是使之忘了的意思〕因為他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就是使之昌盛的意思〕因為他說、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創 41:51,52)

「十字架」是我們擘餅聚會時,很喜歡唱的一首詩歌: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
我眾罪都洗清潔,惟靠耶穌寶血。

我們習慣性的,在十字架前想到的是:耶穌的寶血、洗清潔我眾罪。

但是,我們卻不常想到的是,主耶穌也曾命令衪的門徒:「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

十字架的道路不僅是困難,而且是天天的 – 在身心上長期的煎熬。

然而,在中煎熬總是有盼望的。

所以,一個走在十字架道路的人,他的心思是複雜的、感受常是甜苦參半的。

這種心情,可以從約瑟給他兩個兒子取的名字看出來 —

約瑟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因為他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因為他說、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其實,約瑟真的忘了他一切的困苦、和他的父家嗎?不可能!

因為,每次叫他兒子瑪拿西的時候、約瑟就又再一次提醒了自己與父家關係的傷痛。

然而,在受苦的同時,約瑟還是存著感恩的心: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以法蓮的意思)。

這就說明了羅馬書所記載的:「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2-5)

我們也像約瑟一樣,曾(或正在)處於患難中;我們的心思是複雜的、感受常是甜苦參半的。

但在這同時,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使我們可以也像約瑟一樣感恩的心,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2017 每日讀經 –創世記41:1-44

1/28/2017 星期六 創41:1-44

「後來正如他給我們圓解的成就了.我官復原職、膳長被挂起來了。」(創41 : 13)

「成就」這字在原文乃「是」的意思;是與神的名字「耶和華」同字根。

酒政以約瑟解夢的能力向法老介紹約瑟、他所強調的是的瑟按著各人的夢解釋,事情就照著他所解釋的成就了,也就是事情就「是」了。

所以,酒政是間接告訴法老的約瑟可以解釋法老的夢,因酒政用「是」一字來表示約瑟解夢的結果。

這使我們聯想到約瑟先前所說的「解釋不是屬於神嗎?」(40:8)。

既然解夢是屬於神,的瑟解夢的結果是因為神的緣故,因神本身的名字就是「是」;祂所說的也都是照著祂的意思成為「是」。

這又使我們聯想到:神說「有光」就有了光(1:3),「有」在原文與「是」同字。

約瑟所解的夢就照他所說的成就了,因為夢屬於神的。

今天,凡屬於神的事也會成就的,正如祂在聖經所寫的:神說是就是。「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9) 。

若神的話和祂的應許是「是」,我應以甚麼態度來看神的話和祂的應許呢?

2017 每日讀經 –創世記39:1-40:23

1/27/2017 星期五 創39:1-40:23

「使酒政官復原職、他仍舊遞杯在法老手中。但把膳長挂起來、正如約瑟向他們所解的話。酒政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 (創40:21-23)

在這快速的世界上,現代人少有耐心去等待任何的人或事。

不久前,聽到一個為了未婚年青人,製造彼此認識機會的活動:那是招聚了等數量的男女各15人,配成一對一對的對坐在詩情畫意的小桌前。

但是,每一對男女只有10分鐘彼此交談的時間,10分鐘到了就換到下一個人。這種速捷約會的效率,不亞於麥當勞的漢堡。

然而,一個人的塑造,卻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那可能是經年累月、又刻苦銘心的等待。

約瑟在冤獄裡坐了十多年勞之後,好不容易有個藉這位酒政朋友、來為自己平反的機會;但這位仁兄在出獄後,竟忘了他!

就像我所關心的華人NBA球星林書豪,在2012年一段短時間「林來瘋」的瘋狂之後,似乎到現在,還一直在等待。

這一個球季的開始,他在Nets被教練重用,成為主要控球後衛。但因為腿筋受傷,在40多場賽程中,只有12次出場的機會。

但是,他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在等待呢?他是一天一天的等(day-to-day)。

而且,在等待的當中,他關心的還不止是自己的傷,而是一位患血癌的小女孩Ava的恢復(紐約郵報 11/5/2016)。

今天,不只你和我,有很多人都在等待;但重要的是:我們以什麼態度等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