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4:1-4

3/31/2019 星期天

「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但河回來、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些日子沒有喫甚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 (路加福音4:1,2)

在我們的觀念裡,從神而來的祝福應該帶來的一定是平安、喜樂、及順利;但是,聖經卻找不到這種邏輯。

就像主耶穌的傳道,是以聖靈的降臨、天父的肯定開始的:「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3:22) 。然而,這麽大的祝福與肯定後,接下來的是很大的試探與考驗。

這不是為了給我們做榜樣而擺出來的例行公事;因為主耶穌以完全的人來接受這些試探,祂所遇到的試探,與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在相同試探情況下的艱難是一樣的。

所以,為了準備在屬靈爭戰中所需要的力量、勇氣;神的祝福可以是以困難、苦難、與試探的形式出現的。

雖然我們希望是一條平坦、順利的道路,走向屬靈的高峰、成聖的終點;但神給我們預備的卻是一個崎嶇險峻的小道。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的困難、與試探是祝福的一部份;是為了我們可以更有效的、更有能力的事奉。

仔細回想,從起初在人後的一點事奉、到站在人前宣講神的話語;那一樣事奉的成長是不在困難中起來的?

神的恩典、和生活上的困難不是不能相容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23-38

3/30/2019 星期六

「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約瑟是希里的兒子…以挪士是塞特的兒子、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神的兒子。」 (路加福音3:23,38)

上過基本要道的人都知道:耶穌是位100%的神、也是100%的人,雖然聖經中沒有出現過這’100%’ 的字,但這個觀念倒是在新約中常常出現。

路加福音在記載耶穌的家譜上,就是以「依人看來… 」開始的、也因為是如此,讓我們能夠了解:為什麼這個家譜、與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譜有些出入。

因為人的家譜都是由下往上看的,先找到自己、再找自己所知道的父母、然後再找祖父母…直到自己的祖先,一直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先祖、或沒有資料繼續往下壓根到底了!

就像我小的時候,有一陣子對家譜很有興趣,巴不得找到自己的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可是真的看到族譜時、才知道根本沒有那種可能。

然而,在路加福音耶穌的家譜中,卻一直追到亞當、甚至到神!

亞當是人的先祖、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這是無可置疑、也是通常人找祖宗的盡頭。但亞當也是頭一個犯罪的人,所以、我們也都承傳了亞當的罪性。

然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裡還提到了「亞當是神的兒子」,也就是說,亞當繼承了神的形象,那是沒有罪、完全聖潔公義的形象。

所以說,耶穌是位100%的人、也是100%的神。因為兒子是承受父親形象的人,這不指是指外表的長相、也是一個人的品質和個性。

耶穌有神的形象,所以他不會犯罪;耶穌也有亞當的形象,所以他可能犯罪。路加福音因而接下來立刻就記載了耶穌的受試探。

如果耶穌和我們一樣是亞當的兒子(兒子是指後裔),那是不是也可以順水推舟的說:我們像耶穌一樣也是神的兒子呢?

我想這是不可以的,因為「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耶穌的家譜能上溯到神,因為衪沒有犯罪、衪戰勝了死亡;而我們卻全都是死在罪惡過犯當中的人。

除非…「因耶穌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羅5:19)!

如此看來,基督徒是不需要去尋家譜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18-22

3/29/2019 星期五

「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路加福音3:21,22)

十年多前陪著母親、第一次到了江蘇淮陰的老家;頭一次看到了以往父執輩經常提到的老宅風光、也見了不少曾經聽過名字、但從未見過面的堂弟、堂妹們;實在是一趟難忘之旅。

在介紹了家人之後,我很詫異的發現:與名字我相同排行的堂弟、堂妹們大多數已經是當祖父、祖母了!而他們也同樣的詫異,為什麼我的孩子們還在唸中學?

當然,這是一般的現象:書讀的多、結婚的就晚。

但為什麼書讀多的人、就遲遲不肯結婚呢?在我堂弟妹們的觀念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理所當然的。

同樣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信了耶穌、就該受洗,也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可以爭辯的。

我想這就是路加福音、用短短的兩節聖經、就把眾百姓、和耶穌的受洗就交待清楚了。

但是,我們在教會卻不時的可以看見、有些已經宣稱信了耶穌的朋友們、卻遲遲的不願受洗。

雖然,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個人不受洗的原因,但似乎越在教會呆的久的人、他越是難下受洗的這個決定。

是不是跟讀書多的人、就對結婚的憧憬、漸漸淡化一樣,在教會久做慕道友的人、對受洗的期待也就不再那麼迫切了?

但再讀一下這幾節經文:如果說聖父、聖子、和聖靈對受洗這回事的認知、遠比我們這些在肉身常犯罪的人、要早的多、深的多,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然而,看看三位一體的神對耶穌受洗的肯定 — 聖父我喜悅你、聖靈彷彿鴿子降臨在他身上、聖子正禱告…,那是多麼令人振奮的場合。

一個好的婚姻、他會後悔為什麼不早一點結婚?一個罪蒙得赦的罪人、他也會後悔為什麼不早一點受洗!

這些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可以爭辯的事實。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15-17

3/28/2019 星期四

「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路加福音3:16-17)

讀到了施洗約翰的故事、總會令我想起小學老師講「壓軸戲」的來源;因為「壓軸好戲」其實是指倒數第二場戲,而非最後一場戲。

壓軸是京劇界的用語 — 戲園在中午十二點多開鑼,直到到傍晚六點收場;戲目以齣為單位,通常有六到九齣、分三段。前三齣中飯後的戲為新角兒演,中間兩三齣比較好,快到傍晚的最後三齣、則是觀眾最歡迎的戲。

這三段裡每一段的末一齣叫做「軸子」;所以,軸子就是每段最後演出的劇目,而倒數第二齣戲便成了「壓軸」。

壓軸原是為全體演員參與演出的最後一齣戲舖路;但日久了、觀眾反而對壓軸戲的興趣更大,因為有些人等不及到終場、就趕著出戲院要回家了。

施洗約翰是最後一位先知,他的使命就是總結舊約時代對彌賽亞的預言,而把這創世以來救恩藉主耶穌成就的這件事、顯明給大家 — 這就好像一個人、進了中午戲院,好不容易在七齣戲之後、等到了壓軸戲。

施洗約翰是為非常有影響力的佈道家,到曠野來聽他講道、受他悔改之洗的人很多(3:7,21);這也與觀眾喜歡壓軸戲的情況類似。

但施洗約翰非常清楚他的身份與角色:「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3:16)。

雖然他很成功的能吸引眾人來,但他知道自己只是給後來的耶穌開路的先鋒、不是主角;而且他也邀請大家去跟隨耶穌、不要跟他。

可猜想的、就像那一些看完了壓軸好戲就提前離開的人一般,當時也有不少人跟了施洗約翰後、就停在那兒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少了是那最重要的。

今天也有不少人的信仰是停在某一位牧師、某一位名人、或某一位對自己很照顧的人身上,他們的信是依靠他人、依靠那熟悉的環境,而沒有真正的完完全全到主耶穌面前。

這些人的信仰的根基是浮淺的、經歷是不夠的;但你我是應該知道:只有主耶穌是那位救贖的成就者、信心的創始成終的作者。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3:7-14

3/27/2019 星期三

「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路3:10-14)

一篇好的講道,應該是能打動人心的道,這是聽道人的想法。

然而,對一個講道的人來說,人的感情卻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標,而是他的意志。

因為,感情有起有浮,再高的熱情也會有冷卻的時候;但是意志是一個人行為的動力、是基本觀念上的轉移,可以影響到他以後整個的生活。

但是,只追求理智的分析、意志的改變還是美中不足;一篇好的道,「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徒2:37),那是意志的改變加上感情的激動。

施洗約翰就是一位大有能力的傳道者。他的信息直接了當、毫不客氣的指出眾人的罪(3:7-9)。

不論是眾人、稅吏、兵丁聽了他的道之後,都有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們當作甚麼呢?」。

這表示這些聽施洗約翰講道的人,不但是意志改變了、感情也激動起來;再更進一步的希望知道在行為中,該要馬上有什麼樣的改變?

這篇道,除了影響到人的意志、感情之外,還有行為,該是最有效的道了!

除此之外,講道的、和聽道的互動:講的清楚、聽得明白、問到要點、答的準確,也是我們所羨慕的。

對同一個問題,施洗約翰為不同人提供了不同的答案,都與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有關。難怪有人說關聯性(prevalence),是當今講台一個很大的挑戰。

關聯性不僅只是講道人的難題,其實,聽道的人也有很大的責任。

如果說者諄諄、聽者渺渺,講道的人很難一直維持他獨白(monologue)。

講道、和聽道是一種對話(dialogue);如果沒有這些人提的問題,施洗約翰怎能有這麼好的答案呢?

在一味的尋找好的講道之時,是不是該先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聽道者?